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魅力  生活

中山大学+广州市文化馆共建基地探索非遗在社区的“广州经验”

中山大学+广州市文化馆共建基地探索非遗在社区的“广州经验”

  6月8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中心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于近日签订合作协议,致力于打造“中山大学-广州非遗实习教学基地”。

  该基地旨在更长效地开展“非遗在社区”主题调研,为广州市非遗保护与发展事业提供专业人才队伍和智力支持,同时进一步完善人类学等非遗相关专业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今年4月起,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在社区,发现非遗迷人光彩——广州市“非遗在社区”主题活动》,遴选市内具有典型性的社区传承案例,通过调研、展示、孵化、宣传等手段,让非遗更好地回归生活、回归民间。

  据介绍,基地建成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方面将统筹人类学、考古学本科实践课程安排,设计实习课程方案,并安排人类学、考古学教授和学生围绕广州非遗开展田野调查,推动“非遗在社区”、民俗文化、展览展陈和非遗保护与传播之研究.

  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实地调研、劳动教育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校园走进田野,以实地调研和沉浸式场景体悟田野调查的魅力,助力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战略实施。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方面则将提供场地保障、经费支持和非遗资源,让学生以真实的田野调查体悟人类学、考古学的学科真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将书本中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同时也为广州市非遗保护与发展事业吸纳学术智慧。

  基地共建双方计划合作开展为期三年的广州市“非遗在社区”主题调研,依托人类学方法,谱写非遗在社区的“广州经验”。本次主题调研合作预计将在2024年对广州市“非遗在社区”的整体情况提供一个相对全面和准确的了解。

  2022年4月到5月间,张文义教授团队已在全市开展一系列调研工作。据介绍,团队基于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以广州市十个“非遗在社区”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

  十个案例中,有乡村振兴中的从化草塘社的水族舞、新型城镇化下的天河车陂龙舟景和珠村的乞巧、城市更新下的猎德扒龙舟、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街区永庆坊和非遗小镇沙湾古镇,还有以越秀山歌墟闻名的广州客家山歌、尝试探索非遗助力妇女再就业的南粤巧手工坊、非遗进校园的代表南武文润学校,以及遍布广州街巷的粤剧粤曲私伙局。

  通过这十个案例的调研,尝试探讨在社区中保护非遗、并让非遗扎根社区的机制,并且将在下半年的非遗品牌大会上进行研讨。

  2023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教师将继续带领学生进行“非遗在社区”主题调研活动,持续深化已有的学术成果,探索开展暑期实践型第二课堂项目,如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雅教育项目、社人聚焦调研大赛等,进一步探索广州非遗站点和内涵,加深对于非遗的认识、理解,以及可能的孵化路径。

  届时,中大团队将依托广州市文化馆新馆的场地资源,开展有关展览展陈的有关布展等实操环节,为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2024年,各项工作将进入收尾和总结阶段,双方将讨论和评估已有成果以及合作成效,同时整理出版相应的成果专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