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魅力  特产

广州地名故事——华侨记忆

广州有着悠久的海外移民史,民国时期,大批华侨回乡投资,发展实业,购地筑楼,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些历史遗产有的看得见摸得着,而有些则仅仅是串起记忆的历史线索,想必你也一定对此充满兴趣,今天小志就带你穿越到老广州的豪宅区龙骧大街和有着洋服一条街之称的昌兴街探探究竟,一起出发吧!

壹·龙骧大街——忆往昔 别墅成群

龙骧大街位于海珠乌龙岗上。历史上乌龙岗有过数种用途,其最显赫的历史可溯及南汉,它曾是南汉祈雨坛所在地(今仍有龙尾导、郊坛顶街名保存)。民国时期乌龙岗成富商聚集区,自清乾隆年间起,广州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在海珠购置开村龙溪乡,之后越来越多富商相中海珠为居家后花园。

上世纪20年代,大量在东南亚做生意的华侨归国,不少人前往河南地购地筑楼,这类住宅的选择已由平原向台地、坡地转移,尤以东山区、海珠区、天河区居多。乌龙岗被华侨相中,连片开发,建有“半山豪宅”,成为广州最早的豪宅区之一。房屋建筑多为红砖混合结构,低矮整齐,错落有致,集西方、东南亚和广州建筑风格于一体,是广州较有特色的民国建筑一条街。而龙骧大街民国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龙骧大街3号、6号、11号、15号、16号及19号以及与龙骧大街相接的龙福路二巷2号、4号等。

中西合璧是这些历史建筑最引人注目的特点

龙骧大街6号民居的主人原是民国时期民族实业家周在秀,他是广州源昌枧厂(双刀牌肥皂厂)的创始人。周家大院前面是龙骧大街8号、10号、12号、14号民居,都是两层的意大利批荡楼房。这4幢房子是周在秀出资建造,供给周氏亲戚居住。现在的周家大院是龙骧大街上保留最为完善的建筑,植花院子还依然保留,不过房子已经转卖给外人。

龙骧大街6号为民国时期民族实业家周在秀所建

目前存留在龙骧大街的民间建筑大概有23栋。龙骧大街的私人住宅绝大多数带有一个花园院子。在海珠区政府未搬新址之前,龙骧大街上有海珠区城市建设委员会、经济建设委员会、绿化委员会、工商局、江南贸易公司等单位,住宅多为混合结构2~4层楼房。

红砖别墅早已物是人非

2010年,考虑到龙骧大街整体建筑特色,广州规划部门开始着手制定相关保护规划,对该区域的优秀建筑群进行保护。2014年初,龙骧大街已有十多幢建筑挂牌“广州历史建筑”,这意味着对龙骧大街的保护已经开始。不过,发展创意产业的步伐较为缓慢,除了龙骧大街16号建筑的一楼和三楼出租用于茶艺和收藏品外,其他建筑则还住着众多租客。

红砖别墅是民国时期广州中西结合建筑的绝响

龙骧大街历史外貌最有特色的清水红砖墙和灰色的民国水刷石(上海批荡)以及建筑的整体造型。从建筑保护的角度出发,与单座文物建筑相比,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更重在群体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的保护,也就是重在保护历史外貌和历史的空间尺度。特色的构件如绿色的琉璃落水管、琉璃栏杆、琉璃瓦、预制水泥花格以及地面的彩色水磨石(意大利批荡)也要保留。龙骧大街没有显赫的历史,但它注定并不平凡。这批红砖别墅可以说是民国时期广州中西结合建筑的绝响。

1

贰·昌兴街——曾经的洋服一条街

昌兴街今属北京街管辖,南通中山五路,北接广卫路,长160米,宽6.2米。昌兴街所在地一直是古代广州城的政治中心,与官署相邻。明清时期,承宣布政使官署在其左侧。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提倡“扩马路、拆城墙”,大搞建设,拆除帝制牌坊城门,于明清布政使司衙门旧址筹建广东省财政厅。

昌兴街是广州现存的四个以华侨名字命名的街道之一

昌兴街得名于华侨蔡昌、蔡兴两兄弟,1916年,惠爱路大新公司落成,蔡氏 两兄弟在周围购置产业,大新广州分店在惠爱中路(现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开张,1918年又在广州西堤建了大新大厦,广州人把这两座大厦分别称为“城内大新”和“城外大新”。后来这里逐渐形成一条专营高档西装的街道。沿街建筑为上宅下店商住结合的模式,骑楼柱廊空间连贯统一,檐口、山花、柱廊的设计样式各具特色。

洋服一条街

20世纪30年代左右,广州的达官贵人兴起定制西装的热潮。得益于大新百货的集聚效应,从昌兴街走出了许多裁缝和布商。那时候西装和礼服等都被叫做洋服,昌兴街上就形成了“洋服一条街”,专门制作新式的洋装,其风气引领广州西装定制30年之久。

如今的昌兴街早已经褪去当年的光芒

随着时间推移,手工洋服日渐式微,昌兴街洋服一条街的全盛时期只持续到解放初期。上世纪50年代初,广州政府重建整修城外大新百货,新命名为“南方大厦”,而城内大新百货在1989年改建16层高,改名为“新大新公司”。

随着时间推移,手工洋服日渐式微,昌兴街洋服一条街的全盛时期只持续到解放初期。上世纪50年代初,广州政府重建整修城外大新百货,新命名为“南方大厦”,而城内大新百货在1989年改建16层高,改名为“新大新公司”。

昌兴街还承载着人们对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南迁驻地、瞿秋白《国际歌》歌词中文译本诞生地等的记忆。此外,昌兴街先后聚集博爱通信社(昌兴街15号),广州社会医院(昌兴街24号),中流出版社(昌兴街26号),安徽革命同志会(昌兴街40号),近代著名文学社团——创造社(昌兴街42号),广州最早的聋哑人学校——私立启聪聋哑学校(具体地址不详)等机构。新青年社旧址于2002年9月被列为广州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龙骧大街的别墅往事诠释着华侨投资的兴盛历史,衍射着旧时中国的经济发展,而昌兴街则还原了民国时期华侨对广州商业的贡献,见证百货巨子从起步迈向辉煌的历程。如今街道的旧时繁华不复存在,在新时代的今天,它们的旧址及故事仍是后代们了解历史的一笔宝贵财富。

龙骧大街的别墅往事诠释着华侨投资的兴盛历史,衍射着旧时中国的经济发展,而昌兴街则还原了民国时期华侨对广州商业的贡献,见证百货巨子从起步迈向辉煌的历程。如今街道的旧时繁华不复存在,在新时代的今天,它们的旧址及故事仍是后代们了解历史的一笔宝贵财富。

文章资料来源:《广州地名故事》,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南方日报 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