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文化  文化

兼容并包文韬武略——太原的文化特征

兼容并包文韬武略——太原的文化特征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经济、文化、交通和国际交流中心。太原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太原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太原市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

  太原文化是指太原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特色文化。具体而言,太原文化是太原这座城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是太原居民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

  太原代表性文化是指在太原这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些典型的文化形态可以很好代表太原文化全貌和本质特征。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太原积淀和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核心价值内涵,就其本质属性来说,太原代表性文化具有实在、坚韧、开放和创新等特质。

  太原代表性文化的分类,我们主要借鉴文化分类的思维模式,其原因是太原代表性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也归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关于文化的分类首先建立在相对科学的文化观的基础之上,本课题比较赞同的文化观,主要是指文化是统一着人的目的与能力的具体存在,是进化、发展着的人类在一定环境中,在自然物基础上,通过以思维为核心过程的自觉行为或是盲目行为而建构起来的存在方式。在这个理论前提之下,本课题采用要素分析法对文化进行分类。

  太原的历史久远,历代英才辈出,主要包括春秋时期赵国奠基人赵鞅,晋阳城创建者董安于,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义士楷模豫让,代王刘恒,秦代相国廉颇,西汉外交家常慧,计诛董卓的功臣王允,三国名将郭淮,东晋史学家孙盛,隋代史学家王昭,唐代女皇武则天,一代名相狄仁杰,“边塞诗派”先驱王翰,边塞诗人王之涣,“七绝圣手”王昌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后汉高祖刘知远,北汉开国帝王刘崇,北宋“无敌将军”杨业,宋初骁将呼延赞,宋代著名绘画史论家郭若虚,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金元文豪元好问,《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等。

  太原代表性文化的群众文化分为音乐、体育、美术、技艺和民俗等方面。音乐主要包括太原锣鼓、九大套、太原民歌、高家班吹打乐、高村鼓坊、袁家班吹奏乐、码头调、打鹅歌、西华门舞狮、二鬼摔跤、高跷、顶灯、东蒲舞狮、晋剧、太原秧歌、散曲、莲花落。体育包括风火流星、洗髓经、拔花花、晋阳三三叉、杨氏太极拳、鞭杆、形意拳、打岗、通背缠拳、新午拳法、岳氏八翻手拳法。美术包括砖雕、清徐彩门楼、太原面塑、晋阳花馍、不倒翁泥塑、剪纸、折纸、撕纸和寺观彩塑。技艺包括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琉璃烧制技艺、面食制作技艺(龙须拉面、刀削面、抿尖面、猫耳朵)、晋式月饼制作技艺、六味斋酱肉技艺等。民俗包括晋商文化、晋祠庙会、清徐徐沟背铁棍、小店牺汤等。

  太原古代建筑文化主要包括晋祠园林、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崇山寺、凌霄双塔、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祭孔文庙、晋阳古城遗址以及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的天龙山石窟、青龙古镇、太山、窦大夫祠、傅山园、纯阳宫等古建筑文化。

  主要包括包容、文化包容、习惯包容。由于自古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因而太原必然在文化层面体现出包容特性。

  首先表现在上的包容。汉族、胡民族政权统治时,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常常照顾对方的利益,以缓和矛盾,加速民族融合,以维护巩固其统治。如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地(今太原地区)时,就为其定下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在生活习俗上又照顾戎狄的传统习惯,从国家大政方针上兼顾戎狄的利益。

  其次表现在民族上的包容。汉民族主导下的游牧民族内迁,使太原成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东汉末年,政府在太原地区的汾阳、祁县、忻州、文水等地大规模安置内迁的匈奴部族,共计15万人,开中国大规模接受游牧民族的先河,此后,游牧民族内迁的趋势不断。李渊父子太原起兵时,就有胡人参与。胡人安禄山曾兼任河东节度使,驻守过太原。唐晚期,李光弼保护太原时,用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以胡人为主的朔方军。五代末期,太原地区的各民族大致已经完成的融合,汉胡之间的界限,特别是文化上的差距渐小,生活习性趋同。今天,曾分布在太原的部分少数民族基本融入了太原这块土地,成为太原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因此太原人身体里流动的不仅仅是汉族的鲜血,更有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血缘基因。

  最后表现在文化上的兼容并蓄。的包容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在太原南郊出土的春秋赵卿墓,其中有不少青铜器物兼有中原和草原文化的特点。

  不同民族间的反复冲突与交融,各种政权你来我往的攻伐征讨,促进了人员的频繁流动,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开放性。太原早在原始社会就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来往。考古资料表明,太原光社文化,其影响涉及内蒙、河套及陕西东北部。夏商周时期,太原盆地的诸戎群狄一直与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所谓“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也”。春秋时期,大原盆地的汉族,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周边的戎狄,与戎狄通婚,进行贸易。当时晋与活动在太原西南的狐氏之戎交好,晋公室与其首领狐突的两女儿联姻,一位成为晋文公重耳的母亲,一位成为晋惠公夷吾的母亲。汉民族这种对外开放的态势一直沿续了下来。战国时期,赵国与周边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在晋阳制造的货币流通于中原各国,甚至在今内蒙古的赤峰都发现过晋阳货币。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黄金时代。从太原近几年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太原在北齐时,与周边的交流是非常活跃的。隋唐时,太原也是东西方交流的通道,甚至同远在万里之外的西域、波斯都有着相当的联系和交往。宋朝,太原地区是中原与契丹、辽、西夏进行互市贸易的重要枢纽。元时,太原与西方交往更频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来过太原,并在其游记中,留下大量的记载。明清时期崛起的晋商,以太原为主要基地和商埠码头,与外省甚至外国贸易,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木材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换取江南的丝绸、茶等,再转销西北、蒙、俄等地。清代中叶,山西商人不惧艰险,远涉重洋,在日本的东京、大阪、横滨、神户以及朝鲜的新义州等地,设立了票号海外分庄,从事国际汇兑业务,开创了我国金融机构向海外设庄的新,其开放的意识在当时领中国风气之先。

  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错与过渡的地理因素,汉胡融合杂处的人文环境,其在文化上必然体现出一种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是种族的多样性。我国古代几次大的民族融合,太原地区都是重要的场所。从古代最早的戎狄到后来的鲜卑、匈奴、羯、羌直到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在晋阳大地历史舞台上演出一幕幕的历史活剧,至今,太原仍然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2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太原。其次是性格上的多样性。久受儒家文化教育的熏陶,太原人知义、尚信、讲求气节,务实纯朴。又因久居边塞和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要冲,频临战事,强化了太原人尚武的精神,使他们具有了粗犷豪放,坚韧刚烈、尚武侠义的性格。

  一是历史传承的完备性。2500多年的悠久的建城历史,使太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西周春秋时期。三家分晋,赵以太原为都城,拉开战国序幕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并与封建社会共进退,经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在太原的履历表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它也见证了中国所有朝代的兴衰更替。因此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古城。

  二是社会环境上的完备性。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地理形势,丰饶的物产和发达的手工业,强悍的民风,再加上几个朝代苦心经营的坚固城池,这几种因素汇集起来,决定了太原具有一个自成一体,小而全的社会环境。在外敌来犯时,它可以据险自守,长期不依赖外界,自给自足,独立存在。又可以在条件具备时,主动出击,影响中原政权。谁占据了太原,谁就拥有了逐鹿中原的基础和资本。这种既能独善其身,又可兼济天下的战略优势,在历史上成就了许多家的宏伟抱负,或建一姓王朝,或成千古英名,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前进。但同时,正是因为这种自成一体的完备性,常常在国家动荡之时,给封建割据势力以支持,逆潮流而动,与历史前进趋势相抗衡。

  三是城市角色的完备性。太原可称得上是千面之城。它曾经是九个封建政权的都城,同是又是历朝历代重要的军事重镇。它既是古代重要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基地,又是古代北方重要的贸易枢纽,特别是明清以后,随着晋商的崛起,又成为一个商业和金融业的都会。中国古代城市所应有的各种角色与功能,太原都经历过、扮演过,因此,是历经世事沧桑的集大成者。这种完备性,自古以来不断塑造着太原人自信进取、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在天下太平、战事不兴时,也常常助长太原人万事不求人、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处世哲学。太原所表现出的这种完备性,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成为我国城市文明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的特征不包括
  • 编辑:贾贵
  • 相关文章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