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魅力  生活

第五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隆重举办

第五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隆重举办

  第五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于3月7日至13日在广州市黄埔区举行,本届民俗文化节由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宣传部(以下简称亚组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局、黄埔区委、区政府主办,承办单位10个,协办单位46个,力度之大为历届之最。本届民俗文化节得到了亚组委宣传部、特别是黄埔区委、区政府等的高度重视,黄埔区倾全区之力,精心策划,精心组织,通力合作,发挥了积极性,为办好本届民俗文化节奠定了基础。

  今年广州文化界大事多、任务重,包括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举办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筹办九艺节、亚运会等。同时,今年也是民俗文化南海神庙建庙1415周年,因此,主办单位特别重视,广大群众特别期盼。第五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是在大好形势下举办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足够的信心把这项活动办好。

  去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正在蔓延。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重性,在经济危机面前我们不必灰心,应努力化经济之“危”为文化发展之“机”。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催生了美国的好莱坞、百老汇等文化产业的发展;亚洲的金融风暴,催生了日本、韩国特别是韩国的影视业、动漫业的发展;而前些年英国经济的不景气,又刺激了英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一种智力型的产业,它要开发的是人们的智力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性质完全不同。它不会因开发而窘困,只会越来越丰富。历史经验证明,经济陷入低谷的时期,往往是文化发挥更大作用的良好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攻坚克难,逆流而上,为民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社会繁荣打开新天地。

  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是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民俗文化的源头之一。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约定俗成,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形成了形态百异、多姿多彩的表演形式。这些吉祥的“符号”和活龙活现的“动作”,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黄埔“波罗庙”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是中国看世界、世界的窗口,是中外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关口”。黄埔区的历史文化地位和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这也是我们坚持把广州民俗文化节放在黄埔、与“波罗诞”千年庙会结合起来的原因。

  与上届民俗文化节相比,本届的主办单位多了亚组委宣传部的加盟,加入了亚运会的情怀和原素,民俗文化节组织领导架构得到进一步提升,号召力进一步增强。民俗文化节由原来的区域性合作拓展到更高、更宽的层面,有力增强了民俗文化节的竞争优势。另外,民俗文化节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除党委、政府部门积极主导外,民间社团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随着广州民俗文化节地位的不断提升、影响力的不断扩展,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主办、承办和协办单位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度更高。广州民俗文化节成为传承岭南民俗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助推器,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广州首善之区的最佳载体。

  “扶胥古港、千年庙会”是本届民俗文化节的主题,体现了历史文化内涵和老百姓的参与,既有历史文化底蕴,更强调群众参与性。南海神庙所在地原名南海镇,后来改称扶胥镇。在唐代的时候,为了使江面的小船能够从珠江口进入扶胥港,建成了一条长20华里、宽10余丈的扶胥运河。运河开通后,扶胥镇日益繁荣。“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就是扶胥古港的形象写照。潮涨潮退,扶胥古港慢慢变成了沃野桑田,扶胥古镇的后世子孙也逐步弃商赋农。但是,南海神庙却依然屹立在扶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扶胥的历史渊源、庙会的人文情愫。

  历届民俗文化节组委会都非常注意民俗文化节内容的充实和形式的创新。第一届以“大型仿古祭海仪式表演”、文化研讨活动为主;第二届增加了“四乡会景”(五子朝王)、各地民俗文艺展演等;第三届增加了“民俗婚庆等欢乐活动”、“花朝节活动”(拜花仪式)、赏花品花会等;第四届又增加了“中国古代服饰展示”、“动漫展览活动”、“波罗”系列作品群众创新设计比赛、民间工艺展示等。本届再新增亚运会宣传周、瑞典民俗节目(邀请瑞典表演团队参加表演)、英歌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节目)等。民俗文化节正在发展中不断充实、锐意创新。

  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风格,是民俗文化节的宗旨之一。本届活动的特色有三个: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党委、政府重视,为办好文化节提供了组织保障;社会参与,充分调动了全社会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市场运作,拓宽节会的举办模式,逐步提高市场化的程度。二是本土色彩,形式多样。参加表演的都是岭南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艺术,如“波罗鸡”、“七巧工艺”、“醒狮”、“麒麟舞”、“鳌鱼舞”、“飘色”等,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在岭南坊间广为流传。三是“平民文化”贯穿其中。百姓的工艺,平民的艺术,一看就明、一听就懂、一唱就高兴,自然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到很重要的位置,广州市委制定实施的“惠民66条”和“补充17条”,突出了“惠民”的核心,财政投入之大,覆盖之广,前所未有。今年,广州市将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全面覆盖,实现全市1448个社区和1146个行政村的文化室全覆盖工程。二是加强各区(县级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争取基本实现区(县级市)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一级标准。三是基本实现每个街(镇)都有一处文化中心(或文化室)的目标,全市85%文化站达到一级站以上的标准。四是加大文化广场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城区居民平均每千户拥有一个标准的文化活动(包括健身休闲)户外广场。

  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文化活动是一项“惠民工程”。黄埔区委、区政府为了落实党的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和根本要求,推进文化先进区的创建工作,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推进了以黄埔文化中心为代表的区一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顺利推进了南海神庙等历史文化遗迹的综合整治保护开发工作,致力于打造南海神庙历史文化品牌,把南海神庙的整治开发作为城区规划建设和人文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使南海神庙逐步成为广州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成为旅游文化的精品,并制定了南海神庙申报世界遗产工作计划,努力把南海神庙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

  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今后,我们还要按照高要求、高标准、高水平,坚定不移地举办民俗文化节。全市(全区)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克服可能存在的厌战、松懈思想,树立全市(全区)一盘棋,将广州民俗文化节作为全市乃至广东全省独特的文化品牌和重要的文化活动,作为扩大广州市(黄埔区)对外开放、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建设文化强市(强区)的重要举措来抓。各单位、企业要充分利用节会平台,展现行业风采,通过举办节会促进工作、发挥宣传效应。同时,我们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擦亮广州民俗文化节的品牌。

  我们要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做大做强,关键是要依靠广大媒体(包括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配合好、宣传好。我们向到会的媒体提几点希望和要求:一是希望媒体安排足够的人力、物力到现场开展采访、报道,在现场设有新闻中心专门接待媒体,提供帮助。二是希望媒体尽可能多安排版面、频道、时段进行连续性、追踪式的宣传报道,扩大宣传效果。三是希望媒体加大力度,挖掘重点项目、亮点人物,作深度宣传报道。大家共同努力,为举办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