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资讯  资讯

社科动态 | 广深“双城”如何联动?四地政企学研专家献策

广州市社科联第十一届广州学术季已正式启动,以“百年征程 百年初心”为主题,六大系列百场学术文化活动将在4月至7月在全市铺开。

4月23日上午,以“广深‘双城’联动:打造全球城市合作共赢典范”为主题的第47期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在暨南大学举行。此次圆桌会议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市舆情大数据研究中心、《城市观察》杂志社承办。

广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和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夏泉代表主办方致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谭晓红出席会议。6位来自北京、广州、深圳、浙江的政企学研界嘉宾发表了主题演讲。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的部门负责人和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青年学者代表,以及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市舆情大数据研究中心代表和媒体记者等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丁焕峰教授主持。

曾伟玉在致辞中指出,从202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入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如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起到先行典范的作用;广州深圳同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两座重要的中心城市如何通过“双城”联动,在推进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更好地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对比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内重要城市群板块和东京、纽约、旧金山等国外知名湾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战略的加持下,广深如何真正做到“双城联动、比翼双飞”。这些都是政界、学界和业界持续关注、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本期“广州新观察”学术策划的初衷。

夏泉在致辞中表示,本期“广州新观察”聚焦广深“双城”联动,在实践中如何做好“双区”建设,充分释放“双城”联动效应,这对于广东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发展格局和建设湾区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意义重大。其中广州在“双城”联动中该如何作为,如何携手深圳打造全球城市合作共赢典范,这是广州在“十四五”时期必须牢牢把握的关键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刘云中研究员

刘云中以“城市功能与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的路径”为主题发表演讲。他分析了全球城市体系及其可能的变化,指出城市体系的演变是一个长期和缓慢的过程,文明文化、生产技术特性、消费者需求等因素决定了城市的地位、分布和类型、规模。并指出要重视全球化城市内在的风险,全球城市各种要素流动尤其是劳动力和资本流动的全球化、经济组织结构和方式的改变、全球化下的极化倾向等因素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影响。

刘云中认为,广深合作应当发挥珠三角城市群优势,集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产服务功能,打造全球标杆的门户枢纽城市群。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成为生产驱动型产业和城市网络的领跑者,二是成为创新驱动型产业和城市网络的推动者,三是成为采购驱动型产业和城市网络的积极参与者,四是为人民建设幸福家园。

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省委财经办副主任 李彬

李彬在“把握‘三新’发展要求 提升广深‘双城’联动效能”的主题发言中,提出了双城联动的具体方略。

一是要把握新发展阶段形势要求,找准新时代“双城”联动的时空方位。一方面要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主线,紧扣“广州要在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圳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目标导向,以联动、融合、竞争、共赢推进两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要顺应城市化发展走向联合的趋势,提高一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范例,促进广州、深圳两个都市圈的融合和协调。

二是要把握新发展理念实践要求,着力以“双城”联动壮大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出发,以广深港澳创新走廊建设为重大抓手,不断丰富合作领域,加深合作程度,丰富合作成果。

三是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双城”联动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要强化、提高软硬联通的水平,构筑一体化发展基础,优化联动格局,提升联动程度,深化联动层次,联合拓展经济腹地,协同提高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共同建设全球城市。

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 石敏俊教授

石敏俊以“走向功能协同的城市网络”为主题展开论述。他首先对城市体系演化做了概念辨析,认为城市发展总的趋势是要走向具有产业分工和功能协同的城市网络。产业链空间网络是指特定空间内由产业链驱动产生的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它是形成都市圈城市群的基础,可以通过产业链空间网络来考察都市圈或者是城市群内部的功能协同水平。

石敏俊对长三角、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链空间网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提炼出可供广深联动参考的经验,并提出几点建议:广深联动要打造梯度式、立体式产业链,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功能协同的产业链空间网络;要促进都市圈间合作互动,不断探索城市群协同治理新模式,携手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的全国典范;要深化空间融合,促进都市圈同城化、城际交通一体化、形成轨道上的都市圈、轨道上的大湾区。

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覃成林教授

覃成林以“广深‘双城’联动的理论基础、现实背景及主要路径”为主题发表演讲。他以全国构建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和“双核结构”理论为切入点,指出广深是珠三角增长极中的“双核心”。从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角度来看,广深“双城”联动是必然要出现的趋势。

结合大湾区建设的现实背景,他提出了广深“双城”联动的几个主要路径:建立互连,使双城在空间上更便捷的可达、要素流动更高效、企业扩张和迁移更自由;聚焦“三新”经济、数字经济、智慧发展,共建标准;推动合作发展、市场一体化,建立重大事件协同应对机制等。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 袁易明教授

袁易明以“广深合作发展的思考”为主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提出有机体、生命论、城市关系生态论三种城市认识论,阐述了城市间存在的竞争、捕食、共生的三种关系,对城市发展进程进行了说明。并指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因素以及有关非经济发展因素的空间差异,是导致地区城市群体内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与非经济空间活动的主要原因。

他通过分析“纽约-波士顿-费城-华盛顿-巴尔的摩”、东京都市圈,尤其是深港合作等具体城市案例,针对广深合作提出了建议:双城合作应强化优势,避免同构性竞赛,提升互补性,进一步提升规则与市场一体化水平,建立两城的合作协调机制与评估机制,出台足够优惠的对等政策与便利条件。

奥园科技集团常务副总裁 陈永品研究员

陈永品以“创新‘双城’联动机制,构建‘广深’发展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提出了“广深发展命运共同体”概念,认为在大湾区建设中,区内城市使命一致、目标一致、任务一致、要求一致。广州、深圳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更要率先肩负起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构建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他指出当前双城联动存在人才流动不畅、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构建“广深命运共同体”的方略:一是要树立三个发展原则——联合发展、错位发展、共享发展;二是要深化三个层面联动——广深之间强强联合、大湾区内辐射带动、面向全球抱团出海;三是要构建三个创新机制——构建“广深”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打造大湾区发展的新引擎、建设国际大循环的新窗口。

在圆桌讨论环节,演讲嘉宾和各高校青年学者代表就推动广深联动的程度、动态标准、评价指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 丁焕峰教授

丁焕峰在会议小结中指出,围绕会议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城市群定位和城市发展提出了颇具性的学术观点,分享了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的国际性案例和经验,对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对广深联动现实背景与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理论思考也有实践经验,会议研讨成果为广州如何充分联动深圳释放“双城”联动效应,打造全球城市合作共赢典范提供了有益探索和新的启迪。

广州日报·新花城文字记者 陈文杰

刘旭晖 周野 姚世伟 罗浩天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