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魅力  特产

在广州还有多少人在听古仔呢?

  传统讲古渐渐式微,新派讲古脑洞大开,除了故事迎合年轻人口味,连微博微信APP都出动了

  “讲古不妨来个APP一分钟,跟上80、90、00后的节奏”、“在茶杯底印上二维码,饮茶时扫扫,就能听一段羊城掌故”……自“前文再续——粤语讲古大师张悦楷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展”日前在广州越秀区文化艺术中心开幕后,听古仔也一下子成了广州白领圈里的热话。不过,新快报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听传统讲古的新新人类已经不多,为觅出,一些新派讲古人正脑洞大开,连互联网思维也用上了。

  如今,还有什么人在听古仔呢?新快报记者早前在越秀区文化馆的纪念活动现场发现,绝大多数都是70前的粉丝,他们中又以的听众居多。今年50岁的龙哥告诉记者,他们是拿着饭碗听楷叔讲古长大的一代,那时一家人就将收音机放在饭桌上,“古仔捞饭,其乐融融”。

  面对现场满是阿姨和叔伯,鲜见后生仔女参加的情形,现身在现场的80后导演和演员郑琨认为,80后听古仔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因为小时候电视未普及,他们经常跟爸妈听,形成了被接受、接受、找来听的过程。而90后、00后就就少了,断层了。“我们现在听古仔,会勾起少年时的记忆。”楷叔的粉丝赵姨说,过去是与爷爷一起听楷叔讲古的,现在阿爷不在了,古仔再现,仿佛爷爷又在眼前。

  据记者了解,喜欢听古的80后一般会钟意有悬疑、恐怖、搞笑等流行元素的故事,如《盗墓笔记》、《鬼吹灯》等,而70后的人群,就偏向喜欢一些历史、推理方面的题材。

  记者发现,尽管听古仔已成情怀,但讲古的仍大有人在。而为了博得新新古迷的欢心,广州一些新生代讲古人也在与时俱进地玩出一些新花款。

  广州最年轻的“讲古佬”彭嘉志告诉记者,现在的听迷一般喜欢好笑的故事,对资讯量大、比较冷门的知识比较感兴趣。他说,讲古艺术分录音讲古和现场讲古,应该两者结合,传统的、网络、现场、剧场都是有效的平台。

  中央人民华夏之声的主持人陈健光则在荔枝FM上开设了《韵味岭南之肥光讲古》节目,去年在节目中推出了长达37集的粤语讲古作品《行通济》,网络阅读量突破50万。“我是将节目链接到自己的微信、微博,再链接到节目的号和微信、微博,造成多层次的滚动,效果不错。”

  欧阳畅是一名数学老师,也是一位讲古爱好者。他在2010年5月23日正式开始《鬼吹灯》,至今已经录了13部小说,包括卫斯理的科幻系列、童话小说等,上传到网站上供古迷收听。他说:“讲古是一个人一台戏,包括自导自演,导演、编剧、监制、男女主角、男女配角、人甲乙丙丁,全部由自己一个人完成,好过瘾。”

  长期研究粤语讲古的、来自古粤秀色推广文化中心的杨华辉认为,讲古也要有量身定制的意识,在题材上多考虑贴近大众,特别是时下年轻的一代,要贴近时代。面向幼儿青少年的广州本土传说与风俗故事的,上不需要过于追求抑扬顿挫,而应该是枕边故事一般,娓娓道来。这种古仔力求简短,,3-5分钟即可。面向青年与则要选择中外经典与热门小说。

  广州市唯一一间被评为“粤彩学校”的大南小学有个“精灵小豆丁”讲古社。今年的端午节前夕,同学仔和老师带着学校的特色礼品来到年逾九旬的讲古大师林兆明老师家中,让讲古豆丁们有机会得到大师的指点,学番几板斧。林老师边笑边睇小朋友的表演,不住点头称赞:“这个年纪能有这样表现好难得,讲古味道浓,有讲古潜质。”

  资深人一鸣认为,仍然是讲古的主战场,除了题材外,还要在工具上下功夫,“很少人开发讲古的APP,用一二分钟时间听古,青少年是很受用的,搭地铁一二个站,听一段古仔,几好啊,而且想什么时候听都行。”

  被称为“80后怪才导演”的郑琨也认为,传统讲古要保育,但要在传统中创新的。他提出了几个,一是让讲古佬走进中小学的历史课堂;二是将讲古文化延伸到创意产品中,“比如讲古佬的扇,可以印上二维码,扫一扫就有古仔听;茶杯底也可以有二维码,边饮茶边古”;三是广州景点的解说词也不妨以讲古形式体现,手信带走的不仅仅是物件,里面还有扫二维码后呈现的声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