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广州资讯  资讯

我们正少年 | 西瓜园·荣光 → 阅江路·奋进

刘平清:《在非典谣言四起时喊出“百姓知情 天下太平”》

感言:“重大事情上媒体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

2003年初春,一种起初不明原因的疾病——非典型肺炎,袭击广州。一时谣言四起,人心惶惶。面对此,《广州日报》很快投入到这场新闻阻击战。一条条有关非典的新闻信息及时准确发布,平息社会流言,如有关传染情况、抢购潮等。

在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战斗中,新闻评论发挥了独特作用。我当时调入理论评论部大概半年多,此前主要编辑《每周时评》,偶尔也奉命写社评、短评等。我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推出来,作为新的《今日时评》专栏撰稿人之一。2月13日,该专栏在头版诞生。第一篇刊登的是《平息谣言 恢复正常》,放在一版非常抢眼的位置。2月15日,又发表《百姓知情 天下太平》,16日见报的时评题目是《引导要及时 整治要果断》,18日是《这一仗打得真漂亮》。看题目就能明白,这些评论都是配合政府的各项举措,对社会舆论予以必要引导。这些文章,我都是以“闻过”的笔名发表的。

这组文章中,《百姓知情 天下太平》影响更大些。一篇文章,好的题目,就好比一双美目。这篇评论能吸引读者眼球,首先是题目好,八个字对仗,还押韵。而提出的命题很大,这就是现在已成为常识的“知情权”。现在回想,当时文章用笔比较“巧”。

黎蘅:《4万党员点亮6万特困病人生命之光》

感言:“致青春,少年初心不改;敬理想,怀抱新闻梦,一直在路上。”

2005年农历大年初一,我和同事邱瑞贤一早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的病房。这一天,来自广东某地特困家庭的男孩“小志聪”,将在省医接受免费手术,困扰着他的先天性心脏病有望得到根治。我们用笔,记录下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一善举源于2005年初,由广州日报和广东省人民医院联合发起的“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活动。广州日报强大的传播力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精湛医术,让“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活动开展仅两个月,就治愈了100个特困病人。活动中,广州日报记者跟随医生们的足迹,走进省内多个特困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联系救治的科室,记录下一个又一个温暖人心的救治故事。活动在各省市医疗机构掀起巨大热潮,三个月引来了400多家医院、4万多名党员参与。各家医院根据自身特色和专长,精心制定救治方案,最终使全省6万多名特困病人得到救助。

对于这场活动,上级领导给予高度肯定:“省医和广州日报做得非常好,发起这样的活动在全省开了个好头,好就好在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本职实际工作充分联系起来……”活动先后被中央媒体重点报道,活动经验被推广到全国。

邱瑞贤:《香港回归10周年高端访谈不逊国际知名媒体》

感言:“此间少年,此生奔赴。”

穗港连根,更知凉热。香港回归祖国这个主题,对广州日报而言意义非凡——前有97版特刊在中国新闻史上创下多项纪录并开创厚报时代,后有十年磨一剑使出绝招制胜。在2007年度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香港回归10周年高端访谈”获二等奖。这组访谈不仅瞩目于以竞争激烈著称的广东媒体界,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金庸、鲁平等专访带来世界性影响,既广泛转载于香港媒体,也登上欧美媒体。

在重大历史时刻瞄准焦点人物,需要有把自家记者推上国际新闻舞台的勇气和魄力。广州日报早在当年4月就布局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报道,策划了最不计成本的采访路线——不仅联动北京,穿梭省港,还派记者奔赴英国。我的任务是驻港,频繁穿梭穗港三月有余,这种驻扎让我打通了抵达各位采访目标的路径——曾宪梓是被我在特首选举投票现场截住并拿到手机号约访的,霍震霆是在香港特区立法会会场二楼接受我专访的,金庸则让我在他的作品里挑一套拿走……

报社加持的胆识和自信,让年轻的我们即使面对全球新闻竞争对手也丝毫不怵。参与其中,给我带来了记者生涯最难忘又最幸福的体验;而我们共同锻造的专业荣光,更是我们始终坚守媒体事业至今的动力之源。

陈伟胜:《北京奥运新闻大战中诞生“编辑部前移”创举》

感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波澜壮阔的北京奥运会画轴卷起13年,有时闭上眼睛,仍在脑海中回荡着激动人心的场景。北京奥运会是空前激烈的“新闻战争”,要占据优势,必须大胆创新报道模式。我借鉴世界杯国外媒体现场即拼版面和现代战争中的特殊战法,提出“编辑部前移”的新理念,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称赞为“中国新闻界的创举”。

鉴于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必须把奥运会的新闻、赛事和活动全面体现在报纸上,意味着编辑部必须争取到更多时间。“编辑部前移”表面上是采编理念上的创新,其实还是报业广告、发行、品牌、印刷、新媒体等方面的推广平台和新型武器。奥运期间本报发行量突破200万份,奥运开幕的208版更创造了“洛阳纸贵”效应。

本报除正报外,还根据奥运新闻进程,推出奥运号外。8月6日,北京传圣火第一天,在姚明接棒10分钟后,前方编辑部已把他高擎火炬跑出天安门的照片上版,10时多新鲜的号外出现在胡同口、“鸟巢”前,本报成为首家在首都出号外的异地媒体。10万份号外在3小时内热抢一空。

“编辑部前移”,是广州日报成为领先中国报业发展潮流,具备国际新闻视野主流媒体的最佳体现,不仅在奥运会报道上写下浓重一页,也在中国报业发展过程中,留下广州日报战略先行,理念创新的坚实脚印。

邵权达:《寻找“最可爱的大兵” 在冰灾中送来城市温暖》

感言:“照片记录了我和这个时代成长的步伐,成为记者,我自豪!”

2008年冬季的寒冷和广州火车站的拥挤,依旧让我印象深刻。当时,南方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冰雪灾害,造成京广铁路南段大面积列车晚点,近20万返乡旅客滞留在火车站。

当时广州日报摄影部全员出动参与报道这场冰雪灾害,24小时轮班采访和发稿。2月4日,天刚亮,当我走到火车站旁的公交车站时,眼前景象让人震惊:车站的候车栏杆由于连日里被推挤,已经向外微倾,一整列解放军战士靠在那安静睡着,看起来就像是依旧坚守在岗位上。我迅速换上长焦镜头悄悄拍摄下画面。2月5日,这张照片第一次见报。2月14日,我看到了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那张四名站着睡着的解放军战士照片,一旁的大字是:本报寻人启事,春运期间驻守广州站累得“站着都能睡着”的子弟兵,你在哪里?原来这张照片引起了总编的注意,他们要用广州日报的影响力找到这4名解放军战士,因为他们是广州人民抗击冰雪灾害的缩影和典范,广州人民要感谢他们!

后来找到这四名可爱的解放军战士的新闻很快引起了社会巨大反响。雕塑名家许鸿飞根据照片形象完成的《九天九夜》巨型雕像,放置于广州雕塑公园大门口,这也让解放军战士的精神凝固成为广州城市永久的记忆。

孔华:《在次贷危机风暴眼里对话格林斯潘》

感言:“在我的心中,新闻工作者应该永葆真诚,予人光热。”

2007年中,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引发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和恐慌,报社敏锐觉察到这场危机非比寻常,在全国媒体中第一个作出“兵分三路,到美国、英国和欧盟各国采访”的决定。刚卸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是本次采访的首选目标。当国内同行得知广州日报的采访目标是格林斯潘时,都感叹是“高难度挑战”。

能有机会站在全球财经新闻报道的最前沿,与财经界顶级大咖面对面开展对话,是所有财经新闻记者的职业梦想。敢于追逐这个许多同行连想都不敢想的“梦”,除了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更主要是由于报社、部门给了我们充足的底气。类似的大型赴外采访,在广州日报也不是首次。2006年底,潘基文当选联合国秘书长等标志“亚洲崛起”的新闻事件发生后,报社在全球招募志愿者,和记者一起“行走亚洲”,该报道也为次贷危机报道积累了经验。主流、权威、实力雄厚,早已成为众人心中广州日报的代名词。

参访小组马不停蹄向目标迈进,确定接受采访的顶级学者名单越来越长。临出发前的数周,我们终于联系上格林斯潘,他表示乐意接受广州日报采访。这次采访,是格林斯潘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专门就次贷问题接受媒体独家专访。而广州日报因此成为首个独家专访格林斯潘的中国媒体。

王飞:《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探访即将沉入海底的国家》

感言:“汗洒西瓜园下,不负青春韶华。”

2009年12月7-18日,世界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这次会议被环保者称为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想要让大众对环境问题重视,必须找出一个最具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全球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冰川融化加速导致海平面上升,那么哪个海岛会最先沉入海底?答案是图瓦卢。

广州日报经济新闻中心连开6场研讨会,敲定采访目的地和采访重点。我请缨前往图瓦卢,其他同事分别前往马尔代夫等地。几经周转,我于2009年11月17日抵达地球上首个即将沉入海底的国家——图瓦卢,成为中国大陆首个踏上这片国土的记者。

“地球上60亿人都应该向我们说抱歉!”当这句话缓缓从一个当地图瓦卢人口中说出时,我感触颇深。发回的两篇稿件《图瓦卢50年后沉入海底》《“地球上60亿人都应该向我们说抱歉”》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中央电视台《环球视线》节目直接与我连线做了一期《图瓦卢》专辑。

广州日报记者的足迹早已踏遍南北极和五大洲,“只要有新闻就会有广州日报人的足迹”。我为有这样的一个媒体平台而感到自豪,相信在追求最出色新闻的指引下,广州日报人将砥砺前行,为读者奉献更多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大餐”。

吴波:《打赌“莫言会获诺奖”赢了》

感言:“我亲自见证一个中国作家,从军人、记者、创作者走向世界文坛顶峰,这就是历史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2007年7月,在新书《说吧,莫言》发布会上,我第一次见到莫言先生。初次见面,莫言先生文如其人:幽默与睿智、率真而敢言。从此以后,莫言老师的创作经历及最新作品,我都毫无遗漏地、第一时间采写报道给我们的读者。

2009年,本报发起国内首个年度好书评选活动。我赴北京筹备活动,得到了莫言等一大批名家的支持。首届“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好书”活动,莫言老师凭借《蛙》获得年度十大好书称号。在当年的颁奖典礼上,莫言老师与郭敬明对谈,高度赞扬“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好书”活动,充分肯定了活动的影响力。

2011年,我跟随莫言赴东莞参加周末大讲坛活动,跟他有一次关于即将揭晓的茅盾文学奖的打赌:我赌莫言将获茅盾文学奖,甚至看好诺贝尔文学奖。后来,第二年,事实证明,我竟然赢了。

摘取诺奖后,他的书法作品炙手可热。广州日报六十年社庆时,我们希望莫言老师能写一个祝贺词,他一点都没犹豫,当即就写好,并祝福“广州日报生日快乐!”

或是应验了2011年在东莞的预言,莫言获得诺奖后,首次在海南岛与全球媒体见面,他只愿回答一个问题。最后莫言点名广州日报记者提问,在闪光灯前,我感受到一个媒体人的责任与荣耀。

黄蓉芳:《几代新闻人书写炼成史》

感言:“让我奋不顾身的苍老,在岁月中微笑,放纵自己,继续骄傲。”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通过采访钟南山院士团队成员,用团队成员口述的方式,“复盘”了这位84岁的勇猛战士从去年1月18日夜驰武汉到4月8日武汉解封这81天里的辗转奔袭,在《广州日报》报纸和各新媒体端口上推出了43期、超过十万字的连载《南山战疫日志》。报道推出后,引起了海量转发,并于今年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如果从第一次采访钟院士算起,我认识他正好十年了。这十年里,我写过他痛批阻碍中国科技创新之路的“三块绊脚石”,写过他怒斥某些科学研究论文的“四宗罪”……有时他有新闻线索、需要查询相关报道,也都会第一时间联系我。

去年疫情暴发,得知他夜驰武汉的消息,我们就意识到他将成为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标志性人物,很自然地要记录他及其团队战“疫”经历的想法。我当即联系了他的助手,拜托他一定记录好钟院士每一天的行程。报道推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这组报道背后凝聚了无数幕后英雄的心血。更重要的,是《广州日报》近70年来几代新闻人铸就的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早在1996年,钟南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广州日报》前总编辑、时任记者李婉芬以《南山风格》为题,用万字长文报道了他的事迹。自此,“南山风格”名动南粤。《广州日报》用几代新闻人的笔,记录了一部英雄“炼成史”。而我,只是记录了其中的一个片段。

王晨阳:《掀起大学习热潮》

感言:“愿你永远年轻,愿我们永远年轻。”

为了出新出彩做好今年建党百年宣传报道,广州日报从1月1日就启动了《跟着总书记学党史》全媒体报道和传播活动。报道持续到6月底,不仅产生了超1.8亿的阅读量,还被纳入到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的整体部署,通过线上线下带动了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党史学习教育,掀起了一场大学习热潮,也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可以说,一不小心我也参与了一个“上亿”的项目。

在这个“上亿”的项目中,我主要参与了《跟着总书记学党史》的报道统筹和党史学习线上排位赛的题库搭建工作。为了让稿件呈现起来不像历史课本,而是更有故事、更有温度,《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每篇稿件我们都要跟记者一起打磨至少三四遍,同时查阅大量资料核实内容。每次送检校,被审读老师夸“你们版上很干净”时,我心里明白,这背后是团队内部提前逐字打磨、交叉审读、层层把关的结果。

最让我感到努力没白费的是,报道出街后身边一些做老师的朋友过来找我要报纸,“你们的内容很生动,想让学生学习一下”。3月23日,党的百岁生日倒计时100天,“新花城”客户端上线学习排位赛党史知识有奖答题活动。当时,在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的协助下,我们整理出了500道党史学习题目。为了保证准确,题库在上线前,整个部门小伙伴们分工逐题核实,大家前后看了十几遍。看到排位赛吸引了超20万人次参与其中,我心中还是燃起了一份自豪感。

张晓雯:《期待“新花城”从“少年”快快长成“青年”》

感言:“我们从来不缺创新力、凝聚力、战斗力。融媒‘少年’,冲呀!”

30万、850万、2500万……自2019年10月上线以来,广州市区融媒体平台客户端“新花城”下载量逐年攀升,成长为一名“少年”。我作为参与新花城建设的一分子,回望两年路,许多难忘瞬间一一回现。

2019年的夏天,炎热天气抵挡不住澎湃的热情。广州日报几乎所有的部门都参与到新花城的筹建中。“新平台要走新路子!”“要创新,要突出服务!”“医疗健康人人要,重点打造健康服务”……每个团队积极投入,为新花城“出谋划策”。2019年10月,新花城顺利上线,开启了广州媒体融合“不走寻常路”的新实践。

2020年初,疫情来袭,为了让学生停课不停学,广州市教育局创新性地开启“互联网+托底教育”新模式,作为广州市区融媒体平台,怎么可以在这场“大考”中缺位?“干!”所有部门、所有资源紧急集合,投入课程录制、线上直播、宣传推广等工作。视觉部不舍昼夜全力奋战,承担了海珠、白云两个区的课程录制;教育、区街、传播等团队更请来“名师天团”倾力助阵;编辑部组建专班统筹产品,精心制作课程回放、名师海报等辅导产品……在所有人的团结协作、不懈努力下,新花城“广州电视课堂”收获超过9.2亿次的点击量。

召必战,战必胜!两会、高峰论坛、战“疫”、洪灾……每个重要事件,我们都不会缺席。作为广州日报人,我们从来不缺创新力、凝聚力、战斗力,正是因为这些力量,媒体融合和新花城的未来,才更可期。

吴多:《奔向芳村封控区 不怕“进去就不能出去了”》

感言:“保持初心,追逐真实。”

今年五六月,广州迎击国内首次Delta变异株的社区传播。6月3日下午,广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第16号通告,荔湾区芳村片区实施交通管控。

作为荔湾区跑线记者,进驻芳村进行采访报道是我的职责所在。高考前夕,我搭乘地铁从沙园站前往芳村沙涌站与同事汇合。“进去就不能出去了。”地铁工作人员提醒。“我是来工作的。”我已做好“持久战”准备,携带了充足的生活必需品。

当时,芳村公共交通、营运车辆、共享单车均停止运营。我们借到一辆三轮车,在报社采访车及支援物资到来前,依靠这辆三轮车穿梭于各个采访点,实现了说走就走、快速抵达新闻现场的自由,也因为这辆三轮车有着观察沿途情况的便利,我们偶遇了不少令人感动的人和事。

在三轮车上,我们看到过花地大道边的送考车队,拍下送考师傅们“举着爱的号码牌”的感人一幕。依靠三轮车,我们在接到“白鹤洞街道鹤园小区正进行大转运”报料后,立即前往鹤园小区拍下转运画面,做好采访,在次日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后第一时间发布。收到“芳村封闭封控期间第100名婴儿诞生”线索后, 我们10分钟赶到荔湾区妇幼保健院,记录新生命的诞生。

近20天采访里,我们不单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旁观者、记录者,更是和居民、抗疫工作者有一样体验的参与者,是共克时艰的“芳村人”,在报道中有了更强烈的共鸣感。作为记者,记录城市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光。

陈穗华:《第130届广交会 发出“东道主”最强音》

感言:“匆匆二十载,早已不是懵懂少年,但我始终保持对新闻的初心,对世界的好奇,对市场的敬畏。”

10月15日,第130届广交会。这是一场全国性的新闻大战,更是在世界百年变局时,中国“始终坚持扩大开放、促进自由贸易的坚定决心”的一次强有力的发声。作为“东道主”,报社调集了精兵强将,数十名同事组成了广交会报道专班,报社决定让我作为此次报道的前线指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我接到命令后立刻投入战斗。

如何在同题作文中交出“不同”的答卷?做出“深度”“广度”和“活度”是广州日报的答案。从接到命令第一天起,我和小伙伴们就开始深入各相关部门和重点企业摸底、“拿料”。经前后方线索汇集和多次讨论,在国庆节后的第一天上班广州日报就确定好了整体策划,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从了解每个记者开始,将前方的采访力量形成新老搭配、机动固定分组搭配的团队搭配形式以保证“规定动作更准确,自选动作更出彩”。

《走读广交会》VLOG系列产品,就是融媒作战一次高效协作的体现。在采访中最挠人的就是《新机遇 新使命》这系列5篇述评稿件,一篇稿件重复修改两三次是常有的事。这组述评稿件刊出后全部被广州市政府网站转载。“讲故事”是广州日报的长项,作为一线指挥,更要善于发现新闻闪光点。记者发来废弃马铃薯制成环保餐盒的片段时,我就知道这是一个极好的题材,立刻与记者沟通,经过深挖和编辑部的精心“烹饪”,《一颗马铃薯的至高荣誉》出炉了,第二天就被央媒转载了。作为新闻工作者,可能没什么比见到一篇好新闻出炉更令人兴奋了。

廖嘉明:《打造新媒体爆款 传递力量“撑广州”》

感言:“用户‘点赞’带来的收获感是新媒体小编坚持、坚持钻研平台的动力。”

我是2015年6月加入广州日报微信团队的,加入之前经历过驻站记者、报纸编辑等岗位的锻炼。每一篇稿件,微信小编需要直面用户“放大镜”式的检验,如履薄冰,稿件的打开率如何?转发互动如何?评论如何?幸运的是,我加入了一个非常有爱的团队。这个团队年轻、有活力,每周坚持在一起讨论业务,分享对平台的新认识……让我得以陪伴广州日报微信公众号快速成长。截至2021年11月20日,广州日报微信公众号共发布稿件7141篇,10W+稿件1380条,爆款频频被央媒转载。稿件《这张图,刷屏!广州加油!》成为单篇在看量、点赞数最高的稿件,1.06万在看量,1.7万点赞数和115.8万阅读量。

平台每天都会收获大量粉丝留言。与粉丝互动,挖掘线索是我们对编辑每天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战“疫”报道中,我们希望能给读者传达一个声音:信心比金子更重要,只要万众一心,我们定能战“疫”成功。团队分工合作,与健康、区街等多条线口记者沟通,挖掘线索、收集素材,各小组编辑迅速发布。我们梳理素材后决定以“广州加油”为基调,以可爱的人为主角,以图文、视频多种形式,梳理展现感人瞬间,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力量、信心。报道引发大量关注,从后台收获海量“撑广州”的留言,读者得到极大鼓舞,人民日报、等央媒微信头条转载。我个人有幸在广州日报不同的团队里获得历练,希望每个团队的发展都能越来越好。

祝春强:《技术赋能 融媒体平台实现从0到1》

感言:“我将以技术为武器,与集团媒体融合一起成长、壮大,做媒体融合的见证者和弄潮者。”

我作为一名新媒体技术人员,有幸参与广州媒体融合从0到1的变化,工作中的一幕幕总让我热血澎湃。2019年2月,我第一次参加融媒体工作会议,领导宣布启动媒体融合项目,建设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一体化融媒体平台。技术何时能真正成为媒体的“发动机”?这个问题成了我的初心和使命。这个项目不正是实现这个使命的契机吗?更激动人心的是,会议宣布我将专职参与广州市(区)融媒体平台的建设。

自此每一天我都过得非常充实,项目规划、需求分析、方案制定、项目实施,每个环节我都全情投入。经过两年努力,在规划方面我们明确实现集团平台上连省、央媒平台,下连各区和各社区,横向连接各局委办融媒体中心,面向大湾区与珠三角打通数据通道。抽屉里那堆厚厚的笔记本写满了每次讨论的细节,近20GB的文档记录着项目开展以来的点滴。

随着项目推进,我也不断思考融媒体平台未来路在何方。展望未来,媒体融合将迈进深水区,需在内、外两个方向上持续发力:对内是加强集团内部平台建设,彰显媒体影响力和数字盈利能力,建设以新花城和精品党报为核心的体系,构建新闻+服务聚合平台。这需要使平台由智能向智慧升级;沉淀用户数据和采编运营数据形成大数据实现精准推送等。对外是推进广州城市融媒云建设,拓展新领域。这需要推动城市融媒云和区(县)级融媒中心建设,实现重大新闻统一管理、同步发布;汇聚政务服务资源,利用新花城探索社区商务服务模式等。

韩春华:《微社区助力 40万盆滞销年桔卖光》

感言:“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有多少真情。”

2016年3月,我正式入职信息时报社,当时微社区e家通项目还在试运行。微社区e家通与我都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满怀壮志和激情,迅速扎根街道,欲在基层闯出一条前所未有的融媒路子。五年来,我成为街道里的“小灵通”。和微社区一同成长的“小e”们,也在基层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拿起笔能写、举话筒能讲、对镜头能说。从“笔尖流淌”到“键盘敲击”再到“全副武装”,我们在创新中寻求突破,真正做到“了解世界有无数种方法,了解身边,只有微社区e家通”。

扎根基层采访,唯有贴得更近、走得更远,才能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2021年1月初,在一次走访中,我了解到上漖村年桔滞销的情况,并通过采访桔农、村委掌握了一手信息。我记得,年过八旬的老桔农看着我就像看到救命稻草一般的眼神,当晚我将首篇报道推送在微社区e家通平台,受到2万多人的热切关注。我建立了年桔助农微信群,短短几小时内便有200多人扫码入群。我再次到桔地里一家一户地商谈,建议桔农将价格透明化。一天内,促使20多户桔农形成价格联盟。经过近一周发酵,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到此事,上漖村附近的健身房、花店、酒店等纷纷伸出援手,以各种形式助农助销。当地政府也通过发挥微社区的本地宣传优势,引导市民到田间地头选购年桔,为花农桔农打开了线上+线下的销路,40万盆滞销年桔在春节前售罄。在此次助农过程中,微社区e家通扎根社区、服务居民的优势得以体现,成为助力基层治理,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优秀案例。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薛琰

bangbull http://www.xinzhiliao.com/zx/jinji/5936.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恋爱夜场秀大厅入口,csgo全皮肤破解版,咪咕盒子mg100破解,
  • 编辑:贾贵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