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民生

萧绰萧太后河的前世

“铜帮铁底运粮河”

除了是承担辽南京城物资运输的经济命脉外,运粮河在当时还是最重要的一条旅游线。运粮河沿线十里河附近的龙潭湖、西直河和张家湾附近的延芳淀都是典型的湿地,处处泉水潺潺,遍布茂盛的蒲草、芦苇等野生植物,均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色,这是终年生活在森林和草原地带的辽国帝妃、达官贵人们完全没有见过的。“四时捺钵”制度下,定期前来南京城“休闲度假”的辽国帝妃们纷纷在迎春门乘船,沿萧太后运粮河东下,欣赏沿途如同江南水乡般的美丽风景。

元代开通惠河后,

以人名命名河流,

萧太后河以饮水灌溉、抗旱排涝为主

萧太后河现状

当然,萧太后运粮河并非仅仅只转运粮食,还有很多其他物资,南宋人徐梦莘在其《三朝北盟会编》中提到辽南京城时说:“陆海百货,萃於其中……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腴蔬蓏、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而桑、柘、麻、麦、羊、豕、雉、兔,不问可知。”由此可见辽南京城的繁荣景象,而这些无疑都是通过运粮河转运而至。

东南,十里河,被誉为流金的“河”,白天车流滚滚、人声喧嚣,夜晚华灯高照、流光溢彩,可谁也不会想到十里河灯饰城、高力国际灯具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底下,1000年前却有一条真真正正“流金”的河,一条关系着城经济命脉的河,它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萧太后河。

萧太后运粮河示意图

由于景体弱多病,无法正常理政,萧太后得以以“女主”身份展示出自己的才能,史称她“以女主临朝,国事一决其手。大诛罚,大征讨,番汉诸臣集议,皇后裁决,报知帝而已”。景驾崩后,萧太后又辅佐12岁的儿子辽圣,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同时也是辽国国力最为强胜的时期。国力的强盛使得辽国意欲南下灭宋,这才有了民间演绎的《杨家将》,人们在记住“一门忠烈”杨家将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位智勇双全的萧太后。综观,为表达纪念而以人名来命名城市、街道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以人名来命名河流,萧太后运粮河可谓是独一无二。

作为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条运河,萧太后运粮河就像一条大动脉,把各种物资给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里,有效了辽南京城的需求。鉴于萧太后运粮河对于的重要作用,后来的金国定都后继续使用这条运河,并在大定五年(1165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疏浚。但好景不长,由于河道泥沙的常年淤积,萧太后运粮河的运力不复当年,而燕京城对物资需求却在大幅度增加,于是大定十一年金国另开金口河,萧太后运粮河的地位开始逐渐弱化,最终在元代开通惠河后,彻底终结了自己作为京城水交通大动脉的历史。

不过,这一切到1958年就戛然而止了。这一年通县(今通州区)修建通惠引水干渠时拦腰截断了萧太后运粮河,并使其上游河段中的水在马家湾村北注入通惠排水干渠,萧太后运粮河成了一条“断头河”。更令人扼腕的是,成为“无源之水”的萧太后运粮河近些年来更是沦为了“臭水河”,多处成为垃圾场和污水、废水排放地,水面上漂浮着垃圾,河水发出阵阵的腥臭,完全不见了昔日的风采。

除了货运码头,张家湾城南门外萧太后桥(今名通运桥)的东西两侧均建有为乘客登岸所设的石质平台,这就是著名的张家湾客运码头遗址。南来的客船都停泊在张家湾城西南角外萧太后河的宽阔处,然后在此等待登岸,《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当年正是由此下船,然后辗转进入的贾府,而张家湾萧太后河附近的曹家坟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茔,曹雪芹本人去世后即葬于此,而他的巨型铜像也坐落在萧太后河畔,铜像旁边的一块巨石赫然刻有著名红学大师冯其庸先生手书的“萧太后河”四个大字。

高超的技术水准主要体现在对运粮河水源的设计上。萧太后运粮河的正源是辽南京城的护城河,其水来自位于辽南京蓟城西北的洗马沟(今永定河的一支),进入今海淀区玉渊潭后南转注入护城河;到龙潭湖时,又将发源于西山诸泉与海淀平地泉而东南流经此处的高梁河南支汇入,水量大增。运粮河沿线所分布的众多湖泊、沼泽和湿地也都被充分利用,不仅大大节省了开河的工程量,而且还充分发挥了它们节蓄和控制水量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旱时有水行船,雨时能吞水保岸”。

还是当时最重要的旅游线

设计水平高,质量好

萧太后运粮河的行水线图

张家湾城南门外萧太后桥,

萧太后像

“林妹妹”在这儿下的船

萧太后河并非只运粮食,

注: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契丹人建立辽国后依然实行其传统的“四时捺钵”制度,国都并不固定。当时共定了五个都城,分别是临潢府(在今巴林左旗南)、辽中京大定府(在今宁城县)、东京辽阳府(在今辽宁辽阳)、西京大同府(在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在今)文并供图/官士刚

萧太后运粮河转运物资中最大的自然是粮食,作为当时辽南京城通往北塘海口的唯一水运线,南京城内20多万军民灾荒之年的粮食供应全部仰仗这一线,运力相当可观。金人刘晞颜在《创建宝坻县碑》中提及运粮河所说“河渠运漕通于海峤,篙师舟子鼓辑扬风,懋迁有无……虽千里之远,旬日而至”,正是萧太后运粮河漕运繁忙的真实写照。

萧太后运粮河全长约30公里,起点在辽南京城的东门——迎春门(在原宣武区西南部半步桥东大、小川淀胡同及平渊里一带),出迎春门后接大川淀和小川淀之水,然后蜿蜒向南流入位于原宣武区的陶然亭湖,在此与湖水汇流后东流进入位于原崇文区的龙潭湖,出龙潭湖过左安门至位于今朝阳区的十里河村,这一段的距离恰好约10里,十里河由此得名。过十里河村后,河水继续向东南流,过老君堂村、西直河、水牛坊、马家湾、大鲁店后,进入位于今通州区的胡家垡(古称胡家筏)、台湖、田府、大高力庄至张家湾,在此与北运河相接,这一段的距离约为50里。当年辽国的粮船就是由北运河与萧太后运粮河交叉点的码头(在今萧太后河口以南、张家湾镇村东边古运河西岸)进入运粮河,然后转运至辽南京城。

由于运粮河关系着辽南京城和整个宋辽作战前线的安危,运粮河的开凿自然也就成了辽国督办的一号工程,从勘测、设计到施工,处处都体现了高超的技术水准和严格的质量标准。

当时,宋、辽以白沟河(今雄县、容城、定兴一带)为界长期对峙,南京城作为辽与宋对抗的前沿重镇,又是辽的“五京”[注]之一,不仅大量驻军,而且和达官贵人也经常过来居住,物资给养的供应极为匮乏,需要辽国从北方的辽河流域及、山西等地筹措大批粮食物资运来。由于陆交通诸多不便,这些物资的运输主要就是通过水,由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装船运送到北塘海口(在今天津市宁河县境内),由此转入内河运输,先进入白龙港河,然后沿七里海(在今天津市宝坻县境内)逆流而上,沿大龙湾河和小龙湾河逆流而上,在香河县西南进入白河(潞河),然后继续向西北逆流而行几十里到达潞县(今通州)南的张家湾,在此转入萧太后运粮河,直达南京城。明万历年间蒋一葵的《长安客话》中载香河县“境南有大龙湾、小龙湾二水,夏秋始合流,经宝坻界入海,相传辽时海运故道”,就说明了这一点。

关于萧太后河,包括《辽史》在内的正史中都没有记载,只是在少数明清人的笔记中略有提及。也正是因此,关于萧太后河的来历,民间就有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一说是当年萧太后率大军征讨北宋,过今城郊野的时候,手下众将士口渴难耐,萧太后勒马扬鞭一指,前面即出现了一条清澈甘洌的河,众将士欢呼雀跃,痛饮解渴,此河遂被称为萧太后河。这一传说的色彩较为浓厚,而另一传说则更接地气,说当年萧太后率军征战北宋时,长期在今天的城附近安营扎寨,曾经一度面临缺水的境地,于是就派人四处去找水,最终找到了一条无名的河流,河水清澈甘洌,萧太后喝后十分高兴,就问起手下这条河的名字,当听说这是条无名河的时候,就下旨以她的名号来命名。

无论是一代女家萧太后还是涌现出了杨家将的宋辽战争,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故事,将萧太后河的来历置于这样的背景下,自然也就可以流传更广。但传说终究是传说,根据史载,萧太后河的开凿时间应该是在太平九年(1029年),距离萧太后去世已经整整20年。而这条河的真正作用也非用于军队的水源补给,而是用于对辽南京城(今西城区一带)的粮食物资供应,所以萧太后河的准确名称应该叫萧太后运粮河。

“萧太后河”与萧太后无关,是条运粮河

严格的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在河身工程上。在解放后疏浚运粮河旧河道时,曾经对运粮河进行过测量,河床宽约31米,河底宽约8米,河底和河岸分别以坚硬的黑色和黏土铺垫而成,坚固异常,河道挖开后,两岸土黄如铜,河底则土黑如铁,加之历经近千年的河水、冲泡和数次地质灾害,河道的并未发生任何改变,所以萧太后运粮河萧绰又有“铜帮铁底运粮河”的美誉。

此萧太后就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杨家将》中萧太后的原型,本名萧绰,又名燕燕,出身于辽国地位最显赫、有“国舅帐”美誉的萧阿古只家族,而萧太后的外祖父更是辽国历史上功绩仅次于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太耶律德光,父亲萧思温为北府丞相。萧思温因拥立辽景有功,萧绰得以被景选为贵妃,不久晋封为皇后。

此后的萧太后运粮河变成了一条服务于两岸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需要的普通河流,在饮水灌溉、抗旱排涝等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张家湾一带的老人们讲,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萧太后运粮河里的水真的就像传说中那样的清澈甘洌,两岸人民都从河中取水直接饮用,还用河水种植水稻,水里螺蛳成群、小鱼穿梭,孩子们在水中游泳嬉戏,一幅江南水乡的图景。

萧太后河是独一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