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民生

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2016年7月13日民生银行天

实施“323”工程。加快推进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推动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依托云龙示范区,整合石峰区、荷塘区、芦淞区优势资源,积极申报株洲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取醴陵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2020年,形成株洲高新区、株洲经开区、醴陵经开区等3个国家级园区,田心高科园、河西示范园等2个“千亿园区”,董家塅高科园、醴陵经开区、攸县工业集中区等3个“500亿园区”。全市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5000亿元,税收总额超过260亿元;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以上。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株洲作为湖南重要经济增长极,具备发展质量优于全省、发展效益高于全省、发展速度快于全省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我市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并进,有利于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拓展加快发展新空间;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有利于催生加快发展新引擎;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城乡发展协调平衡,有利于激发加快发展新潜力;正进入全面深化攻坚期,通过机制体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增添加快发展新动能。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看,“一带一”、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进一步凸显我市作为“一带一部”战略要冲的区位优势,特别是我市处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发展引擎的战略交汇点,将更有利于开拓战略纵深,打造合作新高地;交通格局不断优化,城市品位持续提升,将有利于集聚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打造创新创业新洼地;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试验区、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重大战略平台,将有利于产生政策叠加、聚合的蝶变效应,打造支撑发展新天地。

第二节 积极创造新供给

专栏4 县(市、区)发展定位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大关,2015年达到2335.1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达到290.4亿元,年均增长17.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0%,累计完成7522亿元,是“十一五”的三倍;规模工业增加值迈上1000亿台阶,达到1086.8亿元,年均增长12.4%。人均P、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小康实现程度均居全省第二。

在高新区等科技园区,依托株洲现有国家及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长株潭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辐射能力,有效集成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建立中试孵化,加速科技与产业化。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

科技平台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确定开发强度,完善重点开发区、开发区、开发区主体功能区布局,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建立健全与主体功能区制度相适应的区域分类管理政策。优化城镇结构和形态,以城镇群为增长极和发展载体,构建“一核一圈一廊”发展空间布局。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建立一批众创空间、创客中心等科技企业孵化器,从场地、资金、政策等方面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打通科技的便捷通道,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和创客。鼓励各县(市)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建设孵化。

第五章 创新驱动 形成发展新引擎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大力实施城镇扩容提质攻坚战,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5.5%提高到62%,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城镇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12.6平方公里扩大到137.9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建成面积由255平方公里扩大到337平方公里。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二五”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7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8倍。沪昆高铁、吉衡铁和浏醴、醴茶等6条高速公建成通车,长株潭城际铁、莲株公改扩建、湘江六桥、湘江七桥等项目加快建设,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铁”,形成了“四纵三横”交通格局。芦淞大桥、神农大道、云龙大道、荷塘大道、迎宾大道等相继通车,市政道网络不断完善。神农城、职教城、河西湘江风光带等一批重大城镇公共设施投入使用,城市水、电、气、通信网络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明显提高,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设施全面改善,解决了10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成高标准农田72.8万亩。城乡不断改善。湘江和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有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搬迁取得重要进展,“三个基本行动”成效显著。全市关停企业473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95条,拆除烟囱452根,关停养殖企业529家,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281天。全面启动封山育林,全市森林覆盖率61.85%,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荣获“中国人居范例”。

推动发展。把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扩大对外,着重解决型经济发展不足问题,主动对接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湘东型经济带,形成内陆合作新高地。

——加强知识产权。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研究建立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搭建专利战略联盟,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援助体系。

建设铁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国家一类铁口岸,发展“五定班列”,发展江海、铁海、航等多式联运,打造多功能、立体式的现代物流通道,实现与“一带一”陆海大通道的全面连通,争取将“湘欧快线”延伸至株洲。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铁口岸平台,打造集口岸作业、保税物流、保税加工、贸易通关、境外电子商务平台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国际经贸平台。设立口岸建设管理机构,完善港口、铁站场、仓储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通关模式和转关机制,构建立体口岸体系。

安保及桥梁工程。全面加强普通干线公和农村安全防护建设,实施安保工程3000公里。继续实施危桥工程,对通行量较大的渡口实行“渡改桥”。

株洲县

——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积极探索“民”、“民参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机制,引进国防科研机构和院校建立军民融合研发生产,推动一批高端军用技术创新向民用产品转移。发挥市内军工企事业单位的技术、装备、人才优势,在航空产业、电力电子、卫星、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布局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取得“民参军”资质认证,参与军用产品研发和应用,提升企业军民融合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第四篇发展任务加快转型升级

五级城镇

通用航空科技专项。围绕“航空发动机+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的航空产业链,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专项,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加快科技,形成中小型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整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航空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体系。

轨道交通科技专项。围绕实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创新发展工程的主要任务,加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从零部件配套到整车生产和维修服务的完整轨道交通产业链,促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向创造转型升级。

——“七大工程”总抓手。实施总战略、实现总目标、落实总任务,必须紧紧围绕转型升级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振兴、城镇扩容提质、县域崛起、创新创业、“两型”示范、带动、民生共享七大工程,突出精准发力、协同推进、落地落实,着力强优势、增后劲、拓空间、补短板、守底线、促和谐,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趋平衡、更加、更可持续的发展。

航空。完成株洲通用机场建设,争取纳入国家低空空域试点城市。规划云龙到长沙黄花机场中低速磁悬浮项目,在云龙实现行李“一次安检,直接登机”。启动炎陵、茶陵、攸县、醴陵通用机场或起降点项目前期工作。在主城区合理规划布局直升机起降点。

深化国有企业。全面实行国有企业分类分层管理,完成全市党政机关、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与下属企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积极探索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完成投融资公司新一轮。有序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推进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结构,制定企业外部董事、产权代表、职业经理人等具体管理实施办法。制定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廉政风险金和任期责任追究制度。

三门、雷打石、仙庾、云田、朱亭、南洲、东富、泗汾、左权、李畋、皇图岭、黄丰桥、丫江桥、秩堂、虎踞、湖口、沔渡、十都

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投资效率提升。突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以及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加大创新型产业投资。突出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人居、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地上地下、区域联通、生态、配套设施水平,加大功能型基础设施投资。突出推进生态源头治理、重点治理和系理,加快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加大扩面型生态建设投资。突出推动消费和服务升级,加大升级型消费投资。

——新能源汽车产业。部件和整车协同发展,依靠核心零部件优势引进整车制造。依托现有企业的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优势,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和产品系列,推进示范运营。大力发展电传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汽车博览及汽车商贸业,建设中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示范运营。到2020年,实现汽车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培育产值过100亿企业2家,过10亿企业10家以上。

服饰产业。依托芦淞市场群,引进国内外知名服饰品牌企业,推进本地化生产,提升市场群总体品牌的影响和吸引力。加强与国内服装制造、国外服装设计的交流,提升服饰产品质量,打造自主服饰品牌。创新商业交易及营销模式,大力发展服饰电商。构建以市场为主导,集生产加工、研发设计、仓储物流、品牌建设、展示销售、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服饰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00亿元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服饰专业市场5个。

生物医药与食品产业。立足地方资源,依托龙头企业,利用品牌优势,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注重绿色健康,扩大产业化规模。重点发展肉制品、乳制品加工,休闲食品以及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支持医药企业并购重组,加快创新步伐,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医药物流、药材种植等产业。因地制宜建设食品工业园和医药产业园,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食品医药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500亿元左右,培育产值过100亿企业2家以上。

第三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完善产权交易监管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建立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出台和完善我市国有产权交易流转监管办法,提高国有资产交易流转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和行业协会自律作用,逐步减少直接监管。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体制,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实现产权交易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评标专家库资源共享,实现远程网络公开评标,实现监督体系的信息化、网络化。

同时,也要看到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的增长点接续不足、资源要素约束趋紧、供给侧滞后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稳增长调结构压力仍然较大。既要面对新常态下经济下行持续增大的压力,又要面对湘江治理、推进清水塘老工业搬迁带来的阵痛;既要稳增长,又要调结构;既要去产能,又要惠民生;既要推,又要防风险。二是“四块短板”依然突出。县域经济实力不强,非公经济比重不大,现代服务业水平不高,型经济发展不快。三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仍然较多。财政收支矛盾、金融债务风险、安全生产、维稳等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四是脱贫攻坚难度大、时间紧,群众就业、就学、就医和住房等方面的难题仍然较多。五是发展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发挥协同创新效应。支持企业采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方式,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院士工作站、人才培养等建设;开展科技特派员行动,引导科研向现实生产力转移;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示范区企业建立海外研究机构,推动我市产业技术水平由“跟随”向“赶超”、“引领”转变。

规划期末城镇人口2万-5万的城镇

——建设梯次分布的创新研发平台。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应用技术研究院所(中心),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国家、省级企业研发平台建设,重点布局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系统、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系统集成,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减震降噪材料、中小航空发动机系统集成、抗病毒药物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国家、省级研发平台。积极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一批市级研发平台。到2020年,新增国家级研发机构5家以上,省级研发机构25家以上。全市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20个,省级创新平台达到100个,市级研发平台200个。

第三节 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导向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应用企业采用智能制造装备,提升制造水平。

紧抓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搬迁工程,壮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城、循环经济试点区、中南地区重要铁、口岸和铁物流保税中心。

培育消费新热点。适应居民消费新需求,创新服务产品供给,延伸服务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培育多层次房地产、汽车供应体系,大力发展房地产、汽车等改善性需求,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消费,健康管理、体育健身、高端医疗等健康消费,家政服务、照料护理等养老消费,乡村旅游、自驾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消费。加快发展信息安全、应急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兴消费产业。

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拓展新能源产业领域和项目储备,加快新能源示范应用,推动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光伏制造、新型节能装备,支持风电叶片和整机制造企业,加快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风机、大功率风机的开发进程,提升核心技术优势和自主研发能力,打造内部关键部件供应链,提升整体竞争力。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200亿,培育产值过50亿企业1家以上。

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在贸易、金融、产业、口岸通关、市场体系等领域的分工与协作。强化与长三角、泛珠三角地区的贸易、金融、产业领域合作,高标准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发达地区资本、技术向株洲转移。充分发挥交通动力产业先发优势,加强与东部沿海产业资本的对接与合作,助推株洲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中心。发展江海联运,以及铁水、陆航等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根据《株洲市委关于制定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要求,编制了《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发展动力、发展任务、发展保障,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依托阿里巴巴株洲产业带和“创业90”电商孵化平台,整合学校方、平台方、企业方、学生方、方等“五方”资源,免费向株洲市本土企业、网商、社会人士提供场所、咨询、实训、货源信息等服务,配套提供仓储配送、资金支持、互联网金融等服务,帮助创业群体开展电商创业,实现线易额稳定增长。力争至2020年为株洲本土培养电商实战型人才1万名,孵化电商公司500家,实现线上年交易额超100亿元。

公共服务人才计划。围绕社会民生发展需要,切实加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管理、金融投资、城市建设、生态环保等公共服务领域人才开发力度,着力引进1000名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和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着力培养2000名专业技术人才。

第八章 投资拉动创造发展新供需

专栏7 八大重点研发专项

备注:至“十三五”末,部分乡镇将并入市区

第九章 加快推进产业振兴,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农业产业化工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工程、工程机械提升工程、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工程、航空航天及船艇产业化工程、电子信息产业工程、节能环保产业工程、高性能新材料产业工程、新能源产业化工程、生物医药产业工程、石化产业提升工程、有色产业整合工程、特色轻工建材升级工程、住宅产业化工程、旅游产业提升工程、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工程等

供需联动,突出供给侧结构性与扩大需求同步推进,以投资、消费结构调整带动供给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投资优化与产业升级协同耦合,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良性互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稳定、持久动力。

基础设施

第一节 全面对接区域发展大战略

深化价格体制。落实国家、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修订的定价目录,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完政事业性收费、涉企服务收费、定价、指导价前置审批服务收费目录清单。深化医药价格,全面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实施药价形成机制。深化资源价格,完善居民阶梯电价、气价政策,全面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开展农业水价试点。

铁和高速公建设工程、城乡网和提质工程、内河航道畅通工程、轨道交通工程、重大水利工程、气化株洲工程、园区升级工程、城乡电网工程、能源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两供两治工程、老工业区整体搬迁工程、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示范工程、国土生态整治及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等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热土。改善人才创新创业,开辟创新人才落户“绿色通道”,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就学、政策咨询、工商注册、职称评定等全方位服务。完善人才创新激励和科研保障机制,落实人才投入、教育、引进等政策。创新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

建设湖南向东门户。积极发挥湖南“一带一部”战略核心节点作用,依托京广、沪昆经济带交汇的“大十字”枢纽优势,深入实施全域战略。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次转移,加快建设株洲创新发展试验区。积极探索省际合作与开发管理新机制、新模式,加强重点产业的对接合作,高标准规划建设湘赣合作试验区,打造国家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区、内陆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力推进醴陵-湘东共建区建设,启动攸县-茶陵--炎陵-井冈山次区域合作圈建设,推动长株潭城市群与新(余)宜(春)萍(乡)城镇群互动发展,努力把株洲建设成湘赣合作区域中心城市。以大湘东地区的炎帝文化、红色文化、陶瓷花炮文化、生态文化、客家文化、养生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岳汝高速和106国道为轴线,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开发合作,加快推进大湘东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

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围绕低碳、环保、节能、经济的发展方向,开展纯电动汽车整车、电池管理系统、汽车电子等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建设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深化土地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构建信息管理基础平台。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发展边界和生态红线。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工作,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快闲置土地的认定、公示和处置。实施片区开发模式,完善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土地精品出让,提高土地出让价值。

技术研发平台

醴陵市

专栏9 创新创业人才工程

拓展消费新空间。深入挖掘消费需求新潜力,居民消费由型向发展型升级的趋势,加强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创造新产品,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完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和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农村特色商品电商,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依托全球华人炎帝文化交流中心优势,大力推介文化旅游品牌,积极打造国际消费市场。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两型”社会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城乡生态明显改善,生态宜居水平明显提高;能源资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污染得到有效防治,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和湘江与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空气质量优良比例达到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2%以上;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满意度持续提高。

第二节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必须在实干兴市中凝聚发展合力。强化“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意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优、提效能、促升级,以脚踏实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以“钉钉子”的抓落实,增强了执行力和落实力。

第二节 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天元区

实施“123”和“789”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工程,构建畅通、高效、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衔接顺畅、低碳环保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收入水平提高,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到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7年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等政策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

明显加快。重点取得成效。行政审批制度实现突破,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302项减至122项,向园区下放62项,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完善市县乡政务中心建设,优化了审批流程,缩短了审批时限。商事制度取得进展,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市场主体成倍增长。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央企“三供一业”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口径预算体系基本建立,“营改增”等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全面落实。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土地管理、医疗卫生、集体林权等稳步推进。试点示范扎实推进。“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二阶段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等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为株洲发展赢得了先机、增添了动力。对外步伐加快。加大“引进来”力度,各类招商洽谈会取得丰硕,成功举办第六届湘商大会和首届醴陵陶瓷博览会,在株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增加到40多家,累计引进外资35.3亿美元,引进内资1150.9亿元。加快“走出去”步伐,湘赣合作试验区全面启动,中车株机、时代电气、旗滨玻璃等一批企业走出国门实行海外并购、建立多个海外,全市累计境外投资4.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18.9亿美元,逐步形成了多点支撑、多方带动的格局。

持续支持硬质合金、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系统集成、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现有的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大学、企业、科研院所为依托,在主导产业的优势方向组建新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

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市与区财政管理体制,根据中央与地方、省与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情况,科学界定市与区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理顺市、区收入划分,充分调动各级生财、聚财的积极性,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理顺市、县财政关系,建立健全对县市区财政工作考核机制,提升基层财政管理水平。

深化商事制度。加快工商登记制度,完善市场主体许可审批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市场主体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逐步实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构建多元化监管体系。

重点实验室

水运。完成株洲航电枢纽二线船闸建设,提高湘江2000吨级航道通行能力。启动渌水500吨级航道梯级渠化建设和洣水300吨级航道梯级渠化前期工作,力争“十三五”末,形成通江达海的“一江两水”航道网络。开工建设铜塘湾港区二期和疏港铁等配套设施。启动株洲县、醴陵等港区建设,规划控制港区岸线资源。

旅游公。进一步加快旅游交通建设,实施交通干线与景区“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加快旅游交通连接线建设,着力增强旅游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与综合运输网络互联互通的旅游公网络。

重点产业人才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鼓励企业引进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1000名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拥有发明专利和独特技术优势的高级技术研发人才,以及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担任高层职务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着力培养1000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其中,重点培养100名精通企业管理、熟悉战略经营、善于资本运作的优秀企业家。

第一节  努力扩大有效投资

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生产研发、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领域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培养和扶持10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促进社会事业进步的领军人才(团队)。

荷塘区

——推动智能服务创新。大力发展以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和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应用新型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创新装备产品的适时定位、远程、在线诊断等技术服务。大力培育发展个性化定制、远程运营等新模式新业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向具有系统总集成、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第三章区域发展布局

支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制定出台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鼓励政策,积极营造公平的竞争。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加快股份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建立注资或国有资本参股的民营企业股权投资基金,推动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进入创业板、新三板、场外市场等资本市场,鼓励民营企业采取联合、参股、并购等方式实行资产重组。鼓励个体经营户转为企业、小微企业升级为规模企业。

第三节 提升传统产业

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全面加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5年,全市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9万元、1.56万元,年均增长11.6%、15.3%。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减少贫困人口18.6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完成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10.8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从2010年的5.6%提高到21.9%。深入推进株洲、平安株洲建设和军民共建,获得全国综治工作优秀地市“五连冠”、民族团结进步“六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五连冠”,三次捧得“长安杯”。同时,统计、人防、移民、国安、质检、供销、气象、档案、地方志、对口支援、妇女儿童、残联、贸促等工作都有新进步。

支持探索产学研用结合有效模式,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以技术合作开发为目的的利益共同体,实行知识产权分享、长期互助合作的机制,在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陶瓷新材料、服装服饰等领域,推动发展一批区域性、以至国际性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

炎陵县

打造内陆新高地。全面融入“一带一”,扩大经贸合作,拓展人文交流,实施产能装备出海行动,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和经济区。加强与部城市合作,扩大向西向北,深化与新疆、内蒙等省份沿边城市及成渝城市群、兰新城市群等的合作交流,增强对中亚、西亚、欧盟、俄罗斯的经贸交流,积极申报内陆自贸区,打造内陆新高地。

第一节 “十二五”奠定的基础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7:58.5:31.8调整为2015年的7.6:57.3:35.1,第三产业比重较2010年提高3.3个百分点。优势产业优先发展,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8%、11%、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4%。“五城四”全面推进,“中国动力谷”顺势而兴,工业集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园区发展综合评价整体排名升至全省第二,株洲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升至第28位。非公有制经济占P的比重达到57%,较2010年提高2.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提高到52%,县域经济贡献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医购贷-全文略读: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工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工程、工程机械提升工程、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工程、航空航天及船艇产业化工程、电子信息产业工程、节能环保产业工程、高性能新材料产业工程、新能源产业化工程、生物医药产业工程、石化产业提升工程、有色产业整合工程、特色轻...

发展消费新模式。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健全消费贷款抵押体系,发展消费信贷。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网络,拓展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共享等多种消费模式,扩大网络消费、移动终端消费。创新消费,合理引导消费行为,推进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新模式。

继续壮大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和健康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现代金融、中介服务、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强化高新技术、商务金融、文化创意等功能,构建以产城融合为特征的现代科技城区、“两型社会”示范区。

第二节 构建安全、便捷的内部交通运输出行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以IGBT为主的电力电子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嵌入式软件,积极培育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云计算、智能终端、工业控制系统、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产业。重点发展IGBT全产业链,不断扩大在轨道交通、新能源、电力、海工装备、自动控制、智能家电等领域的应用规模,提升IGBT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培育产值过300亿企业1家,过10亿企业5家以上。

“十三五”时期,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发展目标,必须紧密结合株洲实际,找准发展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实现新的突破。

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株洲市区,株洲县、醴陵市、攸县以及茶陵、炎陵县城,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的镇区规划范围。以长株潭“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打好城镇扩容提质攻坚战,提高中心城区城市品质,提高县城首位度与聚集人口、资源的能力。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提高产业园区土地开发强度;推进清水塘老工业绿色搬迁和“退二进三”;高品质开发中心城区与县城的商住用地,着力提升重点开发区土地价值。

茶陵县

围绕实现“三个率先”总目标,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要求,今年五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现代农业科技专项。突破超级稻品种、“三低油菜”和油茶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和加工等关键技术,打造粮油品种、生产、加工及物流配送的绿色产业链;突破生猪、黄牛、特色家禽等品种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打造良种繁育、健康养殖、肉食加工、物流及营销的健康养殖产业链;突破珍贵苗木、蔬果的品种选育、精准栽培、加工贮藏等关键技术,打造良种繁育、绿色种植、园艺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的高效园艺产业链。

规划期末城镇人口不足2万的城镇

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投资。盘活整合性资产、资源,深化投融资公司,增强平台公司投融资和运营能力,建立健全投融资管理监督体系,完善第三方评价制度。采取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放大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拓展社会投资。探索实施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设立引导基金等方式,建立健全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公共领域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扩大直接融资。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大企券发行力度,支持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中期票据、融资租赁、私募股权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产业发展

第四节  做大做强产业园区

开发区。主要包括炎陵县、茶陵县大部分地区,以及其他县市区各类宜农土地、坡度较高的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地区等。以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优先、适度开发,推进湘江综合治理,维系区域水体安全,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建设绿色株洲,实现可持续发展。

——突破重大关键技术。瞄准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重点开展制造与工程科学技术、材料科学与新材料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建立若干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集成式协同攻关。到2020年,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以上,全市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4%以上。

——科技服务业。整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第三方科技研发服务机构,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为重点,以技术市场为载体,全面推广“孵化加创投”的孵化模式,完善技术服务产业链条,为优势产业、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

必须在改善民生中实现发展共享。把民生作为第一目标,扎实办好惠民实事,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社会公平,让发展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提高供给质量。完善管理和服务,严格实施行业差别化金融政策,营造更加包容的发展,提高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全要素生产率。落实各项减税政策,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微观活力和潜能。鼓励市场主体全方位创新供给,提供更加优质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要。适当扩大高品质服务和产品进口,引导我市企业开发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吸引国外先进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直接投资。

支持减振降噪、女性健康药物、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加强汽车转向系统、数据传感与交换设备、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创新能力建设。在工业气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特种装备、有色、电子元器件等方向建设新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村公。打通断头,加快农村公联网成片。重点实施2500公里窄加宽工程,力争公等级率达99%以上。启动通村通组建设工程,加快农村招呼站建设,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100%。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万名人才计划”、“5211人才计划”,全面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工程,重点实施院士培养人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计划、重点产业人才计划、蓝领精英人才计划、公共服务人才计划。加快推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动力产业研究院建设,培养或引进院士1人,加强新型特色智库建设。到202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66万人左右,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到90%;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1万人左右;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左右;高技能人才总数达到12.5万人左右,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25%以上;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技能高、经营管理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达到2万名;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4000人。

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加强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与区域治理和节能等重点项目的对接,以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能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取得重大突破。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创新能力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党的科学化、制、专业化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开发区。主要包括长株潭生态绿心开发部分、炎帝陵、桃源洞、云阳山、酒埠江等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湘江、渌江、洣水、官庄水库、洮水水库等重要水源区,各县市区的基本农田区等。实行强制性,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结构、自然文化遗产、保障粮食安全。

六级城镇

规范产权交易行为。清理和修订各类产权主体发展的政策制度,规范交易程序,促进多种形式的产权交易。加强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制定市级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目录、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以及配套的交易规则、标准、流程,形成公平、、公开、透明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社会建设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全民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株洲、平安株洲建设再上新台阶,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治理机制更趋完善,人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全面推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主动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带动和投资拉动“四轮驱动”战略,平稳接续和有序转换发展动能,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专栏3  株洲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改善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加快航空城、服饰城、枫溪新城 、京姚慢城建设,打造沿江旅游休闲商业带,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中心商务区,构筑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优质、人居优越的发展新格局,打造辐射中南的商贸物流中心、通用航空科技产业。

第三节 积极培育大平台

全面对接和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实施带动工程,加快建立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全面竞争新优势,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打造湘东型经济带、湘赣合作带和国家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带,提升对外能力和水平。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抢抓全球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技术、人才、品牌优势,支持主机及核心部件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快速做大做强。推动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和配套能力提升,推进IGBT器件应用、新能源汽车等轨道交通装备优质资源延伸产业形成规模,大力发展维保运营、工程总包、会展论坛和现代物流等延伸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和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中心,构建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加速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2000亿元以上;培育产值过500亿元企业2家,过100亿元企业3家。

芦淞区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树立全要素招商,创新招商模式,开展引资引技引智升级行动。开展特色产业集群招商,组建轨道交通、航空装备、服饰加工、陶瓷生产等产业“互联网+招商”平台,主动参与“港洽周”、“沪洽周”、“广交会”等系列招商会展活动。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市场化,积极发展异地商会,主动加强与中国贸促会、商务部投促局、重点行业协会、区域重点商会的合作。鼓励企业境外上市和外资企业国内上市,加大间接利用外资力度,发挥低成本引资优势。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项目对接,加大对外力度。

院士培养人才计划。发挥院士专家行业最高层次、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技术领衔作用,以培育引进院士为目标,在科研项目、子女及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以院士工作站为重要纽带,重点打造院士领衔的技术创新团队,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集中力量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工程、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全民健身服务工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特色小城镇和乡镇五小工程、教育提质均衡工程、村落五改工程等

必须在创新中赢得发展先机。由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不平衡、不协调向统筹协调发展转变,由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发展向“两型”发展转变,由以P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转变,树立了统筹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的。

攸县

提高供给效率。扩大国际、国内市场空间,加大国际产能合作力度。推进国企,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推动并购重组,加快关停并转,去除结构性过剩产能。支持住房消费,支持商品房回购作为保障性住房,发展住房租赁经营机构,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推行便利化营商服务体系。加快通关一体化,全面推行口岸管理部门“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的大通关新模式。培育、引进高端进出口物流企业和进出口代理公司,畅通产品出口通道。灵活运用退税、贴息、金融支持等政策,为企业扩大进出口和发展境外业务提供全方位服务,提升外贸综合服务水平,形成外贸企业松绑减负长效机制。

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湖南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株洲建设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实施产业振兴工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构建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和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教育、医疗、文化、咨询和酒店管理机构,加快建设国际商务社区,打造国际品质的生活服务。加快实施人文交流拓展行动,着力打造全球华人炎帝文化交流中心,积极参与国内国外多边、双边合作,结对一批友好城市,建立对外定期合作交流协商机制,拓展国际活动空间,提升国际影响力。

城际干线公。加快推进东城大道(S331)和长株攸公建设,强化长株潭城市群内部交通联系,并向东、向南辐射,引领城镇发展。力争“十三五”末,形成连接长沙、湘潭,覆盖醴陵、攸县的“两纵五横”城际干线公网络。

——大力推进应用示范。围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关键环节,重点选择轨道交通、电力电子器件、生物医药、食品、国防军工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推广应用智能制造,着力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提升一批中厚板焊接生产线/单元、无人化柔性焊接车间、无人化铸造车间、高端医药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等生产系统。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应用示范,创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

第三节 全面消费潜力

依法界定产权归属。遵循“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基本要求,科学界定产权归属,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的财产范围及管理权限。加快构建自然资产产权制度,划定产权主体,创新产权实现形式。深化矿业产权制度。以激励创新为导向,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依法各类产权,保障公有和非公有产权享有平等法律地位,有效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

必须在解放思想中拓宽发展思。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安于现状的思想惰性、传统发展的径依赖、局部利益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形成了转型升级的总战略。

强化财政资金绩效。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专项资金整合规范。建立健全结余结转资金定期清理收回机制,加大资金统筹使用力度。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覆盖到各级预算单位及所有财政资金,严格预算执行管理,加快预算支出进度。积极探索公共服务领域财障的社会化、市场化,大力推广购买服务。加快推动绩效评价、资产管理、投资评审、财政监督、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与预算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机结合,构建“六位一体”财政运行管理新机制。

普通国省干线公。加快G356炎陵绕城段、G106醴陵绕城段等“五纵六横”普通国省干线公建设,力争二级及其以上公里程达2200公里以上。

健全发展机制。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与国际贸易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外商投资审批和产业指导管理方式,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推动投资便利化、贸易化和政务服务便捷化。

加快发展三大动力产业。推动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形成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千亿产业集群。

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创新创业工程,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着力形成创新引领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产业、人才、区位等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地性质与主体功能定位,制定实施分类指导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等配套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制度,探索建立耕地专项资金,鼓励并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土地开发整理,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区)建设为契机,加大国家、省、市级的政策、项目和资金对生态功能区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等政策机制。

发挥企业和产业优势,采取自主组建和联合共建等方式,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在株洲设立研发机构,在轨道交通装备、包装产业、中小航空零部件、先进硬质材料、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布局一批企业技术中心。

以生态旅游、生态人居为主题,走生态型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道,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的协调统一,继续加强现有国家级、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创建国家级、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陶瓷产业。加快提升陶瓷技术装备水平、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由传统陶瓷产品为主到高新技术陶瓷产品为主的转变,积极发展轨道交通配套用瓷和超高压智能电网用瓷。以醴陵经开区、攸县工业集中区和茶陵经开区为重点园区,加速推进陶瓷新材料精专化、电瓷电器智能化、日用陶瓷高端化、釉下五彩瓷时尚化、建筑陶瓷低碳化、陶瓷装备自动化,打造集陶瓷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于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现代瓷谷”。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

国家陶瓷烟花产业、湘赣合作启动区、湘东门户、株醴都市圈的重要增长极,打造以现代陶瓷产业文明为主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

完善财税收入征管机制。探索建立与相关经济指标变化相衔接的财政收入考核体系,突出财政收入质量考评,增设收入质量改善预期目标,在完成收入增长预期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实现财政收入健康转型。依法加强财税收入管理,完善综合治税信息管理平台,提升征管效能。创新财源培植方式,建立以税收贡献为导向的产业支持机制,财政产业类资金分配与产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潜在效益紧密挂钩。全面完成“营改增”。

作为湘赣重要交通枢纽与物资集散地,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建材两大传统产业为基础,推动产业链条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延伸,大力发展边贸物流、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湘赣边界中心县。

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大力培育行业协会、商会、事务所、咨询机构等市场中介组织,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支柱行业、新兴行业和度较高的领域组建行业协会,重视并发挥其在制定行业标准、行业自律、推动经贸合作等方面的作用,努力提升中介专业服务水准。完成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推动行业协会自律发展。提高专职人员素质,加业协会能力建设,实行社会组织依法直接登记制。

科技孵化器

第一节 全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成功获批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市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新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新增院士1名,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科技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实施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突破100项,成功自主研发全球首台储能式低地板有轨电车,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正式投产,自主设计建造的国内首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交付试运。2015年全市R&D经费占P的比重达到1.79%;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16件,排名全省第二。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允许非公有资本参与市属国有企业的。有序稳妥推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鼓励非国有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入股、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以及组建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合资经营。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培育创新型企业。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各项产业基金和创投基金,统筹用于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创业扶持、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服务购买、政策补贴等。引导企业建立研发费用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人员购买创新服务。到2020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稳定在7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3%以上。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P年均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交通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地位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层次显著提升;科技创新领先优势显著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突出投资重点。全面对接国家战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方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项目投资,在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重点实施三大类38个重大工程,总投资1.5万亿元。其中,产业发展包括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端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及船艇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等18项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包括铁和高速公建设、城乡网和提质、轨道交通、重大水利、园区升级、“两供两治”等13项重大工程;社会民生包括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教育提质均衡、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7项重大工程。滚动开发、动态更新,加快重大项目库建设,推动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引进一批、建成一批的项目库建设良性循环机制。

专栏1  城市名片

专栏11 产业园区发展方向

第七章 带动培育发展新优势

综合枢纽。突出综合枢纽、客货运站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零换乘,提升运量和效率。启动建设株洲铁综合枢纽,争取开通株洲至欧洲直达铁班线。建成株洲市综合客运枢纽、株洲西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南洲新区综合客运枢纽、沪昆客运综合交通枢纽。启动醴陵、茶陵、攸县火车配套综合枢纽建设。

深化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推动金融资源集聚,构建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组织机构,大力发展地方小型法人金融机构,完成城区、县域农信社,实现村镇银行全覆盖。深化农村金融,探索建立财政、银行、保险联动机制,稳步推进荷塘区农村金融综合省级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三农”服务。制定株洲市民间融资监管办法,争取民营银行试点。拓展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进科技支行和小微企业专营支行积极开展科技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加快推进县级中小微企业融资性体系建设,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建立县级中小微企业融资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政策性融资体系。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防范金融风险。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展对外贸易提升行动,深入挖掘培育轨道交通、航空、汽车、服饰等外贸新增点,积极拓展东盟、南美、非洲、俄罗斯、中东等新兴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际性展会,助推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升一般贸易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扩大电子商务在外贸中的应用,利用电商渠道,推动株洲的产品和品牌加快“走出去”。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型企业,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展示中心、分拨中心、批发零售网点,支持国际营销网络建设。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借船出海”,开展重大项目国际合作和工程承包,带动株洲轨道交通、硬质合金、航空等装备、材料、产品、标准、技术、服务“走出去”。到202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40亿美元,年均增幅10%。

依托大型企业研究平台,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硬质合金试验检测服务平台、高效精密工具创新研究平台等创新型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重点培育轨道交通高材料检测中心、汽车驱动系统检测中心、株洲高铁大数据研究中心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社会民生

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试验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区、国家公立医院试点城市、国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点市试、国家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全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试点、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国家老工业区搬迁试点、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国家新材料及产业化、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科技型园区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级高新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区、国家森林公园

轨道交通。全力争取渝长厦快速铁经过株洲西站和醴陵东站,选线贯穿攸县、茶陵及炎陵,连接井冈山;推进炎资、炎赣、咸韶铁、衡福高铁和醴茶铁提质工程等项目规划和建设;建成长株潭城际铁株洲段,争取长株潭城际铁向醴陵和衡阳延伸,新增长沙至株洲东线;规划云龙到武广片区的轨道交通线,力争“十三五”末,形成“四纵四横”铁网络。

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格规划管控,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土地整治等规划,执行开发强度指标,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加强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城市内外生态红线以及“三区四线”的刚性控制,强化对城市空间、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管制。依托地理信息系统,构建数字株洲地理空间框架。完善国土空间的监测系统,定期分析监测、评估和修订空间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第一节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一节 构建畅通、高效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

推动协调发展。把协调作为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促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同步发展,注重城乡统筹,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走正走实新型城镇化道,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形成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的发展新局面。

推动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加快产业振兴,突出创新驱动,着重解决产业结构不优和发展动力不强问题,推动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自主创新先导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新体系和新模式。

必须在激活“三大动力”中推动发展升级。以投资拉动增强发展动力,推动发展活力,创新驱动提升发展竞争力,提高了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节 发展

围绕“宜业宜居宜游实力新荷塘”的战略目标,积极承接轨道、航空、汽车等动力产业的转移,大力发展以品牌化、特色化、集约化为特征的新兴商业业态,重点发展医疗健康、新材料等产业,着力打造株洲市商贸服务副中心和充满活力的增长极。

云龙示范区

规范债务管理。建立规范的债务管控制度,实行债务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完善性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加强融资平台监管,严格落实债务清偿责任和偿债责任主体,规范投融资平台公司财务行为。推广运用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互联网+”科技专项。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和社会服务新模式,使“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优化布局,强化管控,积极引导,完善网络,着力构建资源高效配置、要素有序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可承载、基础设施较完备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作为株洲市副中心城市,积极推进撤县设市,突出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做好资源利用和矿产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旅游休闲产业,打造湘东南部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煤电能源和区域中心城市。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全面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行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制度。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办理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推行并联审批。推行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制定中介服务评价制度,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完善网上电子监察系统,建立纵贯省市县、横联各部门的投资审批监管平台。完政审批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行政审批运行过程的动态监督;探索建立超时默许制、缺席默认制及责任追究制。建立全市统一互联的集信息公开、网上办理、便民服务、电子监察于一体的综合政务服务平台,构建市、县、乡镇联动的综合政务服务体系。

第四节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新能源科技专项。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光伏制造、新型节能装备。突破兆瓦级风电机组、导流罩、分布式光伏发电、高效工业锅炉(窑炉)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完善相关产业链条。

推动绿色发展。把绿色作为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突出“两型”社会建设,着重解决发展不可持续问题,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引领区,形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新,全面落实省委“三量齐升、五化同步”新要求,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投资“四轮驱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以转型升级为总战略,以“三个率先”为总目标,实施“七大工程”,建设“四区一带”,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新株洲。

——“三个率先”总目标。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完成“两型”社会综合配套任务,率先在全国建成“两型”社会示范区;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新株洲。

冶炼化工产业。以清水塘搬迁项目为支撑,以转型升级、绿色搬迁为重点,关停和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和生产线,加快采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提升冶炼化工产业,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精细化工和日用化工等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推动共享发展。把共享作为转型升级的本质要求,注重共建共享,着重解决社会公平不充分问题,和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增进民生福祉,形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共享发展新机制。 

第二章 发展思和发展目标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体制,优化市县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完善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职数配备领导干部,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按照分类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分类,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推进市县两级环保监测监察执法机构垂直管理,市级机构双重管理、县级机构派出管理的环保体制,建立乡镇(街道)管理机构。

第一节 理顺管理职能

第二节 主动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

新材料科技专项。重点发展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突破动力电池关键制备、结构整体化、超细晶硬质合金制备、工业陶瓷制备等关键技术,完善相关产业链条。

必须在从严治党中强化发展保障。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不断改进作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生态。

实施“两型主导、产城融合、生态宜居”三大战略,着力建设株洲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轨道科技城、旅游会展城、科教文化城。

第一节 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

淦田、龙潭、龙船、龙门、王仙、官庄、浦口、茶山、枫林、楚亭、明月、东堡、嘉树、新市、古岳峰、宁家坪、火田、潼塘、渌田、鸾山、桃水、高陇、严塘、界首、水口、中村

国家级试点示范

——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依托优势装备制造企业,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围绕集成创新、智能机器人、智能系统等领域的研发应用,发展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装备生产、系统集成核心企业。支持中小企业立足现有基础,瞄准工具生产、工位机器人制造控制软件开发等方向,提升制造能力和产业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精、特、新”企业。

围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重点领域,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支持茶陵县、攸县、株洲县等有条件的县区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支持建成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园。

——现代物流业。加快整合现有企业、园区,培育或引进实力突出的龙头企业,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滚装运输、道货物甩挂运输。

新材料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建设ITO系列靶材和纳米高纯金属研发中心,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硬质材料、以陶瓷为主的非金属材料、新型高复合材料、先进电池材料、高纯金属材料、电子印刷材料、3D打印材料等,打造全球知名的以先进硬质材料研发与生产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600亿元以上;培育产值过200亿企业1家、过100亿企业1家,过10亿企业10家。

蓝领精英人才计划。着力培养8000名专业技术精湛、实践经验丰富、职业良好的技师以上蓝领精英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人才支撑。其中,重点培养2000名高级技师、100名技能大师,扶持建设2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2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正确处理、市场、社会关系,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作用和有效发挥社会力量作用,重点推进职能、现代产权、市场主体、市场体系、财政制度等创新,构建发展新机制。

石峰区

——“四区一带”总任务。加快产业振兴,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城乡统筹,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突出创新驱动,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两型”社会引领区;扩大对外,建设湘东型经济带。“四区一带”总任务,是把握发展大势、赢得发展先机的内在要求,也是肩负国家、落实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更是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三个率先”的现实选择。

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军民融合,发挥协同创新效应,实施“八大重点研发专项”,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构建创新研发平台,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

建设“三一中心”。集聚现有优势,建设国内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株洲•中国动力谷”,打造世界级的动力产业中心。建设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创造、国内一流通用航空、全国新能源汽车,设立动力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服务中心,构建“三一中心”的创新发展格局,园企联动、多点支撑,集聚产业、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三链融合”,引导动力产业集群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第四节 努力营造发展大

大力推动撤县设区,积极对接株洲市区,按区规划、融城发展,建设以新型清洁能源为特征的“两型”示范和以高端商务服务为特色的休闲旅游,打造以现代装备制造为主导的生态新城。

突出特色园区发展。树立“创新、特色、品牌”的园区发展,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按照集聚化、专业化、链条化的原则,发展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石峰轨道交通装备特色产业园、芦淞航空航天特色产业园、醴陵新型陶瓷材料特色产业园、荷塘复合新材料特色产业园等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一园一特色的发展新格局。

建设国际性、区域性会展中心。依托云龙示范区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紧临省会的区位优势,建设集商品展示、经贸洽谈、文化演艺多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会展中心。依托轨道交通、航空、陶瓷、服饰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常态化、国际化投资贸易会展经济,策划与培育一批常态化的国际产品博览会、高峰论坛和重大赛事,将醴陵陶瓷博览会、烟花节及茶陵茶祖文化节办成知名展会。完善会展业公共服务体系,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会展机构、会展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株洲会展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造长株潭核心增长极。全面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趋势,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格局。建立重大项目对接、基础设施联通和平台共建、政策共享机制,发挥交通、产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强化区域协同,打造长株潭核心增长极。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深入推进“四个全面”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共享五个发展,在新常态下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三个率先”目标的关键时期。

“十三五”时期,是株洲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既蕴含着诸多战略机遇,又面临矛盾问题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主义上升,外部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立足株洲高新区基础和优势,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产业为重点,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打造“中国轨道交通城、中南地区通用航空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城”为支撑的“株洲•中国动力谷”。

专栏10 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

以新引领新发展,加快推进产业振兴、城镇扩容提质、县域崛起、两型示范、民生共享等重大工程,着力强优势、增后劲、拓空间、补短板、守底线、促和谐,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协调、更可持续、更高水平的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专项。依托IGBT专业芯片核心技术优势和制造能力,延伸和拓展产品应用,巩固壮大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电子配套产业。全面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物联网和软件服务及信息消费业,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的相互衔接和资金统筹。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健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分类分项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深入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

——通用航空产业。以承接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发挥发动机研发与制造基础和优势,大力培育并引进航空发动机维修与制造、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及航空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等相关企业,推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化、规模化发展,加快燃气轮机产业化,在民用非航产品高端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于一体的航空产业园。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500亿元以上;培育产值过100亿企业1家,过10亿企业10家。

高速公。提升莲株高速公,新建醴娄高速株洲段、茶陵至界首高速公,争取吉邵高速、长株潭东外环线高速公纳入省高速公网规划,力争“十三五”期间建成高速公110公里,通车总里程568公里,形成“四纵五横”高速公网络。

第三节 “十三五”时期株洲发展的基本特征

农业科技园区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极为重要、很不平凡、富有成效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和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在省委、省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三个率先”总目标,实施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四大攻坚战”,着力实现“五个新突破”,总体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为株洲南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依托炎帝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四大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健康养老业和生态农业,适度发展绿色低碳工业,建设以炎帝文化为特征的生态旅游强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