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资讯  新闻

中国网络电视台

中国网络电视台

  广州体育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体育院校之一,隶属于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2008年6月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院面向全国和港、澳、台地区招生,同时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各类学生共有8000多人,是一所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含体育学全部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医学门类的运动医学硕士点的在大学。是国家体育总局若干运动项目的高、中、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单位,具有一级裁判员、一级运动员审批权。

  学院现有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武术系、体育艺术系、休闲体育与管理系、运动与健康系、体育新闻与传播系、研究生部、继续教育部、社会科学部、大学外语部等11个教学系部。现有5大学科门类和13个专业,分别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体育教育(师范)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科学专业、休闲体育(高尔夫球、康乐体育)专业、特殊教育(体育)专业,文学门类下的新闻学(体育新闻)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体育主播)专业、舞蹈学(模特、流行舞蹈、体育舞蹈)专业,理学门类下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学(体育经济)专业,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专业。其中,运动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3个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运动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新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等6个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项目研究中心”等11个国家及省级科研训练基地(中心);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精品课程和重点实验室;运动科学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等三个专业是省级名牌专业。

  学院一向重视运动竞赛,新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容国团就是该院首届校友;戚烈云、陈肖霞、冼东妹、杨维、张洁雯、谢杏芳、傅海峰等等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均是该院的毕业生;学院健美操队和体育舞蹈队多次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在广东省大会上,该院连续多届获得金牌、奖牌、团体总分三个第一。

  学院的教学、训练、科研条件及生活服务设施先进、配套齐全。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图书馆、科学馆、实验中心、室内田径训练馆、体育馆、网球馆、恒温游泳池等教学训练场馆。设有康复中心、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体育科学研究所,图书馆文讯资源44 万册。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继续秉承“德厚学博、文精武杰”的校训,发扬“行胜于言、止于至善,自强不息、拼搏奉献”的广体精神,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体育学院,为创办体育大学和争取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体育教育系是该院办学历史最长的专业,创建于1958年,1979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现设田径、游泳、小球和网球四个教研室,其中游泳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体育教育专业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本系拥有一支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28名,硕士生导师18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24名,国际级裁判、国家级裁判18名。

  本专业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强化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致力于体现“德才兼备、文武双全、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爱岗敬业,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主要学习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体育生物学科,教育学、学校体育等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及田径、体操、游泳、武术、球类等六十多门课程。

  面向各类学校和体育部门的教学训练、体育管理和科研工作单位;可在机关、事业、企业、集团、公司从事体育拓展、管理活动。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成立于1958年,从建校开始一直伴随着广州体育学院一起成长,已经历了五十个年头,曾培养容国团、陈霄霞等优秀运动员。本系所属运动训练专业,实行单独提前招生,在全国和港澳地区招收本科四年制学生。

  运动训练系现设有篮球教研室、排球教研室和足球教研室,项目设置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棒球、网球、田径、游泳和举重等十个竞技运动项目。

  现属系管专项教师52名,博士6人,硕士14人,教授9人,副教授18人,国际裁判3人,国家级裁判12人。运动训练专业现有学生2200多人,其中在校的全日制学生1700多人。本系学生的专项竞技水平均为国家二级运动员或以上。在学院有着巨大的影响,拥有大批体育人才,并在全国、省、市等各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近年来,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本系专业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注重基础,重视训练,强化专项,提倡个性,做到系部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模式。同时,系正以改革的姿态,与时俱进,着力于开创新的办学模式,积极与省、市体校、体工队合作,探索联合办学的新路子,为实现本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寻找新的契机。

  自1990年以来,该系学生在省内外参加重大体育竞赛中,共获金牌378枚,约380人次打破省高校或全国体院、全国大会、省运会纪录。在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该系学生有11名运动员参赛,其中有10名运动员代表祖国参赛,有1名运动员代表香港参赛。他们不畏强手,勇于拚搏,共取得了1枚金牌、1枚银牌、1个第4名、和1个第9名的优异成绩,不仅实现了广州体院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在全国体育院校奥运战绩中也名列前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学院争了光。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宽厚,一专多能,具有现代竞技体育理念、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备在运动队、学校、各级体育运动学校组织实施运动训练、教学、科研、管理和从事其他相关体育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广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

  修业年限:在全国和港澳地区,招收本科四年制学生。实行学分制,基本学制四年,可实行弹性学制,即可提前或延长1——2年毕业,符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本系的前身是体育社会科学系体育新闻专业,该专业于2000年试办,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招生,学名为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俗称体育新闻专业。同年招收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研究生。2005年秋季,升格组建体育新闻与传播系。2009年增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体育主播方向)专业。

  10年来,在学院的正确决策和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本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起新闻学界和业界的较大关注。

  本系拥有一支学缘广泛、专业合理、素质精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4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7人,占全系教师数的30%;博士(含在读)12人,占全系教师数的50%;硕士(含在读)22人,占全系教师数的93%。

  本系倡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专业创始人肖沛雄教授以身作则,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年“南粤优秀教师”和“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本系聘请了喻国明、白岩松、徐济成、孙正平、王泰兴、谢奕、邱克军、王义军、陈伟胜等十余位知名人士担任客座教授。

  本系面向全国招生,致力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突出体育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其中,媒介就业率达65%。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中央电视台、中国体育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等各大媒体以及珠三角地区的企事业单位。

  随着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考研升学与出国深造蔚然成风。近年来,该系毕业生主要被香港中文大学、悉尼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的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服务社会也是本系的使命之一,方式有四:一是服务学校,本系承担了学校迎评宣传片、宣传画册、评估报道(报纸)、《五十年巨变》的采写制作任务。本系师生是校内媒体新闻采编和学校对外宣传报道的主力军。二是服务媒体,每逢世界杯、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型赛事期间,本系学生均受邀到新闻单位顶岗实习;本系教师还经常深入媒体授课、讲学,传播最前沿的学术知识。三是服务大赛,凡是在广州地区举行的高级别体育赛事,均有本系师生参与赛事组织、现场报道。四是服务社区,本系学生自办报纸《体育公园》,期发行量5000份,引导广州城区特别是天河区青少年体育消费。

  本系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具体途径有四:一是以学科建设研究为龙头,把握体育新闻传播前沿学术动态。二是以专业建设研究为根本,紧扣市场需求,探索与创新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以课程建设研究为核心,出版体育报道系列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四是以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为基础,通过向上(提高学历学位)与向下(到一线媒体挂职锻炼)两种途径,打造优秀教学团队。10年来,共主持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0项,厅局级课题10项,院级教学、科研课题30项,公开出版专著、教材20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实习实践、成才,是本系最显著的特色。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科学安排、分步实施“一调查三实习”制度。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中期实习、专题实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坚持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狠抓实践教学环节,自主创新,摸索出一系列培养学生新闻敏感的措施,如寝室订报与评报、天天头条猜想、每周体育评论、现场观赛与模拟报道等。本系自办媒体有系报《新闻人》、校红十字会会报《熙阳》、电视节目《广体要闻》与《体育达人》、系网站等。

  本系一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与境内外学界和业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业务合作。主要做法有五:一是积极借助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浪网等知名媒体平台,联合制作与发表新闻作品。二是不断加强与广州地区体育新闻同行之间的交流活动,相互切磋新闻心得。三是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向学术界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四是经常邀请知名学者和业界精英来校讲学,指导本系办学。五是努力谋求与国外高校合作,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未来几年,本系有三大奋斗目标:一是努力将体育新闻专业建设成为省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示范专业乃至国家特色专业;二是将体育主播专业办成省内知名、国内有影响的专业;三是将体育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是在办好现有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硕士点的同时,努力申报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教育历史悠久,自1958年广州体育学院成立之初,即作为学院特色项目而开设武术专修课程,先后汇集了全国武术教育家张登魁教授、南拳“铁臂鸳鸯手”黄啸侠名师等全国著名的武术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确立了自己的特色和知名度,培养了一批批高层次的武术人才。

  武术系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原武术专业)于1993年获得全国单独招生资格,2004年武术系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为中国武术协会一级专业性单位会员,具备独立组队参加全国武术比赛的资格;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在该系建立了中国武术功力项目训练基地。现武术系开设的项目有武术套路、散打、武术功力、龙狮、传统体育养生、摔跤、柔道、跆拳道等。武术套路队是广东团省委、广东卫视台指定表演队伍,曾多次代表国家出访欧美各国,影响深远。武术套路队、散打队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比赛多人次获得冠军,2007年参加全国体育学院武术套路、散打比赛,获得散打团体第一名,武术套路团体第三名。

  现机构设置有系办公室、武术套路教研室、技击教研室和传统养生与理论教研室。现有教职工30人,专职教师28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7名,已获得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9人;武英级运动员6人,一级武士运动员4人;国际级裁判2名,国家级裁判3名;其中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1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院级培养对象2人;有多名教师被邀请赴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印度等20多个国家、地区讲学和执教。为弘扬中华武术和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广州体育学院继续教育部始创于1981年,1983年经原教育部批准,广东省高教厅备案后开始正式举办函授教育。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新型教育,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迈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的实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我院是较早举办高等教育的院校,多年来,由于办学认真、治学严,师资水平较高,为体育、教育等部门培养了一大批体育师资、体育骨干和各层次教练员,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目前,学院高等教育开设的专业有:三年制体育教育、(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训练、新闻制作(体育新闻方向)等专业函数专科,大专起点三年制体育教育、(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训练、体育新闻等专业函授本科,大专起点三年制港澳体育教师函授本科,高中起点五年制港澳体育教师函授本科等。此外,还以开办各种进修班、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体系。

  二十几年来,广州体育学院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本生6000多人,各种短期进修班和培训班毕业学员60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促进了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大部分已成为各单位、各部门的骨干,并有不少人已经走上领导岗位。

  1985年我院高教被广东省高教厅评为先进集体,1992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普通高校高教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97年全省普通高校函授、夜大学教育评估为优良。目前在校生超过一千五百人,欢迎广大有志于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的人士踊跃报考我院教育。

  广州体育学院于1978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内培养体育硕土研究生较早的高等学府之一,1985年成为硕土学位授权单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州体育学院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及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2005年获得了教育学门类的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其中含有体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全部4个二级学科(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科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同年获得医学门类的运动医学硕士授权,使我院的人才培养开始向非教育学门类的学科拓展,2005年又获得教育部首次审批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揭开了我院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序幕。

  我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拥有硕土研究生导师近138名,其中不乏各专业学科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至2005年9月,已经面向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地区)招收培养研究生千名,目前有各类在校研究生808名。一大批毕业的研究生己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体育教学、科研、训练和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我院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该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体育发展需求,掌握扎实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知识,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能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教学、科研以及相关机构的管理与经营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主要的研究领域有:休闲体育理论与实践;社会体育学(含社区体育、小城镇体育发展等);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含体育产业和体育中介的经营管理);体育教育(含大中小学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体育教学管理等);体育新闻;体育经济理论与实践,全民健身理论与指导等。

  体育教育训练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能够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领域内从事教学、训练、科研及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主要的研究领域有: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运动训练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各运动项目教学与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含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体操等)。

  运动科学专业: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运动科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体育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该专业主要的研究领域有:运动训练的科学理论与应用;运动饮料与营养补剂;运动健身与康复的科学理论与应用;运动医学理论与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应用;运动生化理论与应用;运动生理理论与应用;运动技术分析、诊断与优化等。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具有较高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民族传统学科专业的教学、训练、科研或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该专业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武术(散打和套路)教学训练理论和方法;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民族民间体育等。

  运动医学专业: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具有较高运动医学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该专业的医疗保健、教学科研或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该专业主要的研究领域有:运动创伤防治与康复;运动营养生化;体育医务监督;骨关节肌肉系统的生物力学等。

  专业学位(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习年限一般2年,实行学分制。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广州体育台在线直播
  • 编辑:贾贵
  • 相关文章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