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资讯  新闻

第一军情用情怀运营头条号不到1年聚粉75W

  “第一军情”作为一个专业的军事类头条号,现粉丝已超过75w,累计阅读量将近6亿,而今天离“第一军情”创办一周年还差20天。

  它的创人贾永先生作为一名54岁的新闻老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广西边防前线开始从事军事新闻工作。参加了上世纪90年代至初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重要军事活动和军队重大典型的报道。新闻作品8次获中国新闻/全国好新闻,与曹智、白瑞雪合写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入选全日制高中语文课本。他在2004年获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同时也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军英模大会代表。

  我是上世纪80年代在广西边防前线军事新闻之的,此后一直从事军事工作。由于我的工作性质的原因,确切地说,2015年以前,我连微信都没有使用。

  2016年1月23日,春节前的一天,当时的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传统的超级冬天》的。

  第一,“旧是不可能活的”。他认为,媒介的终端是不可逆转的,多数人都是从、、电视、PC网络,甚至是正在崛起的移动互联网,随着终端的转移成长过来的。前三种是叠加的关系,可以共生。网络跟前三者是“溶合”而非“融合”的关系,所以通吃前三者。

  第二,“未来视频是一个大的趋势”。他认为互联网时代,视频是具有主要地位的,尤其去年下半年来,所有的热点事件都是现场视频。资讯视频的终端和视频资讯的终端化在融合,号召大家赶紧注册视频类的号。

  第三,“泛人”。他认为过去那种靠一支笔、靠新闻整合就能够在上发新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现在人们可以第一时间把新闻传递到微博微信上去。他说,人类永远需要专业的人士,前提是你必须真的专业,必须真的精英。

  第四,“平台是两微多端,反哺是全行业的策略”。他眼中的平台是两微三端。也就是微信,微博;腾讯新闻、天天快报、今日头条以及视频类的腾讯视频。他介绍说,资讯类移动终端已呈三足鼎力——腾讯新闻、天天快报、今日头条,占据了市场60%

  王永治曾是我在的同事,我在军分社当社长那时候,他在分社做记者。应该说,王永治的这篇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那一天,正好是我的生日,出奇得冷,据说是20年来最冷的一天。

  我晚上出去散步的时候都被冻了回来。当年晚上,我在朋友圈中发了这样一段话。题目是《我的前同事宣告了我的职业的死亡》。我写道:腾讯总编王永治先生曾是我长期供职的的同事。在我53岁生日这一天,他宣告了比今天的天气更加寒冷的消息。不过,一句人不死,倒让我看到了一丝丝生的希望。

  尽管王永治的观点难免有些片面,但细想起来还是有些道理的。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之一的总编辑,王永治有自己考虑问题的角度,也自然不会。

  传统的式微还不仅表现在纸媒领域,曾经风光无限的电视领域也同样步入了冬天,不得不靠着一些选秀节目和大量的明星介入拉动收视。曾经一手打造了湖南卫视的著名电视人欧阳常林,提案痛陈收视率、引进模式“僵尸”、明星出场费压跨电视的现状。他提出当前需要重视的四大问题:节目同质化严重并过份依赖引进模式与明星资源;产品哄抢资源,制作成本疯涨;收视平台,平台制作;创新成为躺倒在引进模式上的僵尸。欧阳常林先生还直言,收视率造假有专业公司操作。

  原本,我只是认为看的人少了。后来,我从事电视后才了解到,如今的电视观众已经开始以老人和家庭妇女为主了。连宅到家里的年轻人也大都在网上度日,根本不看电视,就是看视频也是在网上。

  2016年春节前,一个边防连的连长了。这条消息是从一个军人的个人微信上发现的,很简单的几句,大意是边防一位名叫杜宏连长在巡逻途中了,31岁。

  我让记者赶紧了解情况,我们的记者把电话打到连队,接电话的战士哭了,听说是的,就说了这么一句:“我们连长能上电视吗?”记者向我介绍这一情况的时候,只听了这一句话,我就决定去一趟。

  我在广西前线参战时,经历过一夜之间失去身边战友时那种难以言表的。伊木河在什么地方啊,在祖国的最北部,也就是我们的雄鸡版图鸡冠那里。到伊木河最方便的途,是乘飞机到的漠河,也就是我们国家最北部的县城,然后乘车300公里,从原始森林的防火中进入,冬季来回最快也得七八天,并且一旦遇到大雪,情况就很难相像。

  我的老岳母还躺在301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我担心老人家春节期间会有不测,就问重症科的两位主任,能不能老人平稳度过10天。他们问:啥意思?我说,我要出去采访一位烈士,来回得10天。他们回答得还比较乐观,说应该没问题。

  我们就在春节期间到了中国最冷的地方。伊木河冷到什么程度,曾创造过零下57度的全国最冷纪录,至今连队还保留着前几年送给养的直升机冻裂的螺旋桨。我们去的时候,早晚温度也在零下40度左右,河面上的气温更低,连队提醒我们的记者,要经常摸摸自己的耳朵。所以记者每隔15分钟就要把机器放到怀中取暖,否则镜头就会结冰。

  伊木河至今不通网络。所以,等到我们走出原始森林已经是一周之后。当天晚上,我把这个烈士写了出来(《零下46度:一串带血的》)

  发给了中网,关于这个连长的事迹在网上、各新闻客户端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独生子女、新婚丈夫,年轻的人,北部边疆最冷的地方。

  我国的独生子女群体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我看过一个资料,我们国家有100多万的失独老人,他们的悲惨大都不来自生活上的无依无靠,而是感情上的无所寄托。央视的寻亲节目《等着我》都让人眼泪哗哗的,何况我们的流血的烈士?你想想,本来一家人已经多年没在一起过个团圆年,今年这个春节好不容易要在一年过年了,等来的却是年迈的父母失去唯一的儿子,新婚的妻子失去年轻的丈夫,这样的故事能不打动人吗?每一点都会让人。

  中网的负责人就说,你个人开个号吧,就开在今日头条上,随时随地发文章。所以,我就开了这样一个号,2016年5月23日上线个月。

  军人出身的人一般是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开号前的调研准备用了整整3个月。事明,这一点很重要。

  传统历来推崇的“内容为王”,在当下依然适用,甚至已经成为自发展的必要前提——在今日头条这样的著名自平台上,主题重复的文章和简单的内容是无法发布的,只有经过系统判断为原创的文章才有可能被推送给更多受众。

  因此,开办自,首要的是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原创性精品文章。第一军情在创办前期即与军内外一批军事领域的相关专家沟通协调,建立稳固的写作队伍,确保原创精品文章每日供给。

  不仅如此,第一军情从内容发布源头开始严格把关,对每篇文章既有主题立意、语义表达方面的深层把关,也有史料引文方面的认真核对,还有逻辑、语法、错别字方面的严格校改,自始至终主题不出偏差、内容不出问题、行文不出差错,追求文章高格调高品质。

  有效的策划、编辑和校改,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粉率和力,对于后续新进作者也产生了帮带和促进作用,推动了作者团队更加成熟,从而确保了“第一军情”拥有持续运营的强大后劲。

  第一军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吸引着新的作者踊跃加入。有几个军校的研究生到现在我也没见过,他们开始投入时,还比较粗糙。几乎每篇文章我都要改3个多小时,中间还反复与他们通微信,最后一个个都带出来了。有几个作者看到我改完是在深夜两三点,也很受。后来就成了我们的固定作者。

  目前,第一军情已经形成了以高水平的军事专家和专家为主,军队院校博士硕士与军地军事爱好者为辅的强大而稳定的创作团队。

  在内容创作的方向选择上,“第一军情”充分考察涉军自的整体运营状况,既不同于传统注重军事新闻资讯,也不同于商业网站侧重军事揭秘、高端武器和军外军动态,甚至不同于涉军微信号更多聚焦军人情怀或者军旅怀旧,而是独辟蹊径地将军事中资源较为稀缺、同时又亟需正确引导的军事评论作为主要切口,以“提供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分析、深度的评论”作为运营旨。同时,绝对原创。

  不管是文章还是视频都必须原创。事明,正是这样一种定位,使第一军情比较容易地从自几近白热化的竞争中超跋出来。军事评论大都与新闻相关,受众关注度较高,这在“算法分发”为主的自信息推送模式中具备一定优势,平台系统能够赋予文章更高权重从而推送更多用户,而内容的良好品质又不断地将新的读者“沉淀”成固定的粉丝群。

  换言之,第一军情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粉丝量与阅读率的高增长,并在影响力上一举超越其他领域一些时尚、时髦乃至一度火爆的自,除了对专业创作的与坚守,也缘于精准切入了军事评论这一拥有庞大受众的垂直细分领域。

  明确可行的内容定位与充分细致的前期准备,使得第一军情正式运营之后直接跳过了适应期;而根据受众需求不断改进的手法,以加快了第一军情步入正轨运行的速度。

  了解技术,把握规则。自是渠道的深刻变革。正如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媒介即信息”所的:渠道的改变势必影响内容本身。

  基于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自平台设置了严密的技术审核程序和人工审核关口,对涉及特殊领域的内容进行关键词过滤和内容严格把关,稍有征兆和迹象就有可能不予发布。涉军信息目前尚属于内容,自平台审核更加严格严密,对类军事评论尤其如此。

  为此,第一军情在创办之前便与今日头条等平台深入沟通,直接通过邀请方式实施注册,建立实时联系渠道,确保自平台对第一军情内容的审核速度。同时,第一军情严格按宣传纪律运行,精益求精、严谨求实、极端负责,在主题不越位、内容不过头的前提下通过创新策划和创新写作增强竞争力。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第一军情已摸索出避免文章审核失败的运行经验。

  自平台信息系统能够根据用户平时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提供相应领域的信息资讯,同时又将受众的阅读效果反映到信息推送过程中。尽管这种“算法分发”尚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出现了对用户兴趣分析过于简单而产生偏差等问题,但毫无疑问,这将是新信息推送技术的发展方向。与传统那种不考虑受众感受,一味大水漫灌的做法相比无疑产生了性变化,已经向着“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的触角就伸向到哪里”迈出了重要一步。

  以今日头条为例,它的信息发布完全基于系统的“算法分发”,在对某篇内容进行推送时,系统首先会对文章进行主题分析、热词分析、篇幅分析、标题分析,以及与互联网现有内容的相似度等等。

  在防止内容与互联网原有内容相重复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评分,并结合相关兴趣领域受众群体的大小,决定该文章的推送范围。在完成第一波次的信息推送后,系统还会计算出文章的读者阅读比例、阅读或播放完成率、收藏比例、转发比例、留言比例、留言互动情况以及被其他引用情况、点赞数量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对第一次信息推送效果得出精确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再进行信息的第二批次推送,同时继续进行二次效果评估,尔后再根据最新评估情况进行最后一批次的信息推送。通过如此不断的精确效果评估和分批次的信息推送,新平台的效果分析已经较为精确,实现了靠数据说话的量化分析,提高了信息的效率。

  基于这样一种机制,第一军情因势而变,规则,总结最佳发稿时间段、把握深度文章、军事快评和军事视频的最佳篇幅和时长,通过“命中”关键词提高系统对文章的辨识度和评分,依据阅读完成率或视频播放完成度调整创作模式,从而不断提高信息效果。

  比如,早上时间,网友需要了解最新评论,但又大都在上班上,所以这个时间段最好多发短文章。再比如,周末大家相对有时间,可以多发视频。此外,第一军情还根据不同平台的受众特点调整策略。例如,对于采用系统评估进行全网推送的今日头条,在标题设定上力求体现核心信息,尽可能吸引受众。

  创新为要。创造力之无穷,是由信息需求不断变化的内容、口味和形式所决定的。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只要始终保持着创新的勇气和能力,不论业内竞争如何严峻,不论“跟风”“模仿”如何盛行,也不论者的门槛如何降低,优秀的平台总能以其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占领“人有,人有我新”的新闻高地。对自来说,这一点更加重要。

  2016年9月,第一军情受邀参加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张一鸣先生在会上坦言“情怀是个坑”,钱是自人创作绕不开的话题。的确,对于大部分以自为生的创作者来说,粉丝数和阅读量已经成为衣食父母。

  这种关系的转变虽然能够使得自放下身段,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你说我听,更不敢以观点的布道者、信息的者自居,但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种有悖于正能量的严重倾向,那就是一味谄媚受众、“”读者,只把受众视为提高点击率的工具,而缺乏对读者的线.以运营传统的态度做自

  第一军情也曾目睹过不少自作者所谓提高阅读率的“攻略”,比如,夸张、媚俗、猎奇的内容更容易引起读者阅读,迎合、挑逗甚至受众情绪更能激发读者愤慨评论,夸大意见差别、人为制造矛盾才能引发读者激烈交锋甚至互骂等等。这样一些“招术”虽然随着自平台对标题党的有效整顿效果打了折扣,但依然十分“见效管用”地盛行于某些平台和某些自媒号。

  对文章标题的拟定,在杜绝标题党的前提下,既着力体现文章的核心观点信息,又努力挖掘受众看点,尽量使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文章有较高的推送数量和点击比例;在具体内容上做到,紧跟热点,但保持审慎;凝聚,但不挑动情绪;以情动人,但不煽情;正视差异,但不随意划分。

  对于读者反馈,第一军情科学分析用户留言,主动和用户取得联系,力求更加全面地把握整个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和阅读偏好,改进效果。

  在遵循自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第一军情始终坚守情怀高地,壮大主流声音,通过议程设置和引导不断扩大涉军正能量。

  一方面,对有助于塑造军队正面形象的类新闻进行有组织、高强度的持续信息发布。

  另一方面,在特殊时段重磅发声,在铭记历史、面向未来中壮大主流根基。

  在党的生日、建军节、抗战胜利日、烈士日等时间节点提前策划发布深度文章。例如,第一军情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策划《十个长镜头: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长征》《新中国的开国将领有多么厉害?听听八位上将怎么说》均被国家网信办向全网推介。刚刚我传给大家的那首诗《南疆的剑兰》,是我去年清明节写的。今年清明节在头条发出,也有133万的点击。

  实际上,主流在全世界都是被高度重视的。用我们标准看,年前热播的美国《血战钢锯岭》不就是主旋律影片吗?它甚至更像我们小时候看过的《上甘岭》《狼牙山五壮士》等战斗故事片。然而,这部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影片却成了全世界热映的。它再次说明,好莱坞至今仍保持着在美国、文化和社会心理发生重大转折的紧要关头能够作出准确而及时的反应的传统。当下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危机,需要重振美国,大众对美国梦的信心,《血战钢锯岭》几乎不加掩饰的主题就是要回到美国的源头,这其实与特朗普喊出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相当一致。力求依靠的力量再次擦亮“美国梦”。

  深度报道永远不会消失,因为人们永远需要了解。所以,自最终也得深度之。

  当然,深度报道也需要适应碎片化的要求和阅读方式。我个人认为,真正给深度报道或者说给传统带来挑战的,是我们今天依然面对的事实上的,同时又面对着新时代的信息混乱,探求甚至越来越困难。

  另一方面,甘于做深度调查的新闻人越来越少,善于炒作和运作的记者越来越多,有的甚至为了蝇头小利有意遮蔽。

  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度变革的时代,但是我们不仅没有巴尔扎克那种文学作品,连柳青当年的《创业史》和遥《平凡的世界》那样的作品也几乎没有了。因为我们的作家已经不可能像当年柳青那样在农村一待就是几十年。也很难做到像遥那样用生命来写作。倒是一位河南籍的文学女博士梁鸿,蹲在她的家乡做课题,写出了真实记录当今农村的《中国在梁庄》,入选“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引起广泛关注。

  还有一个叫做冯军旗的北大社会学博士,在河南南阳的新野挂职县长助理,利用这一便利访问了了数百名官员,最终写出了一部长达20万字的学术论文《中县干部》。《南方周末》以《中县“家族”现象调查》为题,仅仅摘发了5000余字,就引起了巨大反响,被称为写出了“一个县城里的江湖”。2003年的应该说我们还记忆犹新。

  但是,我们知道SARS 是从哪儿来的、又到哪儿去了吗?不知道;再过几十年,当人们研究时,我们的报道能够提供真实而有效的信息吗?不能,因为我们的报道中只有口号,而没有真正的时期的纪录。所以,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反复要求我们的记者纪录灾区人们的生活状态。不要像当年的大地震一样,等到过了十年再由作家去补记、去重构历史。

  今天我们有网络,有移动客户端,但过不了多少年肯定还会有新的载体、新的平台和新的渠道。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变化与更迭加快了。

  一家或一种形式会淘汰,但真正深度报道和真正的人是不会被淘汰的,问题是你和你的报道得足够优秀。

  2015年记者节,一家让我谈谈今天我们怎样当记者。我写了这样一段话:“第一现场我们到不了了,现场任何一个有手机的人都可以发布新闻;第一时间我们抢不到了,成千上万的人可以即拍即传,而我们依然还有如此多的关口和程序;我们越来越难以接近了,这些年有多少事件被人为波橘云诡,纵然公布了,受众却几乎早已接受了民间舆情;事实我们越来越不清楚,一个事件多种解读,彼此交叉,难辨。

  当技术助推了,当已不是专利而成了大众行为,作为记者的我们还能干些什么?显然,我们遇到了挑战,并且这种挑战早在互联网普及那一天就开始了,移动互联网技术普遍运用,又加速了这种挑战。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已经被巅履,所以曾经风光一时的都市类报刊开始断崖式垮塌,所以曾经牛气冲天的诸家卫视不得不靠几档移植来的娱乐度日。但太阳照常要升起,

  前几年的一个记者节,我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叫做《十个关键词决定记者能走多远》。这十个关键、勇敢、亲民、、律己、敏锐、求实、创新、超前、博学。

  粉丝量大的话肯定影响大。但是粉丝量大是不是就是影响力呢?也未必。有些内容本身就是小众化。其实真正的大或者大号儿最重要的还是它的品质,你想英国的泰晤士报它的订阅数并不是很多,但是不妨碍他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同样我们的号也是这样,有些号看起来也是轰轰烈烈,但他最终的影响力怎么样,可能也不一定。所以说我认为我们还是细分受众的好,这样会做到垂直服务。

  尽管我也有三十多年的记者经历了。但是在自这个行业毕竟是一个新兵。依我说我这个号儿到本月的23号才一年。我们的经验也好,体验也好,可能都是初步的。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个号儿的定位比较好,所以说在头条上有了比较多的粉丝。但是这样的内容放到微信上就未必会很成功,每一个号、每个平台都应该有它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也要根据这些特点来区别对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