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资讯  资讯

郭艳华 尹绣程:擘画数字农业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擘画数字农业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 郭艳华 尹绣程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推动产业形态深度调整和变革,数字农业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未雨绸缪擘画数字农业发展,推动以数字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深入挖掘数字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广州数字农业发展定位

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农业数据中心。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实力雄厚,2020年农业增速创历史新高,位于副省级城市之首,同时又是全国5G首批试点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数字农业发展优势。农业数据作为创新资源要素,逐渐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成为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重要支撑。遵循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广州应打造数字农业高地,加强农业资源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农业数据标准体系,抢占农业核心数据战略资产,使之成为广州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驱动力量。

建设农业数字技术创新策源地。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下,数字技术创新对农业转型升级的牵引作用日益凸显,影响深度和广度持续扩大。广州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禀赋优越,创新要素资源加速集聚,为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要发挥重大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引擎作用,研发面向服务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领域的数字技术,加强农业核心应用技术攻关和战略性前沿性技术产前布局,将农业数字技术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建设农业数字技术创新策源地。

建设农业数字化服务贸易枢纽。依托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地位,将数字农业和商贸中心建设紧密结合,强化数字农业服务贸易中心地位,建设农业数字化服务贸易枢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和吸引一批数字农业服务龙头企业、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企业,具备价值链整合的国际农业企业,推动其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在竞争力上不断提升,加快成为全球要素高效流动、数字农业总部经济集聚的数字农业服务贸易枢纽城市。

推动广州数字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夯实数字农业发展基础。一是健全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农业自然资源、种质资源、农村集体资产、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等大数据库,健全基础数据资源体系。鼓励各区、企业开发特色化应用系统,打造专业化应用平台。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平台资源,着力在数据共享、平台融通实现突破,逐步建立涉农数据共享机制,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全面、高效和集约管理,加快形成农业信息资源“一张图”。二是推动农业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农业数据通用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标准贯穿农业数据采集、分析、清洗和应用等各个环节中。加快重点标准如数据开放、指标口径、采集方法、数据质量、安全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建立标准符合性评估体系。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如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安全溯源等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对市场培育、农业服务能力的支撑作用。

加强数字技术的研发推广。一是加快农业数字技术创新。加强农业与数字技术协同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数字农业发展趋势和动态演化路径,深究数字技术和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机理,融合过程中的问题,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化发展。聚焦数字农业的前沿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加强对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作用,完善协作开发机制,开展联合攻关。二是深化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充分挖掘利用大数据资源,建立全面覆盖电子商务、应急指挥、预警监测、质量回溯、市场数据分析、农产品价格预测的服务体系。推动物联网应用从生产环境感知到动植物生长控制深入,建立“感知--传导--处理--控制”的闭环系统,扩大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推动数字农业集聚发展。一是加快数字农业试点示范。实施数字农业示范工程,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专业村镇为载体,推进数字农业应用示范,形成一个区域有一批示范领域,一个产业有一群示范主体的局面,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农业品牌。以园区(专业村镇)带动,培育主体、打造品牌为思路,建成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生产方式先进、辐射带动有力的数字农业产业示范区。二是推动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拓展业务数字化、渠道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加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点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其信息化规范管理,发挥经营主体对数字农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及数字化经营的联动带动能力。

健全数字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社会服务的组织体系。创建覆盖市、区、镇、村四级数字农业社会组织体系。突出做好村镇级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农村数字化服务能力,加快形成公益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组织体系。规范建设村级益农信息社,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打造一批服务效果好,持续运营能力强的示范站点,有效构建社会服务的村级网络,打通数字农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创新发展多元化服务模式。培育农业数字化社会服务市场,探索个性化服务模式,推动规模化、数字化的绿色高效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发展“菜单式”服务套餐,开展生产环节托管服务,推动数字农业社会服务产前、产中、产后全覆盖。

(郭艳华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尹绣程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中级经济师)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陈文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