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魅力  特产

广东:​“活起来的非遗”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广东:​“活起来的非遗”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端午节吸引全网关网的龙舟赛,考试季朋友圈刷屏的“逢考必过”年画,随着汉服走俏重回市场的客家蓝衫……近两年,广东非遗正重现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明天是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内内人士和专家,并赴佛山、深圳、潮州、梅州,了解各地非遗活化利用情况,带读者感受“活起来的非遗”独特的魅力。

  近日,广东公布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15项,截至目前,省级非遗项目已增至816项。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近年来,广东对传承岭南特色文化,加强岭南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量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制度的不断健全,推动着非遗传承稳步前行。今年1月1日起,《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探索认定传承群体。

  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全省共认定了六批共837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健在700人。根据去年出台的《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广东省将完成5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参加研修和培训累计超过1万人。

  对于非遗传承人而言,立足传统,寻求创新,是活化非遗的重要思路。推出“传统非遗+流行文化”的创新文创产品,“非遗+”模式与美食、DIY体验、科技等手段融合……非遗传承人也正在探索非遗传播形式,带动非遗文化不断“出圈”。

  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了解到,“在社区,发现非遗迷人光彩——广州非遗开放日”已拉开帷幕,多场由社区、传承人自主组织的活动在全市展开,吸引广大市民热情参与。同时,2022年广东省“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也将在11日当天正式启动,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主体参与+专业机构组织+媒体立体传播”的新模式,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

  去年,广东遴选出“50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纳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具体任务;此外,发布首批3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涵盖广州、潮州、汕头等8个地级市,展现了以粤剧、广绣、广彩、潮绣等为代表的岭南特色的非遗项目,为游客提供非遗体验新玩法。

  今年,广东为11家省级非遗工作站授牌,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传承;遴选广东特色非遗项目现场展演,并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吸引23万人次观看;举办非遗集市,甄选2000余款非遗产品开展直播带货。

  6月7日高考首日,佛山木版年画新一代传承人刘钟萍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逢考必过”年画图片,收到大量点赞和转发。事实上,进入6月“考试季”,“逢考必过”年画就深受家长和学子们青睐。(羊城晚报记者 景瑾瑾)

  “这是大襟衫,保留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色,是传统的客家服饰蓝衫。”客家服饰制作技艺的梅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魏金华拿出他珍藏的客家服饰蓝衫,向记者介绍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传统客家服饰。日前,客家服饰制作技艺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羊城晚报记者 丘锐妮)

  本月初,深圳盐田区举办以“美丽海湾 盐田有我”为主题的六五环境日活动。活动上,国家级非遗、沙头角鱼灯舞表演引来阵阵掌声。表演者手举鱼灯,时而蹲下时而跃起,手里的鱼灯仿佛变成海面上跳跃的鱼儿,轻盈灵活。(羊城晚报记者 林园)

  “潮乐玩”非遗体验、古城非遗文创大客厅、非遗进校园、“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免费培训班……火热六月,多个非遗活动将在潮州湘桥遍地开花。(羊城晚报记者 蚁璐雅)

  “我们做非遗产品就希望让更多人喜欢,通过市场鼓励年轻的非遗创新设计师和手艺人,推动整个产业进步。”在广州,微光物种是一家围绕非遗手艺和文博产品的电商平台,该平台主理人韩煜已入行多年。(羊城晚报记者朱嘉乐 景瑾瑾 )

  当前广东非遗传承保护情况如何?未来还能在哪些方面发力?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广东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承良。(羊城晚报记者 朱嘉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