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广州文化  文化

高于生活,不是脱离生活

“方舱医院真神奇,治病救人教舞技。医生护士才艺多,各领病人来一曲。……恐慌抛到云霄外,歌声朗朗暖心底。笑语传遍九大州,生命力量齐汇聚。”上个周末,一首名为《方舱医院真神奇》的儿歌MV引发关注。

当地一篇报道在介绍这首歌时,称“歌曲情绪,天真活泼,有鲜明的律动感,有鲜明的场景感;歌词画面感强,旋律轻快时尚……歌唱武汉方舱医院医患尝试各种方式加速康愈、强身健体,携手共战疫情的乐观主义精神”。然而,看到MV中一位十几岁的儿童,涂着鲜红的嘴唇,以清亮、欢快曲风唱着这首歌,网友们纷纷直呼“神曲”。

艺术创作确实不必遵守一定之规,然而一首歌传递给大多数受众的感受,与创作者所声称的“初衷”截然相反,那么肯定哪里出了问题。

面对外界的质疑,该歌的一位作曲者解释说,疫情期间产生了铺天盖地的艺术作品,“绝大多数词曲作家似乎把孩子都遗忘了”,“现在好多地方都‘清零’了……我们不需要拿出一点乐观主义精神吗”,“所有的词曲作家都是义务劳动”。不过,这些理由似乎并不能令人信服。用疫情期间的生动故事来创作歌曲,“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文艺创作者的责任担当,但这样的责任担当最终要体现在作品的传播效果上,要看受众的感受,而不只是创作者的自我感觉良好。再说,一首歌曲能否赢得公众认可,与是否“义务劳动”有必然关系么?

疫情期间,仅从媒体相关报道中就不难看出,方舱医院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爱故事,也留下了很多动人、乐观的场景,给人以感动和力量。关键在于,面对病毒的生死考验,纵然一个人再怎么表现得积极乐观,也不过是为了对抗内心的紧张、焦虑和不安,很难让人跟所谓的“方舱医院真神奇”,以及歌曲所传递的那种“欢快”情绪画等号。的确,不是每一首围绕抗“疫”创作的歌曲都一定要基调深沉,但能够打动人的作品必然是能引起人们共情的。

人们常说“艺术创作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却要警惕脱离生活。说到底,疫情带给人们的第一重感受是沉重的,也正是这种沉重,才映照出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壮阔,才彰显出勇毅前行、大爱无疆的伟大。相反,刻意追求轻松欢快,既是对包括儿童在内的人们真实感受的漠视,同时也折射出创作者“凌空起舞”的轻佻,也就无怪乎让人听了直起鸡皮疙瘩了。

(子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