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热点

当今社会热点专业今年你考虑报考气象相关专业吗?

《意见》的下发以及其气象教育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是今年以及日后与此前相比气象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最大的不同。

在各行各业,由于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教育与行业需求脱节的情况并不少见。随着《意见》的下发以及座谈会的召开,气象、教育部门以及高校在进一步优化气象学科专业结构、改进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优化调整气象人才培养规模与结构等诸多问题达成共识,并明确加强气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和举措。气象部门将着力为气象人才培养进行更好的指导和更大的支持,报考大气科学类专业有望遇见更好的发展机遇。

可以说,为提高气象人才培养质量,气象部门“蛮拼的”。那么,是不是考虑一下报考气象相关专业呢?

今年,《意见》的部分要求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落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招生办负责人耿小雷告诉记者,今年,南信大加大了气象类计划在部地区的投放,投放比例由去年的46.2%提高到58.8%,部地区18省气象专业计划占总计划的比重由27.5%提升至38.8%。另外,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后,在四川省包括大气科学和应用气象学在内的19个专业调整到本科一批次录取。大学大气科学专业也将增加面向新疆等地区的招生数量。

记者还从中国气象局人事司了解到,气象部门也将继续加强与教育部的沟通与合作,争取教育部对气象教育和人才培养给予切实有效的支持,包括在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层面,增设数值天气预报、大气探测等二级学科专业,推动气象工学学科发展,推进气象人才培养标准制定,适度增加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名额等;通过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探索启动大气科学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践工作,加强气象教材更新和开发建设工作,规范和加强大气科学类专业定向生培养工作。一系列局校共建、资源合作、增强实习实训的新举措,也在积极探讨之中。

6月23日,随着各地2015年高考成绩公布,报专业成了考生和家长的大事。与水文、地质等学科一样,大气科学也是自然科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大气科学类专业学科设置和招生情况如何?今年开始又有哪些新的变化?你会考虑报考气象相关专业吗?

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如何?2009年至2014年,13所高校毕业的大气科学本科生中,每年进入气象部门工作的约占总数的30%至50%,且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另有大部分毕业生前往民航系统、水利电力环保等部门与气象相关的岗位就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数量也很多。据记者了解,目前县级气象部门对气象专业人才需求极大,而国家级气象部门以及省级气象部门更倾向于招收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生,实际上,推动气象科技内涵和发展水平的提升,也确实需要更高水平人才。

创意摄影。陈如彦摄。

实际上,随着气象事业发展日新月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加大,当下的学科设置已经很难完全满足行业需求,因此今年2月,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于4月召开气象教育工作座谈会,目的即在于进一步提高气象人才培养的水平,这对气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意义非凡。

哪些学校拥有气象相关专业呢?根据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的调查统计,目前共有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等13所高校设有气象学科。2009年至2014年,这13所高校的大气科学类本科招生人数合计12052人,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生招生数占总人数49%,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占15%,大学占9%。大学拥有大气科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拥有气象学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大学和大学分别拥有大气物理学与大气二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气象类专业,即大气科学类专业。1998年之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气象领域包括一个一级学科——大气科学,在此之下,涵盖气象学、天气动力学、气候学、农业气象学、大气探测学、大气物理学等6个专业;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及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大气科学类被调整成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2个专业并延续至今。各大院校根据情况下设若干二级学科。

新文件新阶段新机遇

气象相关专业,是什么?学什么?

中国气象报记者李一鹏

(责任编辑:王若嘉)

气象专业是什么?学什么?哪些学校有?毕业后去会去哪些领域工作?这几个问题可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那么,先从学科名称和历史说起吧。

或者在这样想:“大数据”和“互联网+”是当下社会的热点,气象行业则有着丰富的基础数据资源,最大限度发掘气象数据潜力,将之为更大的效益,不是很令人兴奋么?无数学者劳其一生,只为能够预知未来的世界,学象专业便可预测未来天气,并根据未来指导当下行动,不是很有安全感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如果准确预报未来天气,尽可能为国家损失,不是很光荣么?

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大气流体力学、大气物理学、气象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大气探测、气候学等;专业课程则包括天气分析与预报、遥感气象学、数值预报、应用气象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监测与预警技术、中长期预报、农业气象、航空气象等。优化和改进课程设置,也是《意见》的明确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