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文化  文化

【70年广州地标】文化七星阵领秀广州城

  文化,包罗着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折射着城市的精神魂魄,镌刻着城市的文化肌理。放眼广州,各具风格文化建筑里有着这个城市传承多年的精神,一以贯之的气质。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第一任总监列奥波德?达姆罗什曾说过:“要想知道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灵魂,去看看她的剧院就明白了。”

  剧院,串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广州在文化建设上两个光芒四射的重要节点——上世纪60年建成的友谊剧院,和踏入新千年以后建成的广州大剧院。

  如果我们放眼全城,更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建设,上世纪90年代后期星海音乐厅的落成,2008年盛放于大学城的超级“木棉花”——广东科学中心,2010年以后在广州CBD中轴线上打开的“月光宝盒”——广东省博物馆,以及一本“美丽书籍”——广州图书馆,连同两座高规格的剧院,联结成花城中魅力无穷的文化“七星阵”,领“秀”珠江南北。

  这“七星阵”地标,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在文化建设上,开风气之先,承传统精魂,展时代风尚的经典杰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位于祖国南大门的广州,于1965年率先建成了友谊剧院,成为当时国内最完善、档次最高的一流大剧院。建院50多年来,友谊剧院长期作为外事演出指定剧院及广东省、广州市重要的会议和活动的场所,招牌蜚声中外。

  1998年落成的星海音乐厅,则是继北京音乐厅之后全国第二个专业音乐厅。从建成以来,国际艺术家和各界观众对星海音乐厅的声场效果赞誉有加,其最大特点就是声音的“均衡”——无论你坐在音乐厅的哪个位置,听到的声音都是一样的,音乐厅里没有声音死角。

  广东省博物馆,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座采用悬吊建筑结构的大型建筑物,实现了结构无柱化,营造出经济实用的空间布局和宽敞宏大的视觉效果。目前,世界上同类结构只有中国香港的汇丰银行大厦、的汽车博物馆等极少数项目。

  友谊剧院是由当时著名的南派建筑大师余畯南设计的,他把极具岭南传统特色的庭院、园林有机地融合于现代建筑之中,一直享有“庭院式剧院”的美誉,曾载入国内建筑学教科书。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由已故的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设计的。博物馆建筑依山而建,外立面浮雕采用东莞燕乡出产的红米石,图案选用南越王墓出土屏风底托上的人咬蛇纹饰,岭南风情、民族特色鲜明。早在2004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就入选国家5A级景区。

  扎哈·哈迪德,这位伊拉克裔的英国女建筑设计师,同样善于化用地方典故来创造城市标志性建筑。在设计广州大剧院时,她找到了“海珠石”。“海珠石”原是旧时珠江广州河段上的一座石岛,直到1907年还耸立在珠江航道上,由此广州有了“海珠区”。海珠石的近旁,百年前曾经矗立着“广州戏院之冠”海珠大戏院。时光流转,扎哈·哈迪德用“两块被江水冲上岸边的砾石”,再次为新世纪的广州城树起了一座文化地标,串起了广州的历史和未来。

  与两颗宝贵的砾石隔着花城广场对望的,是广东省博物馆这一“盛满珍宝”的“月光宝盒”,深灰与大红相间外墙营造出中国古代“漆盒”的厚重观感。

  二沙岛上临珠江而建的星海音乐厅,设计轻盈而现代,自北向南斜望,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从西往东看,南面的抛物面与二楼平台构成一架撑起盖面的大钢琴,与珠江的碧水合奏着永不休止的;晴日里,从两条抛物面的弧形脊看,喷薄而出的旭日和西坠的夕阳,又似五线谱上圆圆的音符。

  位于广州番禺区小谷围岛西端的广东科学中心,三面环水,其整体设计理念紧扣当代“科技航母”。主体建筑宛如一朵盛开的木棉花,西面以较大面积水体衬托,宛如向前航行的船体;主建筑入口是一只“眼睛”造型,寓意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发现。

  像书本一样打开的广州图书馆,因为拥有极大的倾斜角度和独立柱支撑悬挑大楼,一直被称为“最有设计感”的图书馆。更重要的是,广图呈现了一种当代知识观。在过去,人们往往强调图书馆的殿堂感觉,到了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图书馆和人该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设计师马震聪认为,应该是平等的、包容的、开放的……所以,广州图书馆整个建筑呈现的是书的形象,人可以轻松地进入“书中”:图书馆设立了很大的中庭,有足够多交流和举行活动的空间;书架是开放的,旁边可以休憩、展览、举办活动;图书馆中的中庭与有着“城市客厅”之称的花城广场中庭,中间也只隔一层透明玻璃。

  广州城里的“七星阵”地标,正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成为释放精神能量的文化“超新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诞生的七大文化地标,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建筑时期。在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沈康看来,每个时期的文化地标,都有自己的时代特点。

  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60年代的友谊剧院。“那个年代的建筑大师们,从当时中国的现实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岭南的地域、气候和特点,使得友谊剧院在细节处理、整体风格上,都显得精巧细致,具有鲜明的南方意韵,在当时来讲是不可多得的设计精品。”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和星海音乐厅,开始追求建筑风格的现代化、简约化。“因此,这两座文化建筑的形式风格十分简洁大方,非常具有时代表现力。在功能组织上也体现了那一辈建筑师务实的态度和扎实的功底。”所以,到现在星海音乐厅的声学设计依然备受赞赏,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对遗址的保护和参观展览,也都组织得非常合理。

  对于当下的这几座著名文化地标性建筑,沈康特别指出,很现代化,看起来又都比较低调、平实,反映了广州这座城市低调、务实的状态。“虽然广州的文化地标,在形象上没那么突出,但这种平和低调,恰恰能跟每个人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普通市民更有亲切感,认同感。”因此,沈康认为,当下的这几座文化地标建筑,对广州人的生活和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没有轰轰烈烈的气势,却不动声色地滋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提升着人们的文化艺术素养。

  另外,尽管这些文化地标在国际上日渐受到关注,但在沈康看来,宣传力度上还做得不太够,国际美誉度还可以继续提高。“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情。譬如我个人就特别喜欢友谊剧院。那一代建筑师以他们的智慧和对地方的理解,设计出了在今天仍然闪闪发光的精品,依然值得我们回味和学习。”

  业余时间,我喜欢研究广州港口及海上丝绸之路,著述和出版过多部专著,所以对关系到与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相关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尤为关注、留心和流连。

  现在我已退休多年,但依然“旧情难忘”,常去博物馆和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和广东省博物馆的发展,让我深切地感知到时代的脉搏和变化。在我眼里,文化地标就是广州铮铮发亮的文化名片。

  我的第二故乡是广州,我在广州生活近三十年了。记得当年从上戏毕业前夕,收到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接收地方大学生的特招令,还没有来过广州的我,曾经有一丝担忧——广州有没有话剧、舞剧看?广州有没有像上戏实验剧院那么好的剧场?

  到了广州以后,看到友谊剧院及众多专业艺术团体,我这种担忧马上烟消云散。这些年,我常在友谊剧院和广州大剧院参加演出或者观看演出,“穿行”于这些文化地标,我深切地感受到广州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广州图书馆,可谓是我的“私人书房”,每月必往。在一排排的书架上,慢慢挑选喜欢的书籍,时而站着阅读,时而坐着观看,心无机事,案有好书,乐也融融。广东省博物馆,我也常带着一介文化青年的温情与敬意进入其中,感知历史。

  落成于1965年。1987年冬全面改建,1988年7月13日复业。当时国内最完善、档次最高的一流大剧院。

  建筑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将综合陈列大楼、古墓保护区、主体陈列大楼等几个不同序列的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遗址博物馆的群体气派,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个辉煌代表。建成之初便获得过六项国内外建筑大奖,后来又荣膺“二十世纪世界建筑精品”提名,并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经典建筑”之一。

  是岭南设计师独立完成的作品。方形、圆形、直线,简约的当代设计美学,构成其基本建筑语言,到今天依然显得坚实而耐看,并体现了建筑为展览服务的理念,共有十二个展览厅和户外雕塑展示区。开馆至今,广东美术馆已经举办了数以千计的展览。

  位于二沙岛上,临珠江而建,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设有1500个座位的交响乐演奏大厅、460座位的室内乐演奏厅,100个座位的视听欣赏室和4800平方米的音乐文化广场。整体建筑为双曲抛物面钢筋混凝土壳体,室内不吊天花板,做到建筑空间与声学空间融为一体。

  由著名建筑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主持设计。博物院内保存有最丰富的岭南建筑,是华南地区大型的综合性艺术类博物馆。其正面中间位置设文塔,塔身的建筑细部有“羊”和“丰”字的隐喻,点明羊城、穗城的地方名题。文塔南红砂岩墙上是构图丰满的史前岩画浮雕,以表现岭南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塔北是展馆的入口大门,三对实木雕花大门,名贵高雅,气派非凡。

  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科学馆。2018年11月,通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被授予“最大的科技馆/科学中心”称号,这是我国科技馆首次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也是目前唯一一个。

  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该博物馆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主要承载展览、演出等功能,北岸为文物修复、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园林景区共有错落六组院落空间,院院相连又相对独立,以传统建筑工艺、技法的“三雕二塑一嵌”(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嵌瓷)为装饰亮点。

  由英籍伊拉克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被称为“圆,润双砾”,其主体建筑为黑白灰色调的“双砾”。先后获颁美国《建筑实录》建筑大奖、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奖等一系列大奖,并被英国多家权威媒体先后评为“世界十大歌剧院”、“全球十二大最壮观剧院”,英国《金融时报》盛赞她“代表了这个时代最奢侈的极致”。

  新馆建筑主体的设计外观呈方正的玲珑盒形,采用巨型屋面悬吊式钢桁架结构,空间组织概念源于广东传统的工艺品象牙球,分为历史馆、自然馆、艺术馆和临展馆四大部分。

  采取东西走向、南北塔楼、独特的“之”字优雅体造型,突出层叠的建筑肌理,寓意书籍的重叠和历史文化的沉积,同时融入骑楼等文化元素,体现了岭南建筑艺术特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