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资讯  资讯

快评|企业奇葩更名,别误导了公众

当“信阳毛尖拟更名为中国国龙茅台”的话题登上热搜,不少人莫名惊诧:又有一家公司叫“茅台”?新京报在报道中指出:“这么赤裸裸的改名,连外行都能一眼看出,这是为了蹭如日中天的茅台的热度。”

向前追溯,新闻事件中的“信阳毛尖集团”其实也不是“绿茶之王”信阳毛尖的生产商。原来,这家企业早已习惯了故技重施。新京报梳理发现,2002年12月12日,该公司正式更名为“大庆石化”,2007年8月公司又改名“中国天化工”;2018年11月,公司更名为“信阳毛尖”……

恐怕你很难想象,涉事企业做化工起家,前身是“东君化工”。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更名在某种程度上已是少数企业蹭市场热点的“常规操作”。这种看似出于经济理性的自我更新行动,已经伤及企业文化与企业历史的完整性。无论是为了提升声誉,还是为了带动股价上升,这类“短线操作”都很难让人觉得是富有远见的举措。

有人曾把企业的本质定义为某种促进社会福利的有效方式。尤其是上市公司,相较于其他企业,往往担负着更重的社会责任。而任性的更名,很难让人与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联系在一起。企业的掌舵人需要牢记的是,要保证企业决策与行为始终对社会负有责任,要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更何况,谋求企业转型升级,靠的是创新的硬核实力,花里胡哨的更名帮不上太大的忙。

风物宜长放眼量——投资者们也应擦亮双眼,对奇葩更名弃之若敝履。

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莫伟浓

胡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