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新闻

西关最早的商业聚居区是哪?就是有着“广州特色”地名的TA们!

  熟悉的人都知道,老西关有第二甫,第三甫……一直到第十八甫。但为什么叫甫?可能没有几个人真能说清楚。

  甫出现的时间,要早于“西关三宝”形成。据考证,有说法是,十八甫起源于明代,从一至十八甫,都是商业聚落。用现代汉语翻译一下,就是特定产业聚集地的意思。

  那是清朝初年,平南王尚可喜率清军攻打广州,遭到广州人民英勇反抗,久攻不下。经过艰难攻打取下广州后,尚某竟誓言:从西门起,杀人杀足十八铺。

  这个“铺”的名字,源自明朝商人的自卫组织。在西关,一共成立了18个商人自卫组织,以防备与对付盗贼,这些自卫组织统一名为“铺”。

  其中一位王姓部下,一听说杀人,不忍看到生灵涂炭,于是派人连夜在路上每隔一小段路便钉上一“铺”的牌子。清兵沿街杀人,杀到第十八铺就不杀了。这个“铺”字,救了广州不少百姓的身家性命,后来就慢慢演化成了甫。

  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扬言要屠城,于是就向本地官员索要地图。当时西关仅有第十甫、第十八甫。为了骗过日军,官员就在地图上胡乱标注了第三甫、第四甫……十一甫、十二甫等,让不少居民幸免于难。

  其中一说是,旧时广州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沿水多有商铺。甫和埗同义,即为商铺和水埗(码头)的意思。

  第二种说法是,广东地区古代的土著是南越族,现存的“甫”“圃”“埔”和“埗”,在南越语中都是“村”的音译。广州的黄埔、东圃和十八甫都是指村庄。

  如果你有幸得到一张古代广州西关的地图,想弄明白十八甫究竟在哪。然后你会发现,1至18,数字序号的排列似乎并不是很有逻辑,找来找去,还唯独缺了第一甫,是什么原因?

  知情人士会煞有介事的一指:呐,这就是第一甫了。你照着手指头的方向看过去,那处写着大大的三个字:第一津。

  其实还真不能怪人家。这个第一甫,就在西华路东段北街,有个第一津街,保留了当年第一津的历史记忆。若你去问过老广州的长辈,都知道一条俗语:第一津,冇谱(甫)。

  至于为什么第一津不叫第一甫,有专家考证,西濠是宋代就有的护城河,第一津就是上面第一个渡口,历史上要比相邻的第二甫久远的多。长辈嘛,有自己的名字,就沿袭旧习惯,叫第一津。

  第一津接下来,沿西濠水向南流,依次是第二甫、第三甫、第四甫……第八甫,然后涌水转向西流,又有九、十、十一甫,再转向东南是十二到十六甫,再由南转向西是十七甫、十八甫,再转北往东为十九甫。

  话说,过去西关有几条著名的水系:上西关涌、下西关涌,还有一条是第九甫以南的大观河。走到第八甫就被和河截断,不能再往南,只能沿着河往西走。

  这个节点上,本来也叫第九甫,但是因为太长,所以就把地势高的一段叫上九甫,地势低的叫下九甫,以德星里为界。著名的上下九步行街,很多外地人都好奇为何有“上下”,或许就是源自这里了。

  沿着河流,与恩宁路交接这里,就叫第十甫。之后往南转,出现了第十一甫,再往东转,到第十二甫,就这么沿着河流一直绕行,直到回到西濠附近。

  在明代,一至十八甫都是商业聚落。到了清代,随着十三行贸易的发展,这里就演化成了纺织机房区,从全国各地来的生丝,在这里加工成为绸缎,销售到世界各地。宝华路一带还发展成了贸易富商的居住区,这些上篇“西关三宝”的文章里也有提到。

  其中十四甫、十五甫和十六甫因为道光年间的大火灾面貌全非,现在已经消失,出现了十五甫正街和十六甫新街。

  话说,初年,商业的套路和现在一样,相同的行业也喜欢聚在一处,成行成市,获取集中“流量”,方便市民购物。

  第二甫卖的是刀剪利器,第三甫则集中卖鲜花,第七甫多开报馆,上九甫的绒线铺边成一片,下九甫绸缎店一间接一间,还有,十二甫卖棺木,十七甫卖金饰珠宝玉器,十八甫的茶室令整条街溢满茶香。

  历史上,上下九被称作西关商廊。是第十甫。它紧连着上下九,两者构成“西关商廊”的整体。要辨别第十甫,最好办法是闻味道,因为走进商廊的这个位置,饮食店铺就成为最大特色。

  十八甫北侧,还在明清时期形成一个较大的陶瓷市场。经由附近的十四甫码头流通和集散,得到了近水楼台的便利。陶瓷,广州话叫“缸瓦”,故这个地方就叫缸瓦栏,地名则一直保存至今,用了个好听的谐音:光雅里。

  如今,随着“甫”所依附的西濠、西关涌、大观河等的纷纷隐身,带“甫”的路名已经很少再有。第一津到第八甫,今已易名光复北路、光复中路。

  在永庆坊,与上下九毗邻的西侧,依然可见十一甫西街、十二甫西街的路名。或许,这种广府原汁原味的历史味道,正是成为人们争相前来探访的原因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