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资讯  新闻

今天的头条留给每一个疫情下的新闻人!

今天的头条留给每一个疫情下的新闻人!

  疫情发生以来,白云区融媒体中心的同事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着时代中每一个逆行人的身影。他们中,有白衣战士,有防控一线的工作者,有生产一线的工人……

  江兴夏,白云区融媒体中心医卫线口跟线记者。疫情发生后,她提前结束了休假,回到了工作岗位。疫情爆发至今,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出入了白云区多家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区疾控中心,近距离报道了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两次报道了白云区首批医疗队和南方医院医疗队出征湖北武汉,持续不断连线采访赴鄂医护人员,报道武汉前线战“疫”故事。她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记录医务人员的战斗经过,谨慎克制地表达,用手中的笔为他们加油鼓劲。”

  杨黛清,白云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去年年底,她第二次做了眼睛手术,春节前,视力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她,再次回到工作岗位。疫情发生后,杨黛清接下了单位派的每一单采访任务。在没有足够防护物资的情况下,她和同事们毅然走进了广州市首个医学观察隔离点,也是白云区最大的一个隔离点进行采访。她说:“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记录下这些最美的举动,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责。”

  石建华,白云区融媒体中心摄影记者。每一年的春节假期,作为广州仔的他,都要参与值班采访。今年,一样未曾缺席这场战“疫”。为了拍摄白云地标建筑为武汉加油的灯光效果,他与同事阳雄志,冒着寒风,连续多日在夜晚蹲点守候拍摄。他说,“当无人机的镜头掠过建筑大屏,上面显示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字样,让人心酸却又莫名地振奋。”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采访倒在抗“疫”一线村社干部李耀洪事迹时,“两位同事拿着李生前曾经坐过的那把椅子在党旗前让我拍了一张合照,留下唯一的念想。”拍摄完这样的照片,让石建华的心情压抑到极致,就在此时,他又接到外婆进了医院的消息。直到晚上听母亲说外婆情况有所好转,他才感觉到心情缓了过来。第二天一早,石建华又像往常一样回到了办公室,为当天采访作准备,打开手机微信,收到了妈妈的一条信息,外婆走了……一边是失去亲人的悲痛,一边是工作,石建华匆匆参加完外婆的告别仪式,又一次回到了岗位上,继续背着装备,奔走于白云区的大街小巷。

  许素华,白云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疫情发生时,正值孕晚期的她并没闲着,依然去到黄石街疫情防控一线实地采访。每次去医院例行孕检时,许素华坦言,自己有着与所有准妈妈一样的紧张和焦虑,但是作为一名记者,她义无返顾地走进了新闻的现场,一日不停地工作着。在家办公的日子,她没有错过每一条新闻采访的线索,用电话或微信采访,远程指导和协助摄像记者到现场拍摄素材,保证了自己线口的新闻不遗漏,宣传报道不缺位。

  刘喜冰,是白云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二胎妈妈。正月初五开始,刘喜冰就投入到抗疫一线的宣传报道工作中。因为家中二宝尚处哺乳期,从一开始的担心胆怯,到后面的淡定从容,她与坚守一线的党员群众一起奔走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跟随社区志愿者采访居家隔离户,深挖基层硬核防疫举措,为读者还原基层抗疫一线各行各业的作战情况。刘喜冰说,“每次出去采访,就有种肩并肩作战的感觉,大家互相鼓励支持,尽早打胜仗。”最令她感动的是,三元里街松柏岗社区洪湖籍的志愿者,他们自告奋勇加入到抗疫队伍,为隔离老乡跑腿服务,为社区站岗者送饭“顶班”,令人鼓舞。目前,她又投入到企业的复工复产采访工作中,将区内企业抓防疫促生产的干劲展示出来,用报道为全区人民加油鼓劲。

  罗卓帆,白云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再有一年多,罗卓帆就要退休了,但他依然在采访的一线奔波着。春节前,已经多年没有回妻子老家的他,原本决定回一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他取消了回乡的计划,转而投入了疫情的新闻报道前线。由于身体的缘故,罗卓帆一旦戴口罩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就会有缺氧反应,感觉呼吸不过来,但即使这样,他还是每天都奔波在疫情防控一线采访的路上。

  在白云融媒体中心众多的文字记者中,罗卓帆是唯一一个理科生。在采访中,除了报道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人物故事,各单位的防控措施外,他尤其关注防控疫情的科技手段。挖掘采写了酒店通过智能机械人给客房送物品,避免交叉感染;企业员工上班身体检测增加测试血氧饱和度;企业自主研发的工业机械人提前上岗等鲜活题材。他说:“如今是一个科技推动,创新引领的时代,科学,也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我希望采访更多的有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科学知识和科技防控手段,与全国人民一起,在这场新冠肺炎防控战‘疫’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董启元,白云区融媒体中心摄像记者。1月31日,正值疫情爬坡上升的阶段,接到任务去人和镇西湖村采访,当得知当地已有确诊病例,董启元坦言自己有些担心,但依然扛起摄像枪出发了。他说“我在单位工作18年,在采访队伍里算得上是‘老大哥’,我要带好头,做全区疫情防控工作的见证者和报道者。”

  全碧芳,白云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家中有3岁的小宝宝要照顾,由于疫情原因,两边的老人家无法前来广州照顾孙子,全碧芳一边外出采访工作,一边和居家办公的爱人轮流照顾孩子,常常深夜或早晨五六点起来写稿。“每次采访回家后,我一直提醒宝宝和自己保持距离,但他一直在喊妈妈抱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疫情快快过去,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都能尽快回到工作和生活的正轨。”

  阳雄志,白云区融媒体中心摄像记者。在忙碌的采访之余,阳雄志还加班加点剪辑制作了2条MV,用视频为每个一线的战“疫”人员鼓劲加油。他说:“我是一名摄像记者,不能在最前线,但依然可以用视频记录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努力与奉献精神。”

  伍世柱,白云区融媒体中心摄像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只要接到采访任务,伍世柱便毫不犹豫地出去工作。他参与拍摄防疫物资的捐赠、生产、运输等环节,到过市八人民医院、广园客运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做采访,还深入有确诊病例的江高镇大田村海口,了解当地的管理措施和应对方法。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甚至不敢告诉家人自己接了什么采访任务,去过哪些地方采访。

  陈若兰,白云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编辑。春节期间,白云融媒新媒体平台每天不停更,小编们每天从早到晚,不停更新与疫情有关的报道。1月31日,陈若兰突感肠胃不适,呕吐腹泻,伴有发烧,前往医院就医,因CT显示有肺部感染症状,被作为疑似病例在医院隔离治疗。在医院隔离治疗期间,她依然忘我地工作着,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用手提电脑编辑推文。尽管单位多次强制要求她休息配合治疗,她还是偷偷地工作。在春节前,陈若兰向单位党支部提出了入党申请,被医院隔离治疗时,她第一时间惦记着自己写好的申请书还没交上去。万幸的是,陈若兰经过反复的核酸检测,排除了新冠肺炎感染,出院后,她立马又回到工作岗位,和小编们继续全力奋战。

  走进医院,医务人员安静地忙自己的工作,负责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从春节开始连轴转了近20天。不少90后年轻医护因为长期使用酒精消毒导致的手部皮肤受损,成为“酒精手”,洗完手会“刺痛”。

  这些人,都是舍弃了自己成全了大局。我后来采访了一位基层卫生院的公卫医生,谈到家庭的时候他哭了。私下了解才知道,他的妻子怀孕了,因为工作关系他只能把年长的双亲和妻子留在家里,在家庭最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去了前线,内心常觉得愧疚。很多一线工作人员,对职业的尊重和对家庭的愧疚让他们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绪,却不影响他们在高压下完美完成工作,这种人值得我们尊敬。

  后来各种渠道采访的医护人员多了,发现大家都不容易,有夫妻双方都上“战场”把小孩放回老家,有刚隔离完就又上前线,有卯着劲要上前线的单身青年医护……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记录医务人员的战斗经过,谨慎克制地表达,用手中的笔为他们加油鼓劲。

  接到去位于人和镇的空港明珠假日酒店采访的任务,说实话内心很忐忑,这是我参与疫情防控报道以来,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这个隔离点是广州市首个医学观察隔离点,也是白云区首个,也是最大的一个,白云区现有被确诊的病例里,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这里。

  简单了解情况后,跟着人和镇卫生院的领导们正式出发去集中医学观察点,没有想象中的全副武装。在这里,我终于近距离接触了只有在电视里才看到的穿着防护服的医生。经过交谈了解到他们穿着这身衣服的感受,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还伴随着呼吸困难,为了节约防护服,每天至少8小时以上。

  看到他们,每个人心中都充满战胜疫情的信心,每个人的笑容依然挂在脸上。我突然没有想象中的紧张害怕,他们的淡然处之消除了我心中的担忧。他们是这场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记录下他们这些最美的举动,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责。

  1月29日,大年初五,我因为一条疫情防控调研新闻提前返岗。那时,白云的道路、广场、甚至村社都一片空寂。但在企业、在社区、在医院,却有一群逆行者,他们在加紧生产防疫物资,他们在社区入户排查,他们在医院救治患者。

  坦白说,每次出门采访,我也是有点害怕。我害怕自己因为防护不当,把病毒带回家,带给家里的孩子和老人。但看到那些逆行者坚守在一线,我觉得自己应该坚守媒体人的职责,把他们的故事告诉读者,传递共同战“疫”的正能量。

  为了减少家人的风险,我每次回到家门口,第一句线岁的儿子大声喊:“离妈妈远点,危险!”儿子总是一边跑开一边哈哈大笑:“大病毒回来了,快跑。”

  1月31日,准备出发搭乘高铁的我,因突感肠胃不适,呕吐腹泻,伴有发烧,前往医院就医,CT结果显示,肺部感染。作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我被隔离收治在医院。在隔离病房6天时间里,最深刻的感受是,医护人员比你更希望你没事。

  和许多隔离的病患一样,我也有着一样的担忧,“如果我是确诊病例,得多少人因为我而被隔离,如果我不是确诊病例,会不会被其他病患感染,我什么时候可以出院,去外面看看。”一连串的疑惑,使正在隔离的我更加躁动,体温波动比较大。在被隔离的第三天晚上,有一位值班的走进了我的隔离病房,对我进行开导。她说:“会没事的,有什么需要就跟我们说,我们24小时都在。”说话间,好几次,她的护目镜都因为呼气模糊了,离开我的房间,她只能走到门口的一个小房间,穿着防护服,守在安全铃旁边半躺着眯眼。看着她,我似乎也心安了一些。

  2月6日,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我转到普通病房治疗,那一天,医护人员对我说,“你没事,我们比你还开心!”

  6天的时间里,每天轮值的医护人员都不一样,我压根就不知道穿着防护服的他们长什么样子,但是他们都一样关心每一位病患。

  大年初三,是我参与疫情报道的开端,一早就到农贸市场走访。一路上,店铺大门紧闭,行人稀少,口罩遮脸,脚步匆匆。坐地铁、公交的“打卡”方式都是测体温,汽车疾驰的声音在空气中留下回响。从那时起,我就在想,作为记者,我该如何记录下这段特殊的时期?如何让它在明天的历史中散发着真实生动的气息?

  后来的这些天,我走访了按下“暂停键”的“淘宝村”大源村,感受到了全村上下对疫情的严密防控与对来穗人员的关爱;我走进了大年三十晚驰援武汉的护师谢国波的家,看到了他怀孕4个月的妻子眼里的自豪与他父亲眼中的泪花;我记录下每天8小时值守在防疫岗位的几位古稀老人,被他们的精神深深触动……这些画面都在阐述着一句鼓舞人心的话: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作为入职不到一年的新员工,比起那些“冲”在一线、表现出彩的同事们,我对疫情的报道实在是微不足道,他们报道的速度、思考的广度、写作的深度,都值得我认真借鉴学习。

  春天来了,愿大地万物复苏;阴霾散去,愿前方碧空万里。愿我们的文字,继续徜徉在那些明亮美好的事物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白云区新闻头条
  • 编辑:贾贵
  • 相关文章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