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资讯  资讯

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秘海洋动力,助力南海经略

广州“实”力

湛蓝的海洋,远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平静。无穷的未知和奥秘蕴藏在海洋动力过程中,等待着人们去探索。要建设海洋强国,唯有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设的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针对南海及邻近热带大洋的海洋动力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等国际前沿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也面向国家在粤港澳大湾区、南海和印度洋在资源开发、环境安全与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开展应用研究。

这是中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热带海域海洋动力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春在

向海洋寻找地球的“答案”

2020年6月,长江流域的降水破了1979年以来的纪录,这造成中国南方地区有超过1200万人次受灾,78人死亡或者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0亿元。如此极端的天气,到底因何而起?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郑佳喻与研究员王春在于今年3月发表的研究成果引起中外科学界的震动,并被美国科学促进会介绍并报道。

研究表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温对这次强降水具有协同影响,但起到主导作用的却是距离最远的大西洋。去年5月,西北大西洋的海温正异常,引起大气运动,进而横跨欧亚大陆影响长江流域的降水。

“科学研究中常常会有一些不可思议的结论,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地球上很多问题,需要从海洋中寻找答案,但我们对海洋的认知还远远不够。”王春在表示。

王春在是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是当今世界研究气候变化与台风最著名的专家之一。他说,研究海洋动力过程,就是向海洋寻求答案的重要方式,更是国际海洋研究的前沿方向之一。

王春在介绍研究成果

用海量计算摸索海洋规律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家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的机构,基础研究离不开数学和物理。海洋科学家要面对的是海量数据计算,“宁静致远”的心态非常重要。

海洋研究常通过观测海洋和模拟海洋两种方式进行。观测海洋意味着出海获取观测数据,那意味着长期远离家庭、忍受孤寂,还要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但观测到海洋的现象还远远不够,需要用数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而模拟海洋,则是借助超级计算机来模拟海洋的动态,从中摸索海洋的规律。科学家们要沉下心坐下来,与各种数据、数学物理方程组打交道,工作量巨大。所以海洋科学家同时也是计算机、物理、数学等领域的专家。

在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楼大堂,实时更新着南海及邻近海域的盐度、温度、海面高度、海流等数据分析图。这些范围广、层次多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饱含着几代海洋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实验室依托4艘大型科考船主导了从南海至印度洋的数十个航次的海上现场科研调查,投放了几十套长期观测潜标,建立7个野外台站(其中3个国家级野外台站),构建了南海和印度洋为代表的热带海洋水文、气象和生态立体综合观测体系,积累了国内最全面系统的南海观测数据。

在2020年中国科学院开展的学科国际评估中,海外专家一致认为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属于国际一流,处于国际前10位(A档),发表的论文总量与学术影响力都居于国际12家同类知名机构前列,特别是南海动力学研究全面领先国际同类机构,在印度洋环流、ENSO动力学方面成果也处于相对领先水平。

成果惠及国计民生

港珠澳大桥被世界誉为“超级工程”,工程所处海域环境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实验室为大桥建设提供环境预报保障,为隧道沉管的顺利安装作出重要贡献。实验室的研究项目“南海及邻近海域藻华形成演变过程机制与遥感监测方法”,为红潮提供预测及预警方法,保障渔业安全……这些成果的应用让海洋科技惠及民生。

实验室构建了南海和印度洋为代表的热带海洋水文、气象和生态等多参数立体综合观测体系,建立了国内最全面系统的南海观测数据库,积累了200多个数据集,并实现了数据共享,服务气象、国防等领域的科研和业务单位5000多人次。

文字/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龙锟

图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邱伟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赵小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