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文化  影视

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发展与学派建设(第二辑)

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发展与学派建设(第二辑)

  打造世界性的著名电影品牌形象,实现该品牌的系列化生产,这是美国成为电影强国的重要战略之一。电影工业美学的持续探讨对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路径探寻,对中国电影工业生产的战略布局和顶层规划具有实践性的启迪意义。

  我们要在历史实践总结当中寻找中国电影的特色,发现中国电影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找到中国电影的特色和发展道路。回顾历史会发现,中国电影的发展与技术息息相关,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寻找自己的特色和独立性,而对于这种独特性的追求,核心表现为根据现实发展需求寻找自己的电影工业发展道路。(阅读原文)

  当前我们国家电影创作的主要问题,其中之一就在于想象力匮乏和创造力不足。一方面是观众想象力消费的愿望偏弱、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在于创作者消费想象力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供给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需求。正因如此,我们更要把创作者消费想象的能力提上来,真正抓住电影想象力消费的牛鼻子,使想象力含金量适度高于受众接受的期望值。(阅读原文)

  科幻研究是广阔的天地,就主体而言可以采用多种尺度去分析科幻作品与科幻现象,就对象而言可以涵盖科幻诗、科幻戏、科幻影视、科幻电子游戏等。这本书关注的是科幻电影。在书中,我对科幻生态主义和现实生态主义作了比较。科幻语境和现实语境毕竟有区别。科幻电影是以驰骋想象、展示奇观、围绕科技做文章的艺术类型。因此,科幻生态主义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主要是宇宙性、灾变性和悖论性。(阅读原文)

  要建构本土化的电影美学体系,第一点就是理论表述。必须要有一系列的理论表述,从而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架构,在学理上要有说服力,在实践上能解决问题。理论架构是否合理,要看是否可以凝聚和提炼出一个能够处理好艺术、审美和伦理,艺术学、美学和伦理学之间异同关系的理论表述。(阅读原文)

  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比五四时期新文学赖以生存的现代出版业的工业化程度更高。无论是开始的运作,从制作电影到放映电影,整体上都体现出较高的工业化程度。但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早期中国电影与新文学最讨厌,或者说新文学一直在批判、反思、质疑的鸳鸯蝴蝶派,被从文学主流里逐出后,很快进入到电影界,找到了另外一种现代性。(阅读原文)

  中国电影学派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完成中国电影的理论体系建构,其实更希望中国电影理论成为世界电影理论的一部分,能够让中国特色电影理论为电影本体的阐释带来新的可能,促进电影实践的多元化和电影理论阐释的多样化。实现中国特色、国际意义、世界认同,这是中国电影理论对世界电影研究应有的贡献。(阅读原文)

  澳大利亚的保罗•谢奇•乌塞作为著名的电影修复专家,在对电影的本性进行讨论时认为“电影历史并不存在”。同时,我们在基特勒、齐林斯基、埃尔萨瑟等关于媒介学、媒介考古学、电影考古学的学者研究中发现,理论和历史已经成为一体。正因如此,我个人这些年一直在试图讨论数字人文、媒介考古与中国电影“源代码”的问题。(阅读原文)

  (以上专家发言来自第一届“中国电影理论发展高峰论坛”暨“当下中国电影的理论探索与学派建设”学术论坛,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电影基金会钟惦棐电影评论发展专项基金、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