您的位置  广州魅力  旅游

与生命赛跑,要让人敢救又能救

日前,广州市卫健委透露,《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将纳入2020年修订计划。“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在穗“生存”面临数量少、认知少、培训少、资金少的困境,再次引发关注。围绕推进急救体系建设,如何科学配置、管理充足的AED,如何以多元投入保障完善AED配置,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此外,探讨增加公众参与现场急救免责条款,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所有的热点最终指向导致“黄金四分钟”急救生存链断裂的“三个不”问题,即急救过程中“怕担责不敢救”“无技术不会救”“无设施不能救”。

要为“黄金四分钟”急救生存链“建链、补链、强链”,硬件与软件建设都不可缺少。按照媒体报道,广州主城区每年发生猝死病例约3000例;全市公共场所的AED数量却不足百台。在广州的地铁、机场、商业街、学校等关键场所,让AED“不再缺席”刻不容缓。尽管AED投入不菲,但相比投入,它的产出更大,能够节省大量的医保费用。要想集中力量办大事,除了政府的“钱袋子”支持外,有必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推动社会资金的参与。譬如,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以奖代补鼓励更多单位配备AED。再譬如,引导公共场所利用广告位的条件,与AED企业对接合作、互利共赢。

而随着急救体系建设进入“深水区”,硬件设备不足的局面被扭转,普及急救技能的时机就已经到来。其中,医疗救护人才队伍建设尤为迫切。在“黄金四分钟”急救生存链上,“第一目击者”或“第一反应人”的决定与行动至关重要。他们处在急救第一现场,有条件快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能够减轻病痛的后果、挽救垂危的生命。要进一步破解急救“荒”下的急救“慌”,一方面在于为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心理减负,免除公众参与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更在于建立专业急救技能科普与培训的长效机制和平台,源源不断地保障急救技能供给,逐步扩大“第一反应人”梯队。

就在昨日的媒体报道中,法院驳回了戚老太(化名)对救人者孙向波的赔偿请求。两年多以前,孙向波作为药店店主,为昏倒在店内的戚老太做心肺复苏,结果压断了其12根肋骨。笔者相信,这一事件会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在制度上鼓励和保护急救行为多么重要。同时,推动普及急救技能的全民培训也已经“箭在弦上”。要打造“黄金四分钟”社会急救圈,亟待更多人相伴而行。

(杨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