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生活  网事

驰骋文坛度韶华

驰骋文坛度韶华

  韶华易逝,往事如烟,抚今思昔,浮想联翩。我自从退出工作岗位以来,对过去所从事的工作,常常撩发出无尽的回忆,有些事更是长留脑际,久不忘怀。在我的全部工作经历中,从事文化工作的时间最长。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多年间,曾分别担任过湘潭、岳阳行署文化(教)局正副局长,岳阳地、市文联主席,湖南省文联第二、三届委员。在宣传部工作期间,亦负责分管文化工作。可以说,我的青春年华和充沛精力,几乎全部地献给了情有独钟的文化工作。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饱尝了文化工作的酸甜苦辣,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既有欢愉,也有忧愁;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既有异彩纷呈的场面。也有举步艰难的时日。当然,从总的来说,由于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正确指引,有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热忱支持,整个工作的发展是健康的、畅达的,成绩是可观的。对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了总结过去,吸取有益的东西,使之发扬光大,最近以“我与文化工作”为题,对以往的工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尽管有些事情虽已淡薄了,但亲身经历的大量活动,仍历历在目,如在日昨。现从浩于烟海的往事中,撷采几个感受深刻的问题,记成文字,以作自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 80%。解放以后,农村面貌大改,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农村文化设施奇缺,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广大农民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早上听鸟叫,白天听鸡叫,夜里闻狗叫”的单调生活,更谈不上有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一国情。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文化工作,无疑应把农村作为重点,这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具体化。对此,党中央有十分明确的指示。我在工作中,对这一点是比较明确和坚定的。

  1958年5月,我从湘潭地委宣传部宣传科长调任湘潭专署文教局任副局长,主管文化工作。当时,正值“三面红旗”盛行之际,农村处处热火朝天。面对这一客观形势,文化工作理所当然要迎头跟上。我们着重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学习推广山西昔阳县普及农民文化生活的经验,兴办了一批农村俱乐部;二是大力开展水利工地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干部下乡服务;三是成立了专区农村文化辅导团,以轻骑队形式,免费下乡巡回演出和辅导}四是广泛收集农村歌谣,编印了由农民创作的歌谣集。在此期间,地县文化部门的干部,纷纷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办点辅导,一千就是几个月,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是“晒黑皮肤练红心”。在进行这些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当时大气候的影响,也出现过一些偏颇。比如“大放文艺卫星”、搞“诗歌之乡”、“美术之乡”、“文艺创作日”以及“全民办文艺”等,都是违背文艺工作规律的误导,造成过不良影响。幸有党中央及时纠正,才未酿成大错。

  1964年,全国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群众性热潮。在农村如何通过群众文化活动途径,引导农民学习毛主席著作?我们在平江县思村公社北山大队办俱乐部试点。以团支部为基础,组织30多名青年文艺骨干带头学习,做热爱集体,诚实劳动的榜样。接着组织他们运用图片展览、文艺演出、幻灯宣传、上门宣讲等形式,辅导农民学习。在群众性学习热潮形成之后,又组织10多名有群众威信的青年文艺骨干,对有“八大金剐”之称的8名后进青年,分头交朋友,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促膝谈心,做转化工作,终于使“八大金刚”浪子回头,变成了先进分子,有的入了团,有的当了队干部。经过一年的扎实工作,全大队面貌焕然一新,思想、生产双丰收。县委运用这个典型,组织报告团在全县四千多名干部大会上讲用,“八大金刚”现身说法,引起了极大反响。省、地、县委对北山俱乐部的经验极为重视和赞赏,分别授予先进俱乐部称号。

  三年困难时期,农民生活极为困苦,农村工作极其繁重。文化工作如何给农民送暖添乐,为农村工作呜锣开道,是面临的一个主题。其时,在众多的农村电影队中,涌现了被誉为“幕阜山上雄鹰”的平江第三电影放映队,3名青年放映员不畏艰难,爬山越岭,三年如一日地战斗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崇岭之中,不但创造了。到点办展览,映前讲快板,映间巧解说,映后搞座谈”的一流工作水平,而且发挥了宣传队、工作队、播种机的积极作用,群众中流传着“工作象长工,办事象包公,生活象斋公(不吃招待)”的美谈。我们及时总结了这一先进典型,一面大力宣传推广,一面积极向上级推荐。很快受到中央中南局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副部长魏伯和中南区电影公司杨经理亲自到平江,登上幕阜山,冒着大雨,走村串户调查访问,给予高度评价。1964年5月,中南局召开农村电影工作会议,我和电影三队的I司志应邀出席。在会上举办了三队优秀事迹展览,介绍了普及农村放映工作经验,表演了映前快板宣传。受到了陶铸同志的接见,并一同合影。

  粉碎“”以后,解决十年浩劫以后的农民“文化饥饿”,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在大力组织专业文化下乡服务的同时,放手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创办农村文化中心,兴办农村集镇电影院,扶植农村业余剧团,发展农村图书馆。在兴办农村集镇电影院过程中,采取了抓领导,提高认识(1978年3月,组织各县市文化局长、电影公司经理赴衡阳、株州参观取经);抓调查,摸清情况;抓规划,合理布局;抓巩固,稳步发展等措施,在18个较大的农村集镇,建起了13个电影院,利用公社礼堂建立了88个售票放映点,占全地区224个社镇的43.3%。凡是建立了电影院和售票放映点的地方,群众情绪为之一振,无不为有了自己的电影院而自豪,编出顺口溜描述看电影的两种情景:“过去看电影人挤人,一无坐凳二无棚,婆婆姥姥挤不进,生怕踩了脚后跟。如今看电影好精神,不怕雨来不怕风,舒舒服服坐着看,再不怕踩后脚跟。”这一工作受到省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1年3月,我应邀出席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作出“顺应民情,积极兴办农村电影院”的经验介绍,受到大会好评,将全文在全国电影杂志《普及放映》发表。

  随着农村电影院的兴办,业务剧团和图书室、游乐场所,象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农村文化中心星罗棋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群众文化网络。文化生活空前活跃起来,给农村带来了繁荣、欢乐和生气,十年浩劫给农村造成的沉闷、单调和冷落的局面被一扫而光。

  抓创作,是繁荣文艺的基础。我们把创作当成主业,舍得下气力,花功夫。五十、六十年代,没有专业作者,主要是抓业余创作。基本方法是:一是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各种形式,组织业余作者学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激发创作热情。1962年春,湘潭地区召开了文艺创作会议,350多名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的业余作者,欢聚一堂,共商繁荣文化创作大计。全国文联和湖南省文联都有领导亲临指导。当时兼任湘潭地委的同志,在百忙之中到会看望代表,作了“国内外形势和繁荣文化创作”的长篇讲话,并与大家合影留念。这次会议规格之高,声势之大,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对推动文艺创作发生了极好的作用。二是举办文艺会演。那时,地区没有电视、广播,没有文艺刊物,文艺作品主要是通过会演与观众见面(文学作品不在此列),评比奖励,推广优作。那些年代,每年都分别举办一次专业戏剧和群众文艺会演。每届会演,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象过节日一样。对获奖节目,都向全区推广和加工整理赴省会演。三是培养重点作者。面对众多的业余作者,我们挑选了30多名创作基础好的进行重点培养,不仅知人知情,而且经常组织讨论,交流创作经验,对创作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协同有关部门给予解决。这些作者中,不步人出了成果,有的已经成为当今的著名作家了。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地县一级相继成立了文联,建立了群众艺术馆和戏曲工作室,开始有了一批专业作者.创作水平也随之大有提高。文艺界蕴藏已久的创作积极性,像潮水般地涌出,全国出现了一批效益轰动的优秀作品。面对百花盛开的文艺春天,我们地区的一些作者,雄心勃勃,决心拼搏一一场。我们从中洞察出一种令人欣喜的态势,只要善于引导,多做些优化外部环境的工作,多办些排忧解难的实事,创作定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1977年全区文艺创作读书会上,我因势利导地提出向“两响两上”(在全省全国戏剧会演打响,上电影上电视)的目标攀登。大家听了十分来劲,纷纷表示“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接着,又制定了奖励优秀作品的实施方案,逐人落实了创作规划。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花繁果硕。随着花鼓戏《喜脉案》在全国戏剧会演获一等奖之后,戏剧创作连年步入高峰,摘取了全国会演一等奖的五连冠。同时,有《巴陵大盗》、《将军谣》等电影电视相继面世,有小说《那山那狗那人》和《将军和他的家族》等荣获全国大奖。音乐、美术和舞蹈,也出现了一批重头的优秀之作。在狠抓文艺创作中,既着力抓新作品,又重视传统艺术的挖掘和继承。在1962年,我参加举办了湘潭地区花鼓戏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讲习班,集中了20多名老艺人和30多名青年演员,互相传艺学艺,配备了工作人员,将老艺人的口传和表演,进行详细纪录和整理,时间长达半月。不但推出了《放风筝》、《补背褡》等优秀传统花鼓戏,上京献演,而且出版了《湘潭地区花鼓戏传统艺术》一书,对繁荣花鼓戏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文艺创作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后,为了“推陈出新”,在1982年秋,举办了巴陵戏录相教学演习班。这既是一次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磋艺的盛会,也是一次老一辈艺人精心传艺技、艺德的课堂。参加录相教学演出的20多位老艺人,年纪最大的75岁,他们把这次活动当作振兴巴陵戏的大事,与自己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精心地演出了即将失传且又各具特色的20多个传统剧目,为巴陵戏这一“天下第一团”的源远流长献出了一份宝贵财富。

  文化艺术工作,不但要出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还要出人才,造就一支思想高、艺术精的文艺队伍。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大胆启用已有人才和积极培养文艺新人。

  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我们根据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精神,对文艺部门(主要是剧团)中一批业务素质较高,对艺术事业有执著追求,但因家庭出身或社会关系不好,被错划为的中年人才,经过逐个考察,启用了一批表现好、群众公认的人员,当剧团团长、艺委会主任、编剧和导演。如演技高超,饮誉三湘的湘剧女演员贺颉(音页)湘担任副团长,省直文艺单位一对夫妻编剧和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一文字编辑(均因错划)在专区两个剧团担任编剧等。这些同志受到重用以后,精神格外振奋,工作积极性象滚滚春潮喷薄而出,在不同岗位上干得很出色。

  贺颉(音页)湘精心培养的一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有的在全省青年演员会演中获了大奖。挖掘整理的湘剧《扬门女将》和改编的花鼓戏《红岩》,上演以后,取得了轰动效应,上座率长盛不衰。

  培养文艺新人,工作投入最多和见效最大是七十和八十年代。首先是重视苗子,提供舞台。对于初露锋芒的新秀,一经发现,就抓紧培养,决不放松。对其优秀者,专门申请编制,录用为专业作者或演员。有的从公社拖拉机手调来,有的从乡村民办教师调来,有的从基层供销社调来.有的从业余文化辅导员调来。在此过程中,周折很多,工作量很大,我们都不厌其烦地做工作,直至解决问题。其次是解决实际问题,解除后顾之忧。如新秀从基层上来后,我们采取本系统解决和诚恳求助外系统解决相结合的办法,比较妥善地解决了家属和子女的工作安排和读书就业等问题。有条件的还在住房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市戏工室5名剧作家的住房面积比局长的还要大,北京的同行看了感叹不已。再次是表彰奖励,委以重用。对成绩卓著者,给予高规格的奖励,先后有4人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享受有突出贡献知识分子津贴。有9人担任市文联正。现在被誉为文坛劲旅的“岳家军”,其成员基举止是由文艺新秀发展而形成起来的故而是一支生机勃勃,后劲十足的希望之军。

  文化工作是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涉及面很广,可说是“上管天堂,下管地狱”,不但业务性和专业性很强,而且性和政策性也十分强,加之它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的特点,比较容易出现失误。作为一名文化工作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业务素质。只有使自己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掌握工作规律,驾驭工作全局。我在工作中,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的精神,学中干,干中学,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从而基本适应了工作的需要。

  在思想上敬业自爱。我于1958年5月,由湘潭地委宣传部调专署文教局工作时,正值“反右”之后,社会上流传着“文化工作危险论”和“文化工作难搞论。”有人甚至说:“干文化工作是走进去,爬出来。”当时,我既有欣喜,又有忧虑。欣喜的是:由宣传工作到文化工作,能够拓宽工作领域,更多地接触社会,学习知识,自然是高兴的。忧虑的是:文化工作难得搞,加之自己才疏学浅,怕难胜任,怕犯错误。经过一段实践之后,对文化工作有了一个基本的看法:文化工作是重要的上层建筑,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标志,特别在社会主义社会,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然有难搞和容易出问题的一面,但不是本质的方面,不是工作本身规律所决定。况且,对待工作不能从个人得失的角度来考虑。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由于思想认识的升华,一种对文化工作的敬业之情油然而生,为当一名文化于部而感到自爱和自豪。于是,几十年来,义无反顾,即使在深受“”之苦以后,也未有大的动摇。现在看来,干文化工作这一行,是干对了,无论对社会、对人民、对自己都是很有益处的。

  在学习上勤耕苦作。做好工作,既要上靠领导,下靠群众,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品格和业务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更具有直接的能动作用。因为人格的力量和知识的力量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我一方面按照党纪政纪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如饥似渴地、持之以恒地学习。采取。“笨鸟先飞”、“忙里偷闲”和“学以致用”的办法,不管工作多忙,身体多累,都自觉地挤时间学习。即使是炎天酷暑,数九严寒,也从未放松过。有时简直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在学习内容上,涉猎面比较广,既学马列基本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又学文艺理论,名人名著、美学、哲学和文化业务知识,并且注意把学习与运用与写作结合起来。这样日积月累的结果,基本适应了工作要求,掌握了工作规律和主动权,减少了工作失误。尚为可慰的是,在写作方面,不但写了上百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大量的业务材料,还发表了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和剧本、诗词、散文、文艺评论共50多万字,出版了《偷闲集》和《中华诗词故事》,并有部分作品获得奖励。

  在工作上铺路育花。为了事业,不但全身心地投入,还以“甘为人梯”精神驱使自己,一是重才惜才,为多出人才铺路.对于文艺人才,无论是崭露头角,富有成就的名望人物,还是颇有才华,初露锋芒的后起之秀,都从上加强培养,推荐入团入党,从工作上尽量改善条件,使英雄有用武之地;从学习上鼓励刻苦自学和离岗深造,不搞门户之见;从奖励上突出重点,不搞照顾平衡。先后推荐20多名优秀人才光荣入党,10多名青秀升入高等艺术院校深造。湖南省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凌国康、彭复光,就是从群众业余文艺会演中发现,调入地区文艺辅导团,即又输送到省花鼓戏剧院而功成名就的。二是扶苗育花,为多出好作品勤于耕耘。在任职期间,无论是对重点作品的加工提炼,对重大题材的创作攻关,对重点剧目的排练,只要是力所能及,都积极主动参与。有的和作者互相切磋,有的走进排练场献策献计,有的主持召开诸葛亮会共同攻关,有的提供条件,搞好服务。比如荣获全国戏剧会演五连冠大奖的《喜脉案》、《镇长吃的农村粮》和《将军谣》等,都付出了一定的辛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往事为话题的作文
  • 编辑:贾贵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