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文化  文化

美心理学家:为什么今天的孩子普遍自恋又脆弱?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里有答案

美心理学家:为什么今天的孩子普遍自恋又脆弱?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里有答案

  泰勒却提醒,伴随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而来的流行文化,对未成年人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比如破坏自我认同感、形成自恋型人格;

  今天的未成年人,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电脑这样的电子产品了。作为网络世界的原著民,他们从童年甚至幼儿时期,就开始在泥沙俱下的网络世界里,摸爬滚打。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经达到1.83亿。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孩子们首次触网的年龄越来越小。

  触手可及的电子产品、无数不在的网络和游戏,正在成为育儿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大人和孩子之间争夺手机、电脑、iPad的“数码大战”,也成了激化亲子矛盾的重要原因。

  最新一项针对疫情期间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只有25%的中学生可以在家长不在时忍住不上网,仅有18.2%的学生平时上网时间从来不会超过事先限定的时间。

  对于滥用电子产品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不言而喻。其中,怕孩子沉迷游戏上瘾,耽误学习,是父母最担心的内容。

  但是美国心理学家、作家吉姆·泰勒却认为,比起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一些更为深层次的影响,往往被父母和教育者所忽视。

  因为对科技和家庭教育问题长期关注,泰勒已经出版了十多本相关书籍。在最新出版的《数码时代教养指南》一书里,他指出,与电子产品相伴随的网络流行文化,正在无孔不入,破坏这一代孩子的自我认同,并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扭曲和误导。

  什么是流行文化?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特定的流行文化,它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价值观、文化内容、艺术形式等内容。流行文化,原本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泰勒指出,流行文化中充斥着很多负面信息,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比如,对网红的追逐,对物质的崇拜,对流量的迷恋等等,这些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之深,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

  不同于学习成绩、能力表现等外显因素,一个孩子的自我认同,就像潜伏在海面下的冰山,难以被察觉。

  什么是自我认同?它是一种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包括对自己的个性、能力、兴趣爱好及人际关系的看法。自我认知的对象,不仅包括当前的自我,还包括未来以及理想化的自我,后者是孩子努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一个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以及如何看待自身的独一无二性,都对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泰勒认为,在孩子的长远发展中,没有什么比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来得更重要了。然而,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正在将孩子的自我认同方式,从内部驱动转向外部驱动。

  一个很典型的现象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显得受欢迎,孩子们会追求自己 的“好友”和“点赞”数量,并将关注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了他人的认可和关注上——“其他人会怎么看我?”“怎样才能确保别人给我正面评价?”“我要营造出什么样的形象?”

  我们会看到,无论是网络电视节目,还是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都让青少年对网络世界所宣扬的“什么是美的标准”“什么是瘦的标准”,变得深信不疑。

  这也是为什么,容貌焦虑、物质攀比,在今天孩子的身上非常普遍。青春期的孩子,很难能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满意和自信。

  孩子们通过社交媒体,看到身边的人都在晒度假、晒美食、晒轻松惬意的生活,很容易错认为,生活的主旋律就是美食和度假,从而对自己在真实生活中所需要的隐忍负重、默默努力,感到委屈和愤懑。

  在社交媒体上“表现自己”,努力将自己塑造成网络世界喜欢的样子,会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吗?并不会。

  在泰勒看来,网络新一代孩子,正在不知不觉中牺牲了真实的自己,并导致一种严重的自恋倾向。“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年轻人自恋的心理在愈演愈烈,感同深受的共情能力,却在不断下降。”

  一项心理测试调查发现,30%的美国年轻人可归为“自恋者”(这一数据在过去30年翻了一番);另一项研究报告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轻人中具有共情能力的人数量减少了40%。

  自恋的孩子,往往会显示出这样一些特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共情和同理心;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需要从外界获得持续不断的赞美;容易对他人产生嫉妒… …这些恰恰是脆弱和低自尊的表现。

  今天,自恋而脆弱的孩子,在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哪怕是拥有高学历、名校光环的学生,也常常爆出为了追求完美的GPA成绩,而陷入抑郁,甚至因为心理压力而轻生。

  “这一代孩子在真正的人际关系上投入的时间,实际上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少。人际关系的质量,是预测幸福指数最好的标准。”

  泰勒提醒,孩子们需要在真实的世界里寻找“朋友”。比起在网络社交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去维护一段人际关系,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满足,增加自我认同感。

  在泰勒看来,孩子们在社交媒体上最擅长的是“如何获取关注、表现自我”,而不是“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换句话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更需要的是同理心、共情能力这些特质,这在当下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语境中,已经变得奢侈。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减少孩子在数码产品上花费的时间,让他们更多地参与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和互动,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在真实的世界中拥抱和接纳自己。

  今天的社会文化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成功文化”,认为必须要获得世俗的成功,且成功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这一“成功文化”的触角,已经伴随互联网,伸进了无数青少年的生活——年轻人创业成为亿万富豪、炫耀豪车豪宅、灯红酒绿的奢靡生活… …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这样的内容屡见不鲜。

  令泰勒感到担忧的是,流行文化正在通过各种渠道着孩子,极端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裹挟在其中,比如,为了追求成功,可以不择手段;只要有钱,就能更幸福,更有魅力,更受欢迎。

  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0%的年轻人将“暴富”列为自己首要或次要的人生目标。在扭曲的流行文化的刺激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变得急功近利、虚荣攀比。

  因为流行文化强大的“”能力,孩子们往往对自己所接触到的信息,不假思索、照单全收,尽管它们和真实的生活差异很大。

  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真实生活中并没有这些东西,更别提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获得这些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再比如,备受流行文化青睐的经常是影视明星、专业运动、富二代这样的角色,给孩子传递的信息都是:安逸自在、及时享乐、轻轻松松就能成功;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真实的生活可能很艰难:付出努力可能很多年才会有回报,而且并不是总是能得到回报。

  泰勒提醒,如果缺少理性分辨、质疑的能力,孩子可能会变得虚荣、虚空,甚至虚弱,没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世界,进而逃避自己的人生。

  已有研究发现,有“功利价值取向”的孩子,患有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更高,自我认同更差,且更难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被流行文化裹挟的孩子,也更容易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进行思考。在他们的眼里,生活就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人只有贫富之分、美丑之别、强弱之差。

  如果持有这种简单化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里,也更容易成为“丛林法则的信徒”,心胸狭窄而不自知,以片面、狭隘的方式看待世界却沾沾喜喜。

  “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流行文化所展现出的生活,和大多数人在现实世界中过的生活,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泰勒呼吁,今天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可靠的价值观,来塑造自己,让他们免于沦为流行文化和网络世界的受害者。

  有句话说,“在网络时代里,不让孩子接触智能手机、电子游戏、各种APP,就像狩猎时代不许孩子玩石头和飞镖一样荒谬。”

  也就是说,要抢先一步,为孩子设置好“系统默认值”,在童年时期形成稳定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进而对不良文化的侵害产生抵抗力。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面临的外部影响力量也与日俱增。因此家长最好的防守策略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为他们培养积极的价值观。

  比如,当孩子做出一些糟糕的决定,与父母所看重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时,父母不妨利用这一机会,和孩子讨论背后的原因,并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如果不准孩子玩网络暴力游戏,或者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太多时间,就要向他们解释这一要求背后的逻辑,明白‘条条框框’背后的价值观。”

  泰勒表示,价值观的塑造,往往存在于讨论之中,但很多父母却从来没有坐下来,和孩子进行过关于价值观的讨论。这在孩子的成长中无疑是一种遗憾。

  流行文化为了更好地操纵年轻人,并不希望大众有批判性思考和甄别能力。理性思考、合理怀疑、权衡利益这些思维能力,恰恰是流行文化深恶痛绝的特质。

  但是,在帮助孩子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和流行文化的狂轰滥炸,辨别信息的价值和重要性方面,家长还是大有可为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将孩子培养成合理的质疑者。

  比如,在面对网络产品和流行文化时,我们不妨引导孩子够适当“抽离出来”,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观察:

  当孩子经常使用某一款你不太理解的社交媒体或者APP,不妨以学习者的心态,用类似上面这样的提问方式,去和孩子交流这款软件的魅力在哪里,是否有什么不足。

  比如,社交媒体因为“即时互动”“快速反馈”的属性,让孩子囿于眼前,越来越缺乏耐心专注和延迟满足的能力。

  泰勒提醒,家长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把家庭生活、真实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在社交平台上,孩子们想获得更多好友的点赞留言,来满足自己对人际关系的渴求,但是真实的人际关系没有这样简单。

  如果有条件,不妨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去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公益活动、讲座分享、户外旅行,丰富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找到真实世界里的朋友和榜样。

  “未来的世界中,总有人在设定媒介和程序,让孩子沦为他人创造力的消费者,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受到限制。我们是活在他人的设定中,还是活在自己的设定中?这需要每一个人去思考。”

  无论如何,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父母和教育者正在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既要让孩子充分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要有能力抵挡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袭,可谓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泰勒文化的定义
  • 编辑:贾贵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