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广州生活  网事

中山聚焦三大建设 巩固产业梁柱

  推动各镇区各部门“一把手”在重振虎威中打擂台、拼本事、见高低。

  “中山发展的基础在产业、优势在产业、出路在产业、突破口在产业。”中山经济重振虎威的关键环节在哪里?奠定工业强市基调,1月19日召开的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下称“全会”)提出中山在优势基础上振兴产业,在产业发展中找出路、寻找突破的方向。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以“工业立市”的中山,要重振虎威,必须回到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原点。

  为了打赢产业振兴这场硬仗,本次全会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未来5年,中山市要抓住重大历史机遇窗口期,突出产业、平台、交通三大建设,狠抓大产业大项目,建设大平台大园区,打造大交通大枢纽,推动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的成型、稳固。

  重构大产业 寻找新出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山乘改革开放东风,得外资引进之利,顺利走完了工业立市的历程。在“工业强市”战略下,中山工业一路高歌猛进,在“市管镇”的特殊行政体制下创造出了“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模式。

  然而,在产业转型的迟疑中,优势与劣势也在瞬间转换。在逐渐形成的“镇强市弱”的行政权力结构下,中山市制造产业规模横向粗放扩张,镇与镇之间的行政界限,却成为割裂产业有机统一的一道藩篱,产业走向无序发展。

  全会指出,中山当下正面临产业升级之困,如表现为工业投资持续下降,一镇一品产业集群竞争力弱化,承载产业发展的平合支撑不足。对于身处发展逆境的中山来说,振兴产业,无疑是重振虎威系列战役中最重要的一场。

  要重振中山制造产业,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2019年,中山市工信局提出了“1+3+3+N”发展思路,力争做大做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发展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3个新的产业集群,推进N个优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巩固存量,培育增量,力促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山市工信局局长徐成彬表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坚持立破并举、扬弃结合的原则。“扬”,就是要实施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通过土地、产业扶持资金等资源定向配置方式,重点扶持家电、灯饰、五金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打造美妆、板式家具、新能源等三个新型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有针对性地“扬”,也就意味着有相对地“弃”。目前,中山市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分布在11个镇区,涉及16个行业,部分产业基地存在雷同和名不副实的情形,部分产业虽然声名在外,但实际产出和税收并不高,经济贡献不大。“在发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适当地放弃落后的产业,才能更好地为有潜力的高端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徐成彬表示。

  只有重构大产业,才能找到新出路。

  全会报告指出,未来5年,中山必须坚持制造业强市不动摇,狠抓大产业大项目,实施“5321”工程,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动能,焕发传统优势产业新活力,到2024年,努力争取形成1个5000亿(智能家居)、1个3000亿(电子信息)、1个2000亿(装备制造)、1个1000亿(健康医药)产业集群。

  “项目不动工,一切都是空。项目不投产,一切都白干。”全会报告还提出,要紧紧扭住招商引资“生命线”,全面推进“熟地招商”模式,做大上市公司的“中山板块”,到2024年努力争取市场主体超60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4500家,主营收入亿元级企业超1400家、十亿级企业超130家、百亿级企业有突破,境内外上市公司超4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超90家,打造企业“星月同辉”新格局。

  如今,正在崛起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正是支撑中山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成为中山实现产业经济重振虎威的重要动力源。

  搭建大平台 打造产业“聚能核”

  “只有打造大平台,才能引育大产业,实现大发展。”全会报告如此概括平台与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产业平台是承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平台,产业无从落地,更遑论成长壮大。

  在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发展要素高速流动的今天,产业的根植性和成长性,与平台环境之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产业发展对城市的平台建设提出了空前的高要求。

  近年来,搭建具有开放包容、服务完善、集聚性强的产业发展大平台,已经成为中山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力点之一。

  上个月,中山智隆高纯度ITO溅射靶材研发应用项目在中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下称“板芙园”)内正式动工建设。根据规划,中山智隆高纯度ITO溅射靶材研发应用项目总投资6亿元,2020年5月将正式投产;2021年达产后,项目将可实现年产高纯度ITO靶材500吨,年产值超10亿元。板芙园招引的这一项目,为中山带来的将是韩国LT金属公司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ITO靶材生产技术,将直接提升中山在智能手机、智慧屏幕等新兴产业领域内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中山市委、市政府高标准打造的九大市级产业平台之一,板芙园正是中山打造大平台、引育大产业的典型范例。随着大量高端创新型大项目的落地,这些市级产业大平台正在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新阵地,成为全市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不久前,为推进全市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中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门牵头建立了一个微信群,160多名群成员中,既包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也有各镇区的主要领导、部门主要负责人。这一微信群,成为全市上下对接解决产业平台建设难题的一项简单又高效的机制。

  大平台,已然成为吸引大企业聚集、承载大产业落地的“聚能”之“核”。

  将视野投向更加开阔处,全会就打造大平台提出了更宏伟的规划。全会报告指出,中山要坚持世界眼光,强化湾区主阵地意识,加大市级统筹力度,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总面积175平方公里的翠亨新区、岐江新城、火炬开发区建设,集聚优势资源打造“三核鼎立”的重大发展平台,引领带动全市产业布局、创新布局的全面优化。努力把翠亨新区打造成参与湾区建设的主阵地,把火炬开发区打造成创新发展主引擎,把岐江新城打造成城市未来的新客厅。

  这样的布局,正是在为中山未来高质量发展打造广阔的发展平台。这样的大平台,既是招引高端产业集聚之地,也是提升城市格局的新空间,也是汇聚创新资源的新高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铺开、推向纵深,规划建设这样的大平台,无疑将对中山重新打造未来城市发展格局、重塑产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共建大交通 做实产业拓展走廊

  2020年1月1日20时30分,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缓缓入模,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西索塔左幅承台第一层浇筑完成,这一重大交通工程顺利完成了又一节点性重大施工。深中直通的进程,又迈进了重要一步。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图上,不断纵横延伸的交通网络,正在前所未有地影响着城市群之间的产业格局。对于中山来说,这一最大变量因素,无疑将是深中通道。

  全会强调,在深中通道通车之前的未来5年时间里,中山必须把握好这一黄金期、窗口期、机遇期。显然,兴交通、助产业,留给中山的时间愈加紧迫了。

  “交通优势未确立,区位优势就无从谈起,产业优势也难以转化为发展胜势。”当前,中山对外通道仍然较少、承载能力较弱、通达能力不足;对内交通网络不完善,“瓶颈路”较多,公交化轨道交通缺失;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远低于周边城市。

  错过了珠三角“公路时代”的中山,如何抓住珠三角的“大桥时代”?全会报告对大交通建设的布局,就是为了回答这一历史问题。要将深中通道的建设,彻底转化为发展变量中的利好因素,绝不能坐享其成。中山必须打赢一场“交通攻坚战”,从理念上,注重从对内疏通转向对外延伸;在空间规划上,注重从单一的公路规划向兼顾轨道、港口、航空的综合交通体系转变;在投入力度上,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也要实现几何倍数的增长。

  全会报告指出,中山要以深中通道通车前为窗口期,倒排重点项目建设工期,投入1500亿元以上,全力打好交通大会战。这一数字,是“十二五”期间中山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0亿元的6倍多。

  站在重塑区域交通格局的新起点,全会报告提出了“打造大湾区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

  根据这一目标,中山将强化粤港澳大湾区高快速公路网对接互通,主动对接广州、深圳等湾区核心城市,构建南北向、东西向两大高速战略走廊带;积极配合推进深中通道沉管、伶仃洋大桥等关键性工程建设,形成“四纵五横”高速路网,实现大湾区核心城市“半小时交通圈”。中山还将积极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重点推动深茂铁路、南沙港铁路、广中珠澳高铁等战略通道建设,加快谋划和推动广州地铁18号线、深圳地铁33号线等延伸至中山核心区。

  在“东迎西接”大交通建设脉络之下,还有一条横贯珠江口东西的产业拓展走廊正在形成,与之暗合。

  全会报告指出,中山未来将大力做实深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