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资讯  资讯

“老广交人”、酒店业者……他们眼中的广交会是什么样?

自1957年创办以来,广交会从未间断,被誉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它更是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基因的一部分,63年来与城市相融共生,可以说广州每一位市民都与广交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6月22日,站在本届“云上广交” 继往开来的特殊节点上,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广州市第138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活动(“我眼中的广交会”专题),邀请组织方代表、专家学者代表、文旅企业代表、城市传播代表等交流、分享他们与广交会的故事,并从各自的角度讲述他们眼中广交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郭伟华:广交会与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作为广交会的一员,我眼中的广交会就是两个字:使命。”在广交会新闻中心副主任郭伟华介绍,广交会创办至今,与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880万人。

“‘顺势而为,不断创新’,我想这是广交会63年来成功的原因。”郭伟华说,广交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拉动效应。十几年前的一份调查显示,广交会对广州的酒店、交通、餐饮、零售、旅游、广告、税收、就业和地产等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当时计算的拉动效应达到1:13.6。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第127届广交会选择在网上举办。郭伟华坦言,在网上举办这么大规模的一个贸易盛会,要实现“科技赋能、飞上云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我们要把原来的平面浏览式的广交会官网开发升级成一个能够互动交流、能够承载大规模数据,还要能实现全球流畅访问的线上贸易平台。”她说。广交会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在平台开发建设、推动整改工作、加强全球营销推广、创新整合和大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郭伟华介绍,目前广交会平台顺利运行,海量的产品上传云端,海量的访客在云上看展。在疫情形势下的广交会,仍然发挥了重要的贸易促进平台作用,为疫情过后经济贸易的复苏注入了信心和新的动力。

孙一民:易址琶洲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大手笔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孙一民,作为琶洲西区“总设计师”,把目光投向广交会琶洲展馆身后、更宏观的历史背景,讲述会址变迁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意义。

2001年,广州发布首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连。而将广交会会馆从流花商圈落户到琶洲岛的这一大手笔,就是在“东进南拓”这一方向下进行的。“当时大家的视野还是市区,珠江新城处在农田转换阶段,远没有今天的高楼林立。市委市政府需要下非常大的决心,争取上级部门的同意,才能把展馆搬到琶洲。”

“琶洲会展是广州滨水发展两千年来,第一次跨江在‘河南’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可见当年的决策所需要的决心与气魄。另一个大手笔是落户到东圃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这些重大设施布局着眼于广州的长远发展,直到现在大家还能感受到当时的大格局。”孙一民说。

2014年,孙一民及其团队参与主持了琶洲西区的规划建设。广交会身处琶洲岛中区,而当时西区的目标,则剑指以电商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建设24小时永不落幕的广交会。“琶洲岛代表的是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正如本届广交会在线上开办,构建了全时空交流的场景。2001年,我们城市开始南拓北优东进西连,而现在我们开始了更广阔时空上的‘优’与‘连’,希望未来越来越多市民能感受到全时空的广交会。”

刘松萍:“云上广交会”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人才建设提出考验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会长、广州大学教授刘松萍表示,早期广交会的产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到后来家电等制造业产品,到如今的高科技产品,可以看到广交会在推进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广交会不只让中国的产品走向了世界,更成为企业去了解世界的窗口。

刘松萍说,未来线上线下一定是融合发展的,线上为线下赋能,线上有很多新技术和新模式可以为线下部门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广交会更好地拥抱线上技术和模式。广交会线上线下融合也促进了企业向数字化创新发展。

张欣:过去从北方出差到广交会是“美差”

“改革开放之初,我在北方城市工作。如果单位安排到员工到广州出差参加广交会,这是一个‘美差’,要帮同事带很多东西。”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州市作协主席张欣分享了她对广交会的最初印象,也分享了她的也门朋友、广交会采购商阿布对广交会的评价。

“阿布非常喜欢广交会,因为他几乎什么生意都做,无论需要销售什么产品,他几乎都能在广交会找到。”张欣说阿布在广交会赚到第一桶金,也由此成为广交会的“忠实粉丝”。在这位外国采购商看来,广交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象征,是中国产品、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桥梁,也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窗口。

王攀:从广交会看到中国经济最新锐动能

从2003年第一次正式参加广交会报道,新华社广东分社常务副总编辑王攀至今已经和广交会结缘17年,采写了数百篇报道。他坦言,从广交会上,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最新锐、最活跃的创意与动能,比如这届广交会是首次完全通过互联网举行的广交会。

“实际上,早在2003年的春交会上,就已经出现‘在线广交会’了,当时互联网还是一件新鲜事。”王攀说,当时“在线广交会”的总带宽是100兆,很多参展企业都不熟悉如何上网,大会专门打印了一批预约单散发给参展企业,如今的“网上广交会”就是这么起步的。

王攀回忆,2013年的秋交会,是首次以人民币计算成交额的交易会,但这届广交会给人最深刻印象的,是“中国手机”又回来了:在当时的展厅里,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屏幕尺寸和功能的智能手机,很多中国品牌企业表达出彻底摆脱低价、低质、“山寨”化的旧有发展模式,希望和苹果、三星在未来竞争中并驾齐驱的积极愿望。“正是这种不屈不挠、坚持创新发展的精神,一直支撑着中国制造应对各种艰难险阻和复杂挑战,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深厚潜力。”

陈白羽:广交会是“中国一代人的创业故事”

“广交会不只是广州人的记忆,它是中国一代人的创业故事,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见证,是热血沸腾的青春记忆。”发布会上,岭南控股总裁、广之旅党委书记陈白羽动情地引述了朋友的一段话。深耕旅业多年,陈白羽先后在东方宾馆和广之旅任一把手,她梳理了广州旅业与广交会在历史脉络中千丝万缕的关联,感叹道:“得益于广交会,广州的旅游业酒店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得益于广交会,广州的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的标杆;得益于广交会,广州自有一种放眼向洋看世界的大格局。”

陈白羽介绍,东方宾馆前身的羊城宾馆、广交会展馆和广州火车站是当年广州市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三项重点工程。可以说,东方宾馆是因为广交会而加建扩充、并开展涉外服务的。也因为接待来参展的外国宾客,广州酒店业很多服务创新应运而生,比如西餐、16寸的飞利浦彩电、扬手即停的出租车服务等。“另一方面,旅游业也因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记得每到广交会开幕的时候,多国语种的导游往往就成为了广交会的翻译,所以这两个行业是密不可分的。”

陈白羽表示,本届“广交云上,互利天下”将成为非常难忘的一届广交会。“因为它让我们知道,在约束条件下,有些梦想也是可以实现的。比方说,在科技和数据的赋能下,人们可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本来就是广交会的品质,也是广州千年商都的城市品格。我觉得经过这么一次的挑战,广交会将会有一个面向未来、面向科技的更好的明天。”

雷州:广州酒店业的发展和广交会息息相关

花园酒店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雷州从事酒店服务工作已有33年,见证了伴随广交会发展下的广州酒店行业变迁。“我曾有流花宾馆和广州宾馆的工作经历,而这两家酒店都是为满足接待交易会客人的需要而建的。”

雷州介绍,广州宾馆始建于1966年,落成于1968年,当时还是专为接待日本参加交易会的客人而建造的。而广州流花宾馆则是于1972年建成开业,主要是接待港澳台来宾,也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广交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流花宾馆曾连续几年创造年开房率超过100%辉煌业绩。“可以说,一年两届广交会已成为酒店行业服务接待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广交会63年,改革开放42年,从业33年,雷州见证了广州酒店业走在全国前列,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沉寂,然后随着广州新一轮经济提速,迎来的量与质的变化,新建大量的高端酒店,而且国际品牌酒店集团纷纷进入广州。 “每届交易会对于酒店的营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当时在酒店每年的营收中,仅一年两届交易会的营收即占了全年营收的三分之一。”雷州说。

雷州表示,酒店会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务,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为广大的客商,无论是来参加广交会,还是来旅游经商的客人,都能享受到千年商都的广式服务热情。

黄亦民:摄影记者跑广交会要“跑断腿”

摄影记者眼中的广交会是什么样的?会上,原《信息时报》摄影部记者、著名摄影师、《纪实摄影广州50年》作者黄亦民以23张照片分享了自1989年以来他记录了广交会变迁。

他笑言,每年采访广交会,摄影记者都是有种跑断腿的感觉。因为交易会很大,要捕捉全亮点画面,是个大挑战。“搬到琶洲后,展馆就更大了,跑一天都跑不完。”他也记录了2008年春节,受冰雪灾害,最高峰时20余万人拥塞在广州站广场弹丸之地,旅客如何被疏散安排到旧广交会展馆。“经过政府努力,这场危机被顺利化解,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王炜钰:期待为云上广交会注入志愿服务力量

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项目专员王炜钰曾参与过第118届至第126届广交会志愿服务。发布会上,她分享道,广交会是一个供青年展现才能的国际化平台,在这个平台里,更多的志愿者可以“被看见”。从第100届广交会志愿服务开始,海珠区团委、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共为广交会输送84000名志愿者,84000名志愿者通过广交会这个平台成长。

王炜钰认为,云上广交会,对志愿服务工作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给了志愿者一个新的思考工作的方向:如何顺应线上平台的蓬勃发展,利用线上渠道开展志愿者的培训与宣传工作,开拓多元化的线上+线下志愿者岗位等。“尽管本届广交会因为疫情的原因没有组织志愿者参与服务,但是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机会给青年志愿者展示自己,我们也期待为云上广交会注入志愿服务的力量。”

统筹/广州日报五号楼工作室

方晴 张姝泓 王燕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王燕 方晴 张姝泓

李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