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广州生活  楼市

钞票上的香港岁月

  新华社香港12月22日电题:钞票上的香港岁月

  新华社记者张欢

  手持折扇的花旦美目流盼,心有灵犀的书生与小姐邂逅于花红柳绿的庭园,身穿蟒袍的驸马与凤冠霞帔的公主相偎远眺,这是描绘于方寸钞票上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梨园粤韵。

  临近新年“封利是”(包红包)之际,这款今年9月开始流通的100元钞票,因为合适的面额和凸显本土文化的图样备受市民青睐。这款钞票是香港2018新钞系列中的一员,该系列是香港回归祖国之后商业银行发行的第三轮新钞,也是港元钞票在近两百年历程中的再次设计更新。

  跃然纸上的旧日时光

  在香港流通了100多年的“大棉被”,大小相当于一半A4纸,需要对折数次才方便携带。一张“大棉被”,在上世纪40年代可购买5000份早餐。“大棉被”或“大棉胎”,是香港市民对这种钞票的戏称。

  在满布香港特色摊位的上环永吉街,记者找到了当地的邮票钱币市场,从年近七旬的香港钱币研究会副会长郑宝鸿那里看到了“大棉被”钞票。

  郑宝鸿说,早期的钞票其实是持票人向银行兑换白银的票据,所以按照银行本票的样子制作,尺寸也如同本票一般。当时物价低廉,富有阶层才拥有钞票,大尺寸也凸显了钞票昂贵的价值。

  “大棉被”后来出现了多种面额。直至20世纪下半叶,钞票成为各个阶层的日常使用之物,发钞银行才鉴于方便携带将钞票尺寸缩小近一倍。如今“大棉被”已成为收藏家的至宝。

  郑宝鸿还如数家珍地拿出另一件宝贝:“加盖钞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