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文化  娱乐

“混”大学的日子真的结束了

“混”大学的日子真的结束了

  中国大学一直是“严进宽出”,录取的“严”和毕业的“宽”。因此“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普遍存在“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思想。不少学生进大学后,只求混文凭,高校成为娱乐恋爱的场所。“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是不少大学生的信条,“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是他们的口号。由于大学出口太松,导致一些大学毕业生“注水”严重,深为诟病。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要推进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本科教育,要求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严把学位授予关。

  在“宽出”的大学教育体系下,毕业前“清考”应运而生。“清考”是指学生期末考试没有通过,参加补考也没有通过,重修考试仍然没有通过,就在毕业前再给学生一次考试机会。而“清考”其实就是一次学业考试的大放水,不少学生由此产生“考试过不了没关系,反正毕业清考会放过”的心理。

  实际上,去年以来,教育部陆续出台多份严抓本科教育质量的文件。在2018年6月底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

  现下,《意见》明确提出,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意见》一出,立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坚决取消本科毕业前补考”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迄今已有8.4亿阅读量,讨论次数5.9万。不少在校生表示,这下“有压力了”。

  对于毕业设计(论文),《意见》同样作出规定,要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格全过程管理,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严把学位授予关。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给予16名学生退学处理,而原因是根据该校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第三十九条,“在读时间达到基本学习年限,应修未修、不及格课程累计超过20学分的”,应予退学处理。去年,华中科技大学则将18位学分不达标的本科学生转为专科,其中11人已在当年6月按。

  今年开始,不少高校校长就在发言中表态,大学不是安乐窝。四川轻化工大学校长庹先国在今年秋季开学礼上郑重告诫新生:“混”大学的日子,真的结束了,希望大家善待宝贵的大学时光。他表示在2015级同学中,有54人只拿到结业证书,621人不能按期毕业,694人没有获得学士学位,仅上一学年,学校就劝退了违规违纪的留学生13名。

  不仅针对本科教育,严格的考核逐步蔓延到硕博学位授予。今年6月份,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拟对2名博士生作退学处理。11月,复旦大学公布清退12名研究生。其实,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据媒体公开数据显示,已有20余所院校发布硕士博士研究生退学公告,涉及学生上千人,其中不乏北大、、南大、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

  除了取消“清考”、严把学位授予关等措施,《意见》还提出要对本科教育质量严格要求。《意见》指出,要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严格课程管理;积极倡导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提升本科生教师队伍实力。同时,高校还要破除课程千校一面,杜绝必修课因人设课,淘汰“水课”,立起课程建设新标杆。

  过去,课程设置僵化不合理、“一本教案用十年”、大学教育沦为PPT教育,一度成为在校生的吐槽点。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曾指出高职称教师,比如教授、副教授等给本科生上课门次占比严重失调。全国仅有10所高校达到30%,更多的是处于30%至10%之间。由于高校很多职称的评比以及奖金都和科研成果挂钩,这就导致教授们都忙于科研而疏于授课。很多高校出现了只挂名不干事的老师。

  在课程设置上,中国人民大学全面推进实施“123金课计划”,即精心建设100门通识核心课程、200门专业核心课、300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打造金课示范课程。中南民族大学推动课堂教学,积极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探索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加强教师教学秩序管理上,江苏提出连续两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副教授,无特殊理由的,其职称应转聘为研究员或副研究员等非教学序列的职务职称。而外,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实行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帮扶和退出转岗制度,并要求各高校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师德考核不合格的,在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职称)评审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一系列动作之下,高校“严进严出”已成新常态。在制度倒逼下,学生将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并时刻警醒:再不努力,就毕不了业啦!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孝”衍生出不同的标准以及不同的认知。今天,居住分离,经济独立,情感游离,小家庭成为社会主流,传统的“孝”需要新的诠释和表达。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身体力行,植“孝”于心,彰于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混在华娱的日子
  • 编辑:贾贵
  • 相关文章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