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资讯  资讯

广州i头古村游(广州莲塘古村)

广州i头古村游(广州莲塘古村)

 

始建于南宋、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莲塘古村,最近热闹了起来。村里的青莲戏台上,粤剧声宛转悠扬;时四陈公祠内,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吴非凡正手把手教学粤剧;村口百年榕树下,文化学者、规划专家、村民代表围坐一席,畅谈十古保护。春日暖阳,粤剧声声,700多年的古村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焕然一新。乌云密布,下雨吧。让我迷韩剧的人带了外卖。

莲塘古村里专家们所探讨的十古,即古村、古树、古屋、古庙、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桥、古码头等十类古遗存。今年以来,黄埔区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不断发力,对辖内十类古遗存的文化历史信息进行系统梳理、挖掘、保护。该区今年投入580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其中博物馆专项经费达5270万元。出台广州首个区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意见,推出全国首个导航类应用软件文化保护对象地图、全省首名文化遗产检察官、全市首创屋长+保护责任人制度。设立古树名木电子地图系统,全区古树建立一树一档一张图。此外,该区还组建了一支从区到村的讲古人队伍,开设讲古堂系列文化讲坛。

知止而有得,谋定而后动。在全面摸清十古家底的基础上,黄埔区广泛征集专家、学者、村民各方意见,为全区城市更新建设、社区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与思路借鉴,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中,凸显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底色,在活化保护中见人见物见生活。

一树一档一张图

5208株古树名木全部上线电子地图

走进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莲塘村,远远可见清濯桥一侧立着一棵20米高的参天巨榕,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福荫着这片土地。这棵古树就像是我们的长辈一样,见证了我们莲塘村世代变迁。莲塘村村民、村史编写人陈耀松说,大榕树在莲塘村无人不知,相传是莲塘村陈氏始祖陈时四开村时种下,700多年间多次濒临死亡,又多次复生,越来越茂盛。

老树常青不仅成为莲塘村的佳话,亦成为黄埔区十古文化遗存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成效的真实写照。在村民陈耀松的印象中,过去莲塘村不少村舍倾颓、村貌破旧,而如今街道十分重视古遗存保护,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编号挂牌,专人巡查,还编撰村史。有了规划和记录,未来子孙世代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莲塘的‘根’也就守住了。陈耀松感慨地说道。

据统计,黄埔区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数量为5208株,约占广州市古树名木总数的53%,约有3096株散生在自然村落的房前屋后。去年12月,《广州市黄埔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其中明确开展古树名木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三维GIS信息技术,建立一树一档一张图,全区古树全部纳入古树名木电子地图系统。

记者了解到,当前,黄埔区长岭街道正在实施古树故事保护项目,依托辖内东江纵队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挖掘古树名木相关的历史故事,拍摄村民口述视频,人们可以扫描树上二维码,读懂古树背后的历史。此外,摄像头及振动位移传感器等高科技装备也被应用到古树名木的保护中,对古树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尊重历史、尊重民俗、尊重群众需要,就会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长岭街道党工委书记沈凯有感而发。

祠堂粤曲咖啡香

历史文化古遗存活了起来

在黄埔区701处十类古遗存当中,莲塘村的古遗存占了36处。除古树外,这里有始建于宋代的12口古井,建于清代的时四陈公祠,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青莲戏台、公社食堂,以及鸿佑家塾、秀昌书舍、友恭书室等岭南特色古建群落。然而就在一年以前,莲塘村还是一座萧条破败的小山村,古村的道路遇上雨天,踩一脚都要陷到黄泥里。黄埔区积极发挥党建引领,由区属国企知识城集团牵头,带领一支黄埔铁军,一头扎到了莲塘村里,以乡村振兴+古村保护+城市更新的组合拳,为这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时四陈公祠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广州市政协委员吴非凡时常带着自己的学生唱戏学艺。孩子们施粉黛、着戏服,在青砖黛瓦的青莲戏台上展示着粤剧艺术的魅力。莲塘村丰厚的历史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土壤。粤剧是我们岭南文化的一个大IP,粤剧艺术出现在岭南古村落里,我认为是非常好的融合。在这里成立少儿粤剧传承基地,让孩子从文化传承中汲取营养,使粤剧课堂更加鲜活,也助力古村繁荣更新。吴非凡说。

经过精心修缮、科学运营,如今的莲塘村处处散发着新的文化活力。对外开放的链咖啡馆、荷塘月色茶室、爱膳莲塘餐厅、九佛莲塘懂通实活力馆、莲塘家风馆、黄埔图书馆莲塘分馆……新旧之间的碰撞让历史文化古遗存活了起来,也吸引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轻村民回乡创业工作。在链咖啡馆里打工的村民于东连说,回村前她根本想不到莲塘的变化会如此之大,自己嫁到莲塘已经十余年,如今在风景如画的家门口工作,她感到非常幸福。

怀揣过去一年总结,展望新年美好未来,物质生活一年年强,精神生活不能落后,国富民强生活才美,豁然淡定性情豪爽,稳固人脉如蛛织网,愿你2020不止步,事业辉煌人儿美。

文化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黄埔区‘十古’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通过分区域、分类别呈现区域历史文化全貌,多手段、多渠道传承古遗存历史文化,推动文化、科技、产业共融,保护成果让群众共享。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陈文聪说。

底数清则方寸明

文化传物更传神

底数清则方寸明。启动十古保护工作之后,为了更加细致、全面地摸清古遗存家底,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牵头编撰了《黄埔区古遗存总览》《黄埔区十类古遗存保护及活化利用项目实施清单(第一批)》等6册系列丛书。其中,古遗存总览图册将黄埔十古的老照片、老故事、老传说,分区域、分类别用图文画册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十古’保护工作中,我们联合基层社区和乡村完成一批非国有文物保护工程,充亭凌公祠、凌鸿年宅、边岗文塔、端圃家塾等得到了全面修缮,很多非国有文物得到新生,充满活力。陈文聪说。

制度清更要落地实。围绕十古保护,黄埔区新招迭出:出台广州首个区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意见,推出全国首个导航类应用软件文化保护对象地图,聘用全省首名文化遗产检察官,实施全市首个屋长+保护责任人制度、构建1+N保护传承政策机制体系、创新互联网+保护……

我们想方设法把名城保护工作变得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广州开发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处室负责人李贤说,在百度地图上对全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进行标注,老百姓手指轻轻一点就能了解保护信息,公众参与进一步强化了制度落地执行的实效性。

传物更要传神。文化传承既要有实物保护,也要有精神传承。目前,黄埔区在全区建设了203个方志驿站,实现方志驿站街镇全覆盖。打造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文化品牌,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区级讲古人队伍,走进村社、学校、企业、机关,传扬岭南文化、延续黄埔历史文脉。值得一提的是,讲古人队伍还将向基层下沉,保证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讲古人,每个学校至少有2名讲古人。

黄埔‘十古’保护工作并非只是将看得见的物进行拉网式摸查、精细化管理、全天候式的保护,而是注重挖掘附着在‘物’上的‘神’,也就是遗存所蕴含的故事。这些故事为村史村志的编辑、地方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资源,也为历史遗存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基本依据。这种做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说。

文/羊城晚报记者 柳卓楠 通讯员 曾妮 范敏玲 孙旭东

图/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实习生 方浩

来源:羊城晚报

总会有一个人,担心我的担心,难过我的难过。会不会有那么一个人,一看到他,你会脸红、紧张、不知所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