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魅力  生活

广州“新乞巧”十五年 古老民俗激发新活力

广州“新乞巧”十五年 古老民俗激发新活力

  “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七夕这一被赋予浪漫和虔诚的节日,早在西汉时普及,宋代时达到鼎盛。2006年,乞巧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仍被人们所追捧。

  8月21日,2020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天河珠村开幕。自2005年首届“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天河成功举办以来,至今已有十五个年头。今年,广州乞巧文化节一改以往政府主导的模式,首次通过社会化运营的方式举办,以此为乞巧文化注入新活力,同时激发乞巧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从一开始只是天河珠村的传统民俗活动,到如今成为广州迈向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一张亮眼名片,传承千年文化精彩的乞巧文化节,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未来将以怎样的姿态继续前行?羊城晚报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广州珠村是目前国内将乞巧习俗保留最完整、特色最鲜明的村落。“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儿换靓装……”在清末民初珠村举人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里,生动地记录了旧时珠村乞巧节的盛况。至今,在珠村,乞巧仍旧是一年里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

  8月17日,68岁的潘慧君正和一帮老姐妹们忙着准备七娘盘、五谷斋塔等,作为珠村的“乞巧婆婆”,潘慧君布满皱纹的巧手下,精美的“巧品”总是令人惊叹。她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广州乞巧文化节做准备,连续七天展览各种“巧品”,“拜七娘”、穿针乞巧、浮币验巧、猜灯谜、投壶等各式各样的精彩活动,美轮美奂的乞巧博物馆等,如今的珠村乞巧总是能得到众多年轻人的青睐。

  一个村的民俗活动如何变成如今影响力远至海外的文化节?湖南人杨静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杨静在珠吉街道办事处工作,2004年通过全国公招来到天河区,负责珠吉辖区的文化工作。从2005年首届广州乞巧文化节在珠村举办,她每一年都亲历文化节的筹办工作。

  如今,她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届乞巧文化节的情形。2005年8月10日至14日,首届广州乞巧文化节在珠村七夕文化广场开幕,主办单位是天河区委、区政府。除了保留“摆七娘”“七娘大戏”等传统节目外,还首次按古礼恢复“拜七娘”仪式,并举行乞巧女儿形象大赛评选活动,给乞巧节加入了现代文化的元素。“将乞巧文化村珠村打造成一颗文化明珠。”这是当时广州市和天河区释放的决心,也决定了珠村此后的命运。

  这一年的乞巧文化节热闹非凡,珠村的巷道被围得水泄不通,都是来参观、游玩的人。“村民们很惊讶,从来没见过村里突然来这么多人;游客们很高兴,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这是几十年前才有的东西。”杨静说。

  民俗的光彩瞬间被点亮,如何持续其光华?2009年,随着政府支持力度逐渐加大,经费投入翻倍,之后逐年增加。这一年的乞巧文化节首次重现汉代“女子成年礼”,单是开幕式就吸引了过万名游客到场观看,更有数十位汉服爱好者从全国各地赶来“赴会”。这一年的乞巧文化节上,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两岸四地乞巧女儿首次同台乞巧。

  场面越做越大,细节也越做越精。2010年,以珠村乞巧为代表的天河乞巧习俗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珠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2014年乞巧文化节上,一批来自广东各地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手工作品到天河珠村集中展示,其中精选部分作品送往澳门参加亚太博览会,这也是广州乞巧节举办十年来一次重要的国际成果。2017年至2018年,广州乞巧文化节分别走入广州塔和天河商圈的正佳广场,传统民俗与现代商业融合,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随着广州乞巧文化节的影响力渐大,珠村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以前要进珠村,要转车多趟、步行数十分钟才行。而从2007年起,因为乞巧文化节的推动,550路公交车开进珠村,2012年,天河区投入近3000万元对珠村进行升级改造。村里越来越美了,文化的气息也越来越浓郁。这些年,每年举办的广州乞巧文化研讨会上,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学者们,积极为乞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言献策;来自、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的乞巧文化学者,也陆续前来参与,让广州乞巧文化走出珠村,走向国际。

  回顾乞巧文化节15年历程,杨静道出了个中真谛:“不断地突破、创新,注入更多鲜活元素,不断扩展其外延,让传统民俗出新出彩。”但她也坦言,不论外延形式如何变,传统文化的内核,始终不能变。

  2020年广州乞巧文化节又有着怎样的新亮点?在此前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河区委、宣传部部长陈晓晖指出,乞巧文化节在承办模式上较以往有所改变——首次通过社会化运营的方式举办。以珠村传统乞巧文化民俗活动为基点,社会组织、文化企业、文创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联动,并融入线上直播、VR 技术、生活美学、数字创意等元素。在举办形式上,今年乞巧文化节还采取“线下小场景,线上大直播 ”模式进行。以珠村民俗文化展作为启动仪式,包括一场主题论坛、四项主题活动、多个特色活动等系列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时举办。

  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承办模式的改变并不能说是“首次回归民间”,“乞巧是一种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根与魂深植民间,就像鱼儿与水的关系,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该负责人表示,从广州乞巧文化节落户珠村开始到现在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与喜爱,离不开政府多年来的重视和持续投入。经过十多年的文化培育,政府的角色由从原来的主管主办逐渐向主要引导转变,随着民众对乞巧习俗保护意识逐渐强烈,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过“七夕节”和其他节俗一样,都成为了人们的习惯,这说明政府前期的扶持成果已经显现,乞巧在民间又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原生生命力。

  “在继承和发扬乞巧文化的同时,为乞巧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激发了乞巧文化与产业融合的能力,为文化产业发展赋能,引领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风向。”该负责人说。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2020广州乞巧文化节作出了哪些新尝试?该负责人表示,此次乞巧文化节开辟了3D“云展馆”,汇集了珠村乞巧传统习俗、七夕人物原画等素材,受众不仅可以根据自己喜好点击展品查看详细信息、语音讲解等,还可以进行留言,有别于传统的平面化的展览,拥有更强的互动性。通过云展馆,还整合各方资源,多方位、多渠道进行整合传播。除了吸引本土市民的眼球,还能吸引更多省外甚至国外观众,让他们对乞巧文化及岭南文化产生兴趣。

  对此,天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契机,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的参与,整合不同行业资源,让乞巧文化的原生群落不断扩大,辐射至不同生活圈层,根植于现代都市土壤。另一方面,将打造“线上线下”传播矩阵,激发更多人的参与。此外,将持续举办“两岸四地”赛巧会,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地区、岭南地区等地民间传统工艺代表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交流论坛,梳理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各地乞巧、民俗等非遗项目保护的经验,实现广州乞巧文化的国际化。该负责人还透露,接下来争取将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杨静也期待着,更多新鲜力量加入后,赋予广州乞巧文化节更多的可能性。乞巧婆婆潘慧君今年准备的“巧品”中,多了一组身穿蓝色防护服的公仔,这是特意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所设计和制作,她每年都会为乞巧设计新的“巧品”,正如广州乞巧文化节一般,每一年都有惊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