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文化

家住光友街亲历历史变迁 从大院到广州市委大院广州市市委大院

上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这里属于广州市党政机关的宿舍大院的一部分,整条街只有五或六栋带院子的房子。父亲上世纪20年代参加,在市委担当一定职务,市委安排我家住进12号二楼,这里曾被珠江电影制片厂借用拍摄影片《廖仲恺》。其中,廖仲恺在家中教育儿子承志的几场戏,就在我父母曾住过的卧室里拍的。这就是光友街,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全部拆除。

14号原是侨房,大约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修建的,外墙装修旋满了意大利批荡,即水泥刺花,后被日军,胜利后又被定为敌产。解放后才成为市委机关的房产。三楼的面积很小,只有两个房间和一个小储存室,既没有客厅又没有厨房,但环绕着房间有一个宽大的晒台,且独门独户。机关管理部门在晒台上搭了间非常简陋的厨房,副市长钟明一直就住在二楼。为增加新居所的空间,母亲掏腰包买材料,在大晒台上搭了个凉棚。记得一年的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都在凉棚里吃饭和业,天气实在太冷,才到父母大卧室里吃。夏天夜晚,我们姐妹和小邻居们在半露天的凉棚里课,开很。以后,房子主人的后代从国外回来,出示房产证明要求归还,这栋房终于回到主人手中,以至成为光友街上唯一幸免被拆掉的房子。

□珊伊最近“大院”这个词有点红火,尤其在的生活圈子里,而我是在位于广州古城的小北门附近大院里长大的,就在光友街小巷里一幢红砖小楼。

1珠影拍摄《廖仲恺》,借用的是我父母住过的卧室。这栋侨房终于回到老主人手中,成了光友街上唯一幸免被拆掉的老房子。

二楼共住了四家,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我们家实际占用了一个正式的卧室和一个超大型的客厅。这个私用客厅因邻居常进来借用电话,父亲就索性将客厅门整日敞开。我们姐妹几个睡在大厅里,用纸皮板间隔出来的房间。隔墙板矮,借用电话邻居的走和接电话的动静,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我家住了仅一年,就搬到14号的三楼。

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母亲站在光友街十二号大晒台上拍摄的照片,绿树的矮小白房子就是大院伙房。那一片旧瓦房顶就是马庄巷街区,现在是废地。远处的浅色办公楼被我们称为部楼,父亲在街道工作部工作时,曾在那里办公。这栋老楼仍然在,是法政右巷进口仅存的老房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