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文化  文化

“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蕴含的中国气派

“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蕴含的中国气派

  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世界经济陷入停摆,人类社会生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危机中,任何生命个体都难以独善其身。新冠肺炎疫情无异于当头棒喝,警告人类必须深刻反思工业文明以“自我”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和生存关系的破坏性和危害性。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确保中国安全的同时,努力维护世界安全,充分彰显了坚不可摧的国家综合实力与构建“生命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2021年4月22日,国家主席习出席气候峰会并发表题名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指出:“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雪上加霜。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将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高度、新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万物始于“天”,生于“地”,“人”在天地之间,抬头仰望领受“天道”,低头俯瞰探查“地法”,与自然比邻而居,折射出中国古人和谐的生态秩序和纯真的生命意识,为习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想原型。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人合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其中,“和”以生物,“和”以养成,寒来暑往、春华秋实贵在自然而然。“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万物遵其时、守其法人以尊重自然之本来为上,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这些最早揭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感悟,体现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中多有谈到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主张合理利用、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强调天地造化万物,民胞物与,推人及物,为人者应爱同胞、爱万物,爱万物则应取之有时、用之有度。“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谨修地利,以成万物”则严禁过度伤害自然万物,侵犯万物者当按律治罪……这些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典籍蕴含着渊深博大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同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时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

  总之,我国传统生态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发掘梳理。我们要自觉挖掘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价值,将其同现代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精准对接,赋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独一无二的“文化自信”。

  中国党是满怀生态情怀的政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实践相结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内形成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优良传统。100年间,中国党自觉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生态思想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结合,指导中国人民不断创造生态文明实践新辉煌。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兴修水利、改善环境、保护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对环境保护加以政策规范化,在198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保护环境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良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并作出了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策。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要求坚决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在党章中增加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说法。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融入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各个领域。习总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针对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怎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系统阐释,形成了全面部署、重点突出、指向明确的思想体系。习生态文明思想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原则,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给予高质量的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丽环境需要,让中国老百姓在青山绿水间逐步提升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坚持“生命至上”原则,既要呵护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又要珍视自然的生命、价值、尊严,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写下了大量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届的一部分”等说法集中揭示了早期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为马克思阐释“自然异化”提供了重要的言说工具。与骄横恣肆的自然征服者不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通过“一线胜利二线失败论”清晰表达了可持续的发展观。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仅科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而且透过环境污染的表象将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紧密关联起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导致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出现缝隙的根本原因,并预见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消亡、主义社会的建立,人与自然能够实现和解。

  但更多来自于对资本主义现实的观察、分析与论断的生态文明思想,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的生态问题需要本土化的生态话语加以描述、需要民族性的生态理论进行概括总结。习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华传统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文明形态的重要成果,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突破,是关于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怎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系统阐释,对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内涵和当代价值、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族意义和世界影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关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生态正义的要求包括世界各国合理分配和使用生态资源、平等享有生态权利和履行生态义务。它是在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生态危机背景下,“人人生而平等”的社会正义向生态领域的渗透和延伸,反映了从“以人为本”到“以生命为本”的思想蜕变与升华,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重要进步。

  历史上,一些发达国家过度追求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无节制地炮制工业文明垃圾,在全球环境治理行动中拒绝履行义务,导致发展中国家接受污染排放物,这属于典型的生态霸权主义。中华民族曾经长期遭遇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辱,深刻理解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人民不接受任何霸权主义的逻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愿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国际环境治理责任。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问题上所存在的历史表现和现实能力的差异,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照顾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关切。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但一如既往恪守承诺,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

  中国着眼于人类未来和世界前途提出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中国方案,倡议各国共同坚持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治理大气、水、土地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依据联合国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携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直接威胁“生命共同体”的存在,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来势汹汹,“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实现”疫后经济活力复苏已经成为新时代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国际课题。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原则,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同时,将凝聚全球环境治理的各种力量,竭尽所能捍卫“天蓝、地绿、水净”的地球家园。

  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生命共同体”已经成为从中国走向世界、将中国与世界紧密连结在一起的时代主题词。“生命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观点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跃,是中国党坚持真理,领导中国人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生命意识,解决中国生态问题,总结中国生态经验,不断创新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成果,为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疫后世界经济复苏与生态系统平衡发展提供了“中国视角”,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提供了集宏观布局与微观透视于一体的“中国路径”。“生命共同体”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又有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的支撑,蕴含着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互补、共生、会通,充分彰显了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未来”的“中国气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思想通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专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2017YCXZD010)”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华文化包含什么
  • 编辑:贾贵
  • 相关文章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