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文化  影视

SIVA论文女性向观众的亚文化需求与电影商业准则的匹配初论——以《王牌特工》系列

SIVA论文女性向观众的亚文化需求与电影商业准则的匹配初论——以《王牌特工》系列

  原标题:SIVA论文女性向观众的亚文化需求与电影商业准则的匹配初论——以《王牌特工》系列电影为例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8届文学策划与创作班,是中国网络文学专业第一个全日制本科的毕业班。毕业设计须写一篇不少于10万字的网络小说,写一篇论文。

  征得作者和校方的同意,我们挑选部分论文在公众号发表,以展示网络文学的新生力量,请读者欣赏他们的才华。感谢作者和校方的支持!

  在寻常的电影分类体系中,专门面向女性市场的通常为爱情、文艺等情感类电影,然而近年来大量受女性欢迎的电影似乎打破了这个界限。在女性亚文化需求旺盛、并且网络小说发展迅速的近些年,鼓励同人创作成为了延续一个商业电影热度的极好方式。二次创作者们将电影中的角色进行配对,对电影的情节做出具有想象力的延续,创作出非常多受到女性观众欢迎的小说、插画及漫画作品。这对商业电影产生了启发,甚至开始刻意朝这部分观众靠拢,试图迎合这种文化需求来追求电影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商业电影做得非常成功,而有些电影却因此被批评,这其中的界限,需要被研究思考。

  女性向,与女性主义、女权区别,在日本ACGN术语当中特指以女性群体为消费对象的作品。而同人创作作为一种亚文化潮流,在女性向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女性向亚文化之一——“同人创作”,是起源于日本、已经非常完整的一套创作体系,简单而言,即是通过对动漫、文学、影视剧等的二次创作。今年来,这样的创作方式已经全方位发展到各个方面,商业电影也不例外。同人创作的重要部分,便是同人文学。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同人文学在经历了版权不清晰、不能正大光明发表的灰色时期后,其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使众多商业电影主动朝其伸出了橄榄枝。《王牌特工》系列电影便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商业电影需要长久的人气与经济效益,女性向观众期许他们热爱的角色与剧情进行二次创作,它们之间似乎是天然可以匹配的,但实际上却困难重重。所以,本篇论文将要讨论的即是,商业电影会主动迎合这一部分市场的原因,以及电影商业准则将如何与女性向观众的亚文化需求成功匹配。

  今年来,随着各大同人小说站点的发展,同人文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文体。它的创作本体来自于现成的影视剧、小说漫画等载体中的人物、情节以及世界观,并且往往能够出现大规模传阅的圈子。由于其几乎不存在盈利性质,创作者是完全凭借热爱进行创作,读者群也非常稳定。

  国内外发展起大量的同人小说网站,国外如archive of our own(AO3)、funfiction等网站;国内更多的不是单纯的同人小说网站,而是在博客、文学、论坛网站载体下风靡的同人圈,如随缘居、LOFTER、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值得一提的是,AO3虽然是全英文的网站,但也出现了中文小说功能,因为没有题材和审核的限制,所以中文同人小说在AO3上也越来越多。而除去同人小说,同人视频剪辑、漫画也同样丰富。

  而在这些中文网站中,只有随缘居是会员性质、不完全公开的同人论坛,其他的平台都是综合性的、完全公开且免费的。这说明,在中国,如果一个同人的热度够高,或者出现了非常优秀的同人作品,那么它不仅会在整个同人圈火爆,还很有可能进入整个平台的大众视野。同时,不仅仅是同人小说,连同同人漫画、视频剪辑和同人小说可以同时在这些平台上传播,其影响范围非常广。

  而在这些平台上的高人气标签,几乎都是男性角色之间的配对(CP)。它们以原作刻画的角色为原型,为两个角色发展出更多更丰富的故事,有时甚至会对原作的剧情进行改动。

  在这样的环境下,2015年,由马修·沃恩执导的电影《王牌特工:特工学院》在全球上映。这部电影的分类为动作、冒险、喜剧,看似是一部普通的特工电影,实则不然。《王牌特工:特工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同人创作的风潮,在中国也同样风靡。

  就这样,一部本应面向男性的特工动作片,受众变成了女性。这样的转变使得它从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在特工电影几乎已经落入俗套的环境下再次引领风潮。

  因为同人作品而火爆的商业电影所拥有的最大优势便是持续时间长。电影的一般上映时间虽然不定,但几乎都是若干周的时间。而一旦成功匹配同人市场,同人作者进行创作的时间是相当持久的。《王牌特工》上映已有三年,截止2018年三月,其同人小说仍然在国内新浪微博和LOFTER上活跃。虽然热度并不能达到2015年的高度,但是与同类电影相比,其热度的延续可以算得上非常不错。同时在2018年上映第二部电影《王牌特工:黄金圈》之前,同人市场再一次火爆,几乎直接成为了该电影的广告之一。

  凭借这样的热度延续,《王牌特工》的第二部电影尽管在专业领域差评如潮,但仍然收获了非常不错的票房成绩。但由于其第二部电影与女性向观众的亚文化审美需求匹配度不高,它并没有如愿获得第一部的关注度。故而这两部电影的区别,非常值得探讨研究。

  再放眼整个商业电影届,拥有这样市场的电影不在少数。漫威宇宙系列电影、DC系列电影在其动画和漫画的依托下,拥有着大量女性粉丝为其创作同人作品。国内如大型IP《盗墓笔记》等也同样,凭借着这样的优势赢得了大量的流量。

  如果说《王牌特工:特工学院》的成功是在于其审美对于女性向观众的亚文化需求的偶然匹配或者尝试匹配,那么它的第二部《王牌特工:黄金圈》就是其为这部分观众量身打造的全新版本。

  《王牌特工:黄金圈》的宣传早期,便打出了其剧中两位男主角艾格西(Eggsy Unwin)与哈利(Harry Hart)的人气配对名hartwin,其意所指非常明显。在第一部中,人气角色哈利·哈特死亡,在第二部中复活,但在第二部的宣传中,官方并没有对这种出人意料的剧情作出保密,而是直接大肆宣传。不得不说,这样的做法直接吸引了喜欢hartwin这一配对的观众去观看这部电影。这种对于重大剧情的剧透行为,在其他的电影中是十分少见的。

  同时,《王牌特工:黄金圈》对于亚文化市场的主动靠近非常明显的另一方面是,该片在角色设定与情感线描写的异常处理。一般的特工电影中,几乎都会出现的女特工角色,《王牌特工》的第一部中也不例外,它的女主角罗克茜便是这样的女主角。而在第二部中,这个女主角在一开场便直接死亡,男主角艾格西与瑞典公主的爱情线亦淡化处理,而接下来出现的所有女性角色几乎都没有细致的刻画,属于功能性的扁平角色。几乎所有的剧情,都为两位男主角的配对hartwin让步。

  这样的做法究竟正确与否,在这里先按下不论。从这样的做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部电影是在第一部的成功之后,主动靠近着女性向观众的亚文化需求。它摒弃了传统的男女主爱情线,而着重刻画两个男主角之间的情感。唯美的同性之爱,这是女性向亚文化审美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一定要明说,但这样的情感模式在当今的同人小说创作中非常受欢迎。人气作品《盗墓笔记》亦是如此。

  而除去这些电影,类似的创作模式已经渐渐增多,商业电影也从传统的禁止二次创作(漫威迪士尼至今仍然严格把控版权,禁止二次创作)到默许这样的行为,再到暗中迎合同人创作。这为许多商业电影的营销打开了新的思路。

  商业电影拥有众多不同的类型,这些电影中,受女性向亚文化观众欢迎的类型也并不都是同一种。如《王牌特工》系列为代表的特工类动作电影,《复仇者联盟》、《X战警》系列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电影,还有《魔戒》系列、《哈利波特》系列为代表的奇幻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为代表的推理电影。在这些电影中,我们可以尝试分析出一些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便是受女性向市场青睐的重要元素。

  首先是充满魅力的角色。吸引同人作者创作的第一元素便是角色的魅力。这样的电影中对于角色的塑造通常多面而完整,不一定完美但一定充满魅力。这样的魅力一般体现于优秀的品质、迷人的外貌与性格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一些缺点甚至会让角色显得更加可爱。如《王牌特工》里的艾格西和哈利。但这是一个非常宽广的概念,放在任何类型的电影中都同样适用,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概念。那便是角色之间的对比。

  角色之间的对比与互动非常重要,也就是所谓的“CP感”。“CP感”是同人圈的术语之一,强调两个角色之间的配对程度。这样的喜好其实是创作者非常私人的偏好,但是放在大范围的概念中,角色的般配程度非常影响一个电影是否受到女性向观众的喜欢。同样类型的角色即使都非常完美,如果没有CP感,就不会引起大规模的创作。而相反,如果两个角色非常有CP感,即使在原作中两人互动、戏份甚少,也会引起女性向观众的注意,例如《盗墓笔记》中的黑瞎子与解语花。

  然后,是剧情留有创作的余地。丰满而完整的剧情会为电影加分,但如果要引起同人创作的风潮,那么一定要留有余地,这样才能为同人作者留出想象空间。这样的留白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提供出庞大设定和世界观留出的余地:如《王牌特工》的特工系统和《魔戒》的中土世界,在这样的体系中,作者们都可以创作出原作之外的更多故事。其二是情感上的余地。《X战警》系列电影中,正反两位主角X教授与万磁王的惺惺相惜与观念敌对设置得非常巧妙,不是单纯的朋友或者敌人,这就为角色内心的发掘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便于作者们创作出非常优秀的作品。

  另外,女性观众偏爱的元素在这个概念里同样适用。如漂亮的服装(王牌特工中的高端西装)、场景设计,细腻的情感偏向,一些可爱的元素(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艾格西的宠物狗JB)等等。

  可以发现,这些元素在《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被诠释得非常完整,但在《王牌特工:黄金圈》中,一些元素明显弱化许多。第二部中,新出现的角色拥有两个致命的缺陷:不够充满魅力,与主角缺乏CP感。这种缺陷放在普通电影中其实并不算是缺陷,但如果要在女性向同人圈中保持热度,这样的角色设计是远远不够的——新角色的出现对于同人创作来说几乎毫无推动力,也没有带来全新的元素,而两位主角艾格西与哈利的故事,已经在三年的时间里被创作了太多遍了。新电影的无法激发同人作者的创作热情,在与女性向观众的亚文化需求上,可以说是失败的。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商业电影为了在女性向观众中获得人气,单纯塑造出符合女性向观众的亚文化需求的角色与配对就是成功,特别是对于长篇系列电影来说,对于角色性格的塑造与保持才是更加重要的。因为相比起其他类型的电影和其他类型的受众,创作和热爱同人作品的观众,对于角色的感情比普通观众要深很多。

  OOC(out of character)是同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解释为脱离角色原来性格。由于对角色的热爱,同人作品中对于角色性格塑造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产生OOC的情况,那么便会被骂为不成功的同人作品。这样的严格要求同样延续到了对官方故事欣赏上。

  这些同人作者与女性向同人爱好者进行创作与欣赏,是出于对角色的热爱。这样的热爱可能有很多种原因,例如性格或者其拥有的优秀品质。如果角色在电影后续的塑造中产生了不合理的OOC,那么将出现非常大的负面评价。

  例如《王牌特工:黄金圈》中对于主角哈利和艾格西的塑造。哈利在这部《王牌特工:特工学院》的续作中,与第一部完全不同,他因为失忆而变得弱小而多疑,做出了许多不正确的判断,能力也与第一部相比产生了下滑。而艾格西对哈利的不信任以及自大也让许多观众产生了反感,导致差评如潮。而艾格西踩到地雷导,梅林主动牺牲这样意在感人的剧情,也因为与原本的精英特工设定不符而被斥为“脑残”。

  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这个类型的观众,在对于电影的剧情和角色的了解非常深刻,所以角色出现的任何设定偏差都会放大。前一部电影中对角色喜爱越深的观众,对这样的偏差就越感到愤怒。这就是《王牌特工》第二部相较于第一部最大的差距。

  反观《复仇者联盟》系列、《魔戒》系列电影,虽然并不是主动迎合女性向市场,但其对角色的刻画非常合理,主角也从未出现过这样负面的反转,所以这些电影直到今日在同人圈仍然活跃。

  从各个方面来说,《王牌特工:黄金圈》这部电影作为《王牌特工:特工学院》的续作,是完全迎合其前座创造出的女性向亚文化市场的,但是这样的过度迎合似乎也引起了许多受众的不适。好的故事,应该让角色之间的感情随着剧情自然地发生,这一点上,前作做得非常好,但第二部似乎并没有顾及到这种传统电影应有的要求。为了角色之间的配对而牺牲了剧情的合理,从而产生了很多漏洞。显然,即使是为受众量身定制,也受众也不一定会买账。

  例如,上文中提到的《王牌特工》第一部中的女主角罗克茜,在第二部的开头突然死亡。在第一部上映后,罗克茜这个角色引起的关注平平,几乎没有同人作者为其创作过作品,作为女主角,但看起来并不是一个重要角色。可能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又想将重点完全放在两个男主身上,第二部直接让这个女性角色直接死亡。然而在剧情方面,这个角色的死亡毫无意义,给观众的感觉非常莫名,这样的不适感并没有带给观众好的观影体验。这样“为了让角色死亡而死亡”的处理,意图太过直接,以至于完全影响了剧情逻辑,因而受到了观众的恶评。

  这为所有迎合女性向亚文化市场的作品敲响了警钟:这样的电影并不是仅仅迎合受众的口味便能成功。一部电影,一定是它本身足够优秀而受到观众的喜爱,才能在其观众的圈子里广为流传、引起其受众的二次创作等行为。在这样的操作中,非常容易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而本末导致。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不仅会导致原本的受众对其评价下滑,整体公众也会对这样的电影产生差评。一部电影,一定要在本身足够合理优秀的情况下再进行受众的迎合,本末倒置引发的结果不堪设想。

  迎合一部分观众的喜好几乎一定是要放弃另一部分观众的喜好的,这是一种局限,但其实也是作为商业电影的选择。商业电影如果做出清晰的受众划分,那么完全取得这部分受众的喜爱便是合理的。如果将受众认定为女性向观众,那么一定会引起这部分观众反感的情节便是一定要放弃的。想要迎合以这一部分手中的电影创作者需要对此做出清晰的判断,才能与女性向观众的亚文化需求进行匹配,反之电影将失去这一部分观众的喜爱。

  第一部《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女性向亚文化观众的同人圈中对于该电影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kingsman这个组织的英式西装、绅士风度的喜爱;以及可爱的宠物狗JB,以及男主由男孩成长为男人的历程——这些都是女性非常喜欢的要素。而在第二部《王牌特工:黄金圈》中,电影没有继续描述Kingsman的故事,而是将整体风格转为了美式,出现了全新的stateman。而stateman的核心元素是酒、牛仔,也几乎没有将其刻画得值得喜爱,反而暗含英式对美式的嘲讽,自然没有引起女性向观众的喜爱。片方苦苦设定出的staeman也许在男性观众的眼里同样具有吸引力,但无论从设定还是从角色、CP感来说,都没有引起女性向观众的喜爱。宠物狗的死亡,男主角性格和能力上的退步,都会让观众失望。这是女性向审美对电影设定风格的局限,也是这个电影很欠缺的一点。

  对于角色也一样,普通的特工电影,男主角风流倜傥、处处留情其实很能体现角色魅力,但是受众是女性向观众,这就变成了雷区。《王牌特工:黄金圈》中主角艾格西在与公主相恋的时候与其他女性发生性关系,在女性观众主导的观众群体中引起了非常大的不满。特别是这里出现了一个手指进入女性的主观长镜头,非常令女性不适,进一步引发了不满。特别是女权思想正在被广泛讨论的今天,这样的处理非常欠妥。无论对于亚文化如何热爱,女性向观众首先大部分是女性,这一点尤其需要注意。

  除去角色设定,美术风格也同样受到局限。《王牌特工:黄金圈》最受女性向观众的差评的便是其电影中出现的血腥暴力,甚至于让人不适的片段。例如将人直接放入绞肉机、做肉汉堡还逼人吃下去的段落,是大部分女性都难以接受的。这并不是说女性不能欣赏暴力美学,在第一部中就出现了人头爆炸的镜头,但因为其画面处理优美幽默,是大众可以接受的程度,所以反而成为了电影的亮点。而第二部的做法实在过分,导致了大部分的受众都难以接受,这几乎已经是导演的恶趣味,对剧情也没有任何推动或重要用途,在一部受众定位为女性向观众的电影中,这样的处理非常令人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向亚文化审美虽然对同性之爱很热衷,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观众拒绝或者讨厌女性角色。相反,如果电影塑造出令人喜爱、拥有优秀品质的女性角色,仍然会受到女性向观众的喜爱。作为一个大部分都是女性的受众群体,对于女性角色的随意处置才会引起他们的厌恶。

  电影的这些局限可能对于导演和编剧的发挥有一定的制约,但这正是商业电影需要权衡的地方。商业与艺术做到平衡,才是成功的商业电影。

  拥有女性向亚文化市场的商业电影,如本文探讨的《王牌特工》系列等,在票房、传播等方面都可以称为成功的典范。如以《复仇者联盟》为核心的漫威宇宙系列电影,多年来电影热度不减。但在这其中,如《王牌特工:黄金圈》也出现了许多受到的情况。

  而关于整个女性向亚文化同人创作平台,无论是LOFTER、新浪微博、百度贴吧还是随缘居、AO3,这些平台的用户至今仍然活跃,这些平台上的创作者对于影视同人创作的热情依然很高,喜欢阅读这些作品的读者也从未减少。可以说,如果能够成功匹配这些观众的审美需求,那么就会出现大量的同人作品,这样的作品也能被大规模的传播。但如果做得不尽如人意,对于电影差评的传播也将同样强势。

  除去这些,某些其实并没有同人创作余地的作品,如果符合女性向亚文化审美,即使没有同人作品,也会受到这个群体的热爱与推广。如电影《战场上的快乐圣诞》、《故园风雨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可以发现,这些电影并不属于商业电影,而是文艺片。但这也为商业电影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文艺片受到这个群体热爱的元素同样可以移植进商业电影中去。

  不可置否的是,无论单个电影本身的成功与遗憾,整个女性向亚文化市场仍然是蓬勃发展的。迎合这部分目标群体可能有一定风险,但如果成功匹配这部分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完全可以成功的。

  女性向观众的亚文化需求是可以与电影商业准则成功匹配的。这部分受众在网络平台上的活跃,可以直接带动商业电影在整个网络平台的热度。将受众定位女性向观众的商业电影,如果在剧情、角色塑造等方面符合这部分观众的亚文化审美需求,将可能在票房、传播等方面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而这样的匹配,主要集中于角色和女性的审美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这部分观众的喜好,规避容易出现的误区。而这些针对偏爱同性题材创作群体的误区,有可能会导致整个电影的风评下降。同时,不能本末倒置,一个电影受到观众喜爱的前提,一定是足够优秀的电影本身,而不是单一的题材或审美情趣符合它的受众。

  作为一个积极进行同人创作的创作者,我对于这个群体的了解很多,感触也很深。十年前我刚接触到这个圈子的时候,所有的同人创作都来自于对于原作的喜欢,是一种对角色自发的热爱。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地出现了原作引导同人创作的全新形式,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但不得不说这样的形式是成功的。不仅仅是商业电影,在游戏、电视剧等领域,都出现过这样的形式,甚至有官方原作会主动举办同人创作大赛。

  这样的商业形式也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个具有指向性和时代性的全新模式,正在一步步的实验之中,它们之间有的成功火爆了起来,有的收效甚微。所以我想到,对根据自己对这个群体的完整了解,结合现有的专业电影知识,对这个商业形式进行完整的分析,于是便有了这篇论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英文电影鉴赏论文
  • 编辑:贾贵
  • 相关文章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