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旅游

从古地图看广州版图让你惊讶不已的变化_广州旅游地图全图

我们熟悉的广州,从这个时期开始展露雏形,虽然它跟今天还是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同:商业街中山四、五、六,在清代的古地图上,衙门一个接一个,是货真价实的“衙门一条街”。那个时候,它的名字叫“惠爱街”,一直从大东门到西门,是全城东西交通的主干道,汇集了众多的衙门——布政使司、广东巡抚部院、广州府、将军府、番禺县等,此外,附近还有两广部堂、左右都统等。

唐代,广州从南到北依次为南城、子城和官城。今财政厅所在地为隋唐广州刺史署,后为南汉区。今天的、中山为唐城南北、东西主干道。北到中山、南达惠福和、西抵人民、东达解放,形成蕃坊区,为外来商人居住和经商的主要场所。

阅读这些珍贵的历史地图,阅读这座城市千百年沧桑中保存下来的片言只语。我们的广州,原来它是这样长大的。

仔细阅读,用心聆听,似乎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心脏律动的声音,就好像是这座城市2200年从未衰竭的动力之源。

“有城”“无城”

说它是地图似乎有点牵强,它更像一幅漂亮的山水画。地图上,广州城外遍布巍峨的群山,蜿蜒的河水在城中穿梭,你甚至可以在地图上清晰地看到水中泛起层层涟漪。

《广东省城图》提供的古城地貌、清军要塞、城内军地等资料,对研究清代广州古城的历史发展和变化,对鸦片战争后融合文化、中国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对后来洋务运动的开展,对岭南的学术研究以及“中学为体,为用”的变革有着深远的意义,是军事、规划、市政、文化等部门的研究文献。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广州府舆图》,是现在能找到的广州最早的地图之一。

在古地图上还能看到,当时住在西关的潘、卢、伍、叶四大富家的住宅。潘氏住在颜家巷连庆桥附近的海山仙馆,卢氏住在十七甫,伍氏的住宅在十八甫,现在的富善东、西街就是它的两个正门,叶氏住在今天十六甫的大部分。

到了明清,广州城合宋代三城为一城,南北扩展,北达越秀山,南至珠江(时称“海”),东到今大东门,西至西濠。军政机关,设在中山以北。

宋:东三城

珠江至少南移2000米,秦朝时珠江宽度约是现在的十倍。清代形成广州雏形

在三百年前的地图上,你可以轻易地找到六榕寺、花塔、光塔……你仿佛看到了熟悉的老朋友童年时憨态可掬的模样,忍不住会心一笑。你还能找到许多已经成为传说的所在:城市中央的番、禺二山、拱北楼、还有那块在珠江中央赫然可见的海珠石。

城市“心脏”千年不变

到了晋代,现在位于惠福西的五仙观,是当时珠江北岸的一个渡口,距现在珠江北岸有1500米。据说五仙身着彩衣、骑着五羊到这里,将稻穗赠予广州,祝福此地永无饥馑;明朝时期,珠江水道南移,于是当时在原来城墙的基础上又向南扩建了翼城,并形成了广州老城;清代,珠江进一步南移,城墙也进一步南扩,初步形成了现代广州的雏形。

据说,侵略军入城后,烧杀抢劫,,当时大新上一片火海,居民死伤无数。

明:东西建翼城

街道格局大都为东西、南北向,“丁”字形街道多。商业区主要在沿江一带的新城区,以濠畔街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最多。因珠江沿岸沙地日广,故增建翼城,由于珠江沿岸商业繁荣,人口大增,在明代的东西两侧修建翼城,犹如鸡翼,又称鸡翼城。

从古地图可以看出,广州2200多年的历史,城市中心一直位于现在的越秀区财政厅一带。广州一直地处中国帝制时代的南部边缘地带,少有性的战乱发生,也未有大的自然灾害,所以广州城“叠合式”遗址古迹保存得相当好。

看着这些古老的地图,你会恍然大悟,为什么老广州习惯把“过江”叫做“过海”。原来那时的珠江,真的像海洋一样宽阔。珠江“一河两岸”并非自古就有,古地图上广州的原始地形其实是两个半岛。东面的番山、禺山南北相连形成一个半岛(今以东),西面的坡山形成另外一个半岛(今惠福西),中间的港湾为古西湖,以后随着不断的冲积,两个半岛连接,有了广州这块陆地,并且岸线不断南移——秦朝时代,珠江北岸线在文明一带。甚至有的专家认为,当时的珠江北岸线就在现在的中山一带。江水的宽度是今天的十倍以上。

南宋时沿珠江一带又形成新的商业区,故筑南城,也称雁翅城,为明代广州新城奠定了基础。高第街、状元街(通泰坊)、卖麻街大致都属于它的范围。元初,广州城池平毁。

广州城就是诞生于这样美好的山水之间。

城市南拓珠江变窄

唐:形成蕃坊区

那个时候的广州很小。在很长的时间里,它只是一座比现在越秀区还要小的围城,城里还没有任何商业标志。繁华隐去,还原给广州一个清秀如斯的外貌。越秀山下,一些衙门散落分布:五层楼,番禺府、南海府。宋代时修筑的城墙将广州包裹得严严实实。西门口、大东门……如今已做普通街道的它们,彼时是蜿蜒城墙中洞开的城门,在城市的最边缘静静驻守。

宋代,广州城为东城、中城、西城。北到中山纪念堂、西接西湖、东至文溪正流、南抵珠江岸边,为南北向的不规则形。中城分衙署区、商业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官衙所在,包括南越国宫署、南海郡和广州府治均设在这里;南部为商业区,以为中心,直到西湖附近。东城范围较小,紧附于中城之东,西城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广州府舆图》,绘成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后,雍正七年(1729)以前。三百年前山水之城

1931年之后,海珠石才从广州的地图上消失了。那一年,长堤扩建,海珠石连同那段山水缭绕、江阔似海的历史,一起沉埋地底。

一张老地图,是一座城市的老照片。从三百多年前的山山水水,到今天密密麻麻的大街小巷;眼见着珠江之水不断冲积,小小的岛屿拼成陆地;看广州如何从没有城墙的“大公园”,发展到城墙林立的“小围城”;再看那一圈圈的围墙怎样被拆去,广州从一个越秀区般大小的版图,不断扩展,成为我们眼前这个高楼林立的家园……如同魔术般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定会让你惊讶不已。

1907年,又有一位人,为广州画了一幅地图,名为《广东省城内外全图(河南附)》。

如果你足够细心,从那些古老的地图里,你不难发现一些熟悉的道。和今天相比,它们面貌迥异,但是最初的名字却保持了下来。你还会发现,这座奇妙的城市,几千年的发展中,“心脏”的却始终没有发生过变化——北起越秀山,东到越秀,西到人民,南到大南——如今这个总面积7434平方公里的南方大都市,就是从这个弹丸之地孕育而出。

古地图的一侧,是绘图者对当时一些有名的地方的详尽叙述,“广州为岭南一大都会,明洪武年间筑内城,清顺治四年筑东、西两翼城。”

随着城市化的兴起与扩张,曾经护卫广州古城的宋城墙明显已经不合时宜。城垣的作用减弱了,它的存在越来越多地对城内外交通产生负面影响。初年的地图上,广州的正东门已经被拆除,从1918年起,广州开办市政,城墙开始大规模拆毁,在原有的地点开挖马。从“有城”“无城”,广州开始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迅速长大。它再也不是那个山水之中、寥寥几笔就可以勾勒的小城,它的街道在加宽、加密、在向更广阔的地方延伸。

这个时期广州的版图,明显要比之前的广阔很多。曾经是沼泽之地的西关开始商业兴起,西关的旁边还有东关和南关。在古地图上还能看见,广州未拆城开以前,市内东南西北各有城门,同时也有东关、南关和西关的地名,因为北门以外都是山区,所以没有北关的名称。由于西关后来获得最大的发展,因此只有“西关”的名称沿用至今。

《广东省城图》缩印本尺寸为69厘米×54.5厘米,该图清晰地描绘出了清代广州的城建规模、功能布局、地理风貌、军地等。城图成侵略“指南”

古代的广州人,一直用描摹山水画的方式画着地图。美则美哉,地图却同国画一般,写意有余,写实不足。直到1890年,一个美国女人给广州画了一幅地图。这幅尺寸69厘米×54.5厘米,名为《广东省城图》是迄今为止在国内现存最早用西洋测绘法绘制的广州古城图。

这时,有个叫富文的美国人,他的妻子把自己用比例尺和定位量度方法测绘的《广东省城图》献给了英军舰队司令。英军舰根据地图上的目标、方位发炮,每发俱中,摧毁了清军要塞及城内军、地、设施。现在位于中山六、、越华一带,当时的将军府、两广总督府、八旗军驻地皆被击中。12月28日,英法联军一举攻占广州城,在广州开始了历时近四年的殖民。富文的妻子亦因此而得到英王的千金赏赐。

美国女人的描摹,并非是充满善意的礼物,它是一幅。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舰攻入珠江内河,占领了当时的海珠岛,并在其上向广州城内开炮。因为对地形不甚了解,英军的炮火很难击中军、政目标。

曾经荒凉的沙面此时开始繁荣。广州有了租界区,东至西濠口,西到新豆栏街,北到十三行,南到珠江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