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文化  文化

“汲古论坛”研讨上古世界体系中的石峁与二里头

“汲古论坛”研讨上古世界体系中的石峁与二里头

  2020年12月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举办的第十场“汲古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上古世界体系中的石昴与二里头”为论题,旨在揭橥各文明区域的交流与互动、汇聚与融合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论坛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胜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共三位学者主讲,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喻静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谭佳评议。本次论坛采用线上交流形式,来自全国及海外多个研究单位的学者与观众参与了研讨互动。

  自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C.J.Thomson)提出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期”说传入中国,从梁启超《中国史叙论》开始,中国史前史的分期和溯源问题就是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夏鼐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提出“比二里头更早的文化,似乎都是属于中国文明的史前时期”。20世纪初,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考察仰韶文化遗址,提出“仰韶文化西来”说。李济、傅斯年、梁思永、徐中舒等学者通过对殷墟的发掘考察,驳斥西来说,提出龙山文化自东向西、仰韶文化自西向东发展的“东西二元对立”说。20世纪中叶,考古学家安志敏、张光直认为龙山文化从仰韶文化发展而来,从而提出“中原中心论”。80年古学家苏秉琦在提出区系类型学说,将新石器时期中国文明状态描述为“满天星斗”。严文明提出史前文化空间关系存在不平等的差序格局,即“重瓣花朵”说,其中“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苏秉琦提出“古国——方国——帝国”说,谢维扬等提出了“早期国家——成熟国家”说,严文明提出“古国——王国——帝国”说。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进,证明了距今5300-4000年期间,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具有向心力的区域性政体,进而进入了文明的最初阶段。有学者依据二里头遗址出现的宫殿和青铜器,主张二里头突破了地缘制约,向四周呈现出文化辐射态势,二里头文化晚期可与文献中夏代对应,并将之判断为国家形成的起点。又有学者提出早于二里头的石峁遗址与陶寺遗址等,在规模和规格上也堪称为“都城”,亦可纳入初始国家的范畴。本期论坛即将“石峁与二里头”置于上古世界体系背景下加以研讨,邀请的四位学者研究领域涉及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神话学等学科,从考古遗址概况到宏观理论阐述,再引入不同的学术观点,从不同层面展示各学科研究成果。希求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下,深入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中国的时空特征。

  中国文化研究所喻静所长在开场致辞中首先谈到“中华文明”本身是一个特指概念,它代表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到现今的文明演进状况。它的内涵除了古代中原地区最早的三代王朝国家外,还包括现今中国国家领土范围内的广大地域。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理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构成了古代不同的多民族、多区域文化。早期中原文明及王朝国家,在这种不同区域文化的交融互渗中发展,并在华夏文明中起着核心作用。这种不同文化因素的交流互渗所形成的差异性与一体性,构成现今“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然后阐发了“二里头”与“石峁”的文化意义,以及狭义与广义上“最早的中国”的概念。最后指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以及导致这一过程的背景、原因及其特点,需要多学科有机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展开研究。

  韩建业教授以“石峁与二里头”简要开题,首先将石峁和二里头置于欧亚体系中进行了定位:石峁在早期东方文化圈、早期北方文化圈交界,二里头则在早期东方文化圈的核心区域。石峁遗址时间为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800年,属于考古学上的老虎山文化,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陕北、晋中北、冀西北。石峁遗址考古发掘包括外城、内城、中心皇城台,发现了插在城墙里的紝木、玉钺,皇城台夹道的兽面纹石浮雕,以及大量的壁画。从对石峁遗址陶器的迭代变化和其他地区文化的比较研究可知,石峁的陶器跟新疆、西伯利亚欧亚草原地区的陶器没有任何关系。老虎山文化后期,北方人群南下,直接导致了陶寺文化。二里头遗址时间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50年,属于二里头文化,其核心区域在郑州洛阳一代,影响范围扩大到辽西、湖北、湖南,标志着早期中国文明的成熟——王国文明。在二里头遗址300多万平方米范围内,有宫城和多座大型宫殿,宫城南边有官营作坊,布局为井字型结构。二里头文化陶器种类很多,出土有有陶鼎,传说中禹铸九鼎,即可能开始于二里头。此外,二里头青铜礼器中有鼎、爵等,表明当时礼乐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制度。二里头文化承袭中原玉器文化,出土有多孔刀、玉钺、牙璋等,更加精美,凸显了二里头作为王都的地位。韩教授最后总结:石峁文化源于中原而面向欧亚,属于邦国文明阶段,是与南方有明显区别的北方模式,南下中原后影响了陶寺文明。二里头文化基于中华而面向欧亚,已经进入王国文明,为中原模式,显示出中原中心辐射四方的态势。

  陈胜前教授主讲的题目为“中国早期文明社会复杂性的演化”。首先梳理了本次论坛所讨论的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背景,指出当古学的学术背景有科学与人文两条线索,科学是主流视角,人文视角稍显冷僻,而本次论坛的选题正是着眼于后者。陈教授因此提出了动词化的“文化”中国概念,进而引出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理论研究的讨论。研究涉及三个问题:第一,有关“夏”的争论,究竟有没有夏朝?第二,中国文明的起源,究竟什么是文明?中国文明何时起源?第三,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厘清三个问题的关键各有不同,关于“夏”,在族属上考古学是否能识别“夏”?而这个“夏”是指“夏族”还是“夏代”?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实质是社会复杂性的演化,是必须突破其所处环境的约束和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其核心是社会权力的变化。关于东西文化交流,关键是上古世界体系,上古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其影响,尤其是对中国文明演化而言的影响。陈教授提出:有关谁是夏的讨论是一个考古学理论问题,即解决族属考古的难题;同时这也是一个考古学实践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田野考古工作。有关夏的问题应该放在中国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中来考察,不能孤立地讨论夏与二里头的关系。不管是否有夏,中国文明进程是不可否认的。中国文明演化具有多阶段、多模式的特点。中国早期文明演化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国早期文明演化是个自组织、超循环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上古世界体系推动了从古国向王国的过渡,促进了社会权力层次的丰富。社会权力从、军事、经济到意识形态,是逐渐完善的。中国文明/文化的形成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不存在最初的中国。

  易华研究员主讲的题目为“世界之石峁,中国之夏都”,提出石峁遗址是东亚定居农业文化与欧亚青铜游牧文化结晶,标志着东亚进入了青铜时代世界体系。“夏”不仅是一个王朝还是民族与文化概念,兴于大西北入主中原;石峁遗址是夏代早期东亚最大遗址,很有可能是夏都。为了给这个观点提供证据,易华研究员从时代与年代、地理与经济、社会与文化多个方面,将史学文献、考古实物与遗址、现代的断代研究等多领域加以串联,指出:石峁遗址具备王国首都规模与功能,作为夏代首都年代符合夏商周断代工程所确认夏代纪年。石峁位于本土定居农业文化与外来游牧经济结合部,遗址不仅出土猪骨、犬骨,亦出土了不少完整羊骨、牛骨,还出土了马骨,出现“六畜”齐全局面。石峁出土墓葬表明当时已进入复杂社会,不仅有贫富分化,且有男女明显不平等,这也与历史记载中夏始进入父死子继的父系父权社会相符合。在此基础上,又将石峁与赫梯首都哈图莎(Hattusas)的毛石建筑和埃及圣城阿拜多斯墓葬对比,提出了石峁遗址已是青铜时代世界体系文化中心之一的观点。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历史记载表明,夏始之际东亚吸收了游牧文化,形成了父死子继多族群复杂社会,也就此进入祀与戎并重王国时代。考古发掘表明石峁遗址早期是一处龙山文化城址受到了齐家文化明显影响,出现了男尊女卑多族群复杂社会,也进入了祀与戎并重王国时代。纵横比较综合研究表明石峁遗址标志着东亚进入青铜时代世界体系,很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夏代首都。

  三位主讲人陈述之后,谭佳研究员做出了丰富饱满的评议,包括对本次论坛的理解、所受启发,从神话学研究的角度对三位主讲人的发言作概括,并评价本次论坛呈现出非常错落有致的学术观点和面貌,从学术背景来看,这次论坛的内容与主题暗含“一个推动”和“两个呼应”,“一个推动”即对中国传统所固有的中原中心论和针对中原中心论的从晚清以来的西来说,有着重大的学术史推动,“两个呼应”为对内的呼应——对认识“中国”进行根脉诊断,以及对外的呼应——对汉学界中华文明起源争论以及连续性、统一性问题的回应。在史前农业起源全球化、青铜文明西来的影响过程中,传统核心区域的衰落、唯一地带和半月形地带北方的兴起,石峁和二里头是最为突出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史前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个案。

  位于青海省杂多县的查旦湿地,是长江源区最大泥炭湿地,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原湿地保护核心区,也是雪豹、黑颈鹤、棕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重要的栖息地。

  今年以来,文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购置40台数字指示秤投放到全县主要的商场超市、农贸市场、果蔬店等消费集中场所,向群众提供免费的计量服务。

  2022年8月16日,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红岛段,白鹭和苍鹭在治理后的滩涂湿地上捉鱼。

  2022年8月17日,位于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白岩村3组的落星空露营基地里人来人往,入夏以来,这里便成为人们夏日休闲的新地标。

  2022年8月13日,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国网安徽电力党员服务队队员正在对当地一家企业大负荷生产设备进行安全用电检查,指导企业节能(错避峰)生产。

  8月9日,来自中国、越南、尼日利亚、也门等国的摄影师和留学生,在澜沧江昂赛大峡谷体验漂流。

  2022年8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选手在那达慕大会上参加射箭比赛。日前,兴安盟那达慕正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草原举行。本届那达慕大会期间将举办诗歌那达慕、传统美食那达慕、音乐那达慕以及、射箭、搏克比赛等活动。

  2022年8月8日,在重庆万盛经开区南桐镇金兰坝村,青山绿野与金稻田和鱼塘相互映衬,田野的线条在稻田中穿梭,美不胜收。近年来,当地加快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修复,将绿色还给矿山,昔日采煤沉陷区,今日放眼满山绿。

  近几年,青海省不断加大投入和保护治理力度,持续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显著提升,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休闲。

  随着暑期到来,天台山进入旅游旺季,当地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挖掘提升太阳文化资源,聚力打响日照太阳文化品牌。

  暑假期间,东港区充分发挥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作用,招募老师、志愿者等深入到268个乡村书屋,为学生开展各类教育服务,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充实的暑假。

  四川省华蓥市禄市镇姚家塝村在灼灼其华的紫薇花和翻着金浪的水稻点缀下,恰似一幅恢宏绚丽的锦绣画卷。

  2022年8月3日,由中铁十一局施工的湖北省襄阳市环线提速改造工程跨襄阳北编组站大桥T3主墩顺利实现转体。

  近年来,该县大力推广蜜蜂养殖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蜂农的发展模式,形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2022年7月29日,河南省三门峡市西闫乡东吕店村农民为铁棍山药进行管护作业。盛夏时节,豫西大地黄河南岸广袤的田野里,红薯、铁棍山药、葡中药材等农作物长势喜人,农民们正抢抓农时进行管护作业,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

  2022年7月28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条沿村1500亩梨园内,脆甜可口的翠冠梨挂满枝头,农户们忙着采摘、装箱、运输,呈现一片繁忙的丰收美景。今年夏天持续高温,市场行情看好,预计全村梨子总销售超千万元,人均增收超2000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