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资讯  资讯

时隔5月,心智障碍青年再次踏上寻找就业之旅

假期不断被延长,哭哭闹闹发过脾气,都被电话另一端的声音抚平情绪……6月初, 在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接受训练的139名智力障碍人士终于等来疫情后的首次训练。

这群学员们曾捉摸不透自己以外的世界,找不到融入社会的桥梁,但展能中心的老师们一直耐心引导和鼓励,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康复训练、就业指导跟进等服务,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信心。而学员们之间平等融洽的关系,让许多人早已把这里视作第二个“家”。

过去近5个月,由于疫情影响,139名学员只能留守家中。“学员想我们,我们也想他们,我们似乎从未跟学员分开这么久,三个星期已经是我印象中最长的时间。”展能中心的缝纫组老师梁燕君告诉记者,他们一直通过各种线上方式陪伴学员们,但等到学员们经过体温检测走进展能中心时,心才真的安定下来。

“我第一眼就认出她了”

在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疫情后复训的第一天,早上8时,这里便热闹了起来。值班教师及相关安保人员全部就位,学员陆续到达,入门前进行严谨有序的体温监测。一小时后,部分学员代表在操场整齐列队,老师代表进行国旗下讲话,号召大家凝聚起来,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战胜疫情。

“展能中心其实一直致力于为每一个学员铺桥搭路,通过‘学习+训练’提升学员的基本技能,‘津贴+补助’让学员劳有所得,‘推介+跟踪’促进学员稳岗就业。”展能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旗下讲话后,大家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我们分成了印刷后工序、缝纫、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绿化栽培、广绣制作、油画制作、体能康复等训练项目,都是根据学员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培训。”

来自缝纫组的老师梁燕君依旧记得在中心迎接学员们的第一个场景。“我第一个看到的学员是婷婷,90年出生的女孩。”梁燕君回忆道,婷婷在中心门口等待量体温的时候,转头看到了自己,有点不认识。“但我认出她来了,主动打了招呼。”梁燕君还记得,婷婷一脸惊喜,接着不好意思地叫了一声“老师,早上好!”

梁燕君把这形容为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对答,却是心里暖暖的。“展能中心有了他们,才有意义。”她告诉记者,自己进中心工作的时候,婷婷就已经在缝纫组,那时候她还不会用缝纫机,也不喜欢说话,“有点敏感,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容易情绪失控——哭。”

但在耐心的接触后,梁燕君发现,婷婷只是胆小和不自信。在培训的过程中,她及时发现婷婷的小进步,不断正面鼓励,“现在婷婷变化挺大的,已经是缝纫组的生产主力军,即便是漫长的假期回来后,也保持着纯熟手艺。”

相处久了,梁燕君看学员的眼神中,满满都是爱。回来第一次升国旗,缝纫组的学员没有到一楼操场参加升旗仪式,在自己课室进行升旗仪式。音乐响起的时候,学员们自觉地唱起国歌,调都不准,也唱得不整齐,可梁燕君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那个场景严肃又可爱,心里止不住地想,中心又要热闹起来了。

平等和共融,让这里就像“家”

在梁燕君看来,残障人士需要融入社会,还需要社会消除歧视、正视学员,“我们在和学员的接触过程中,其实发现这种共融的相处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我们也希望社会可以不带有色眼光去看待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希望企业能多给些就业机会。”

记者了解到,展能中心也一直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这里于2003年成立,主要帮助轻、中度智力障碍人士提高学员生活自理能力、实用劳动技能和适应社会能力,稳步实现学员的公开就业。

对于心理年龄相当于儿童的学员来说,这里有津贴和补助,有着善意的鼓励和就业可能性,让人平和,也感到希望。2009年,展能中心更是获得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颁发的“残疾人之家”称号。疫情期间,他们也从未想过停下来。

期间,老师通过电话家访、微信等方式与学员及家长密切沟通,化解学员因迟迟不能复训而产生负面情绪、缓解焦虑。而在复训前,美术组和手工组老师利用本组特长,精心布置各课室,为迎接学员返回中心复训添一抹清新气息;缝纫组和印刷组老师利用碎布、印刷品的边角料制作箭头、笑脸等标识,提醒学员疫情下的活动方向和可就坐位置,保障社交安全。

“每一个组的老师都肩负了一些工作,但大家都忙得挺开心的。”上述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的具体培训上,展能中心也因应情况作出了适当调整,安排心理疏导和音乐等课程来帮助学员尽快适应复训生活,舒缓心情。

而在学员就业方面,“我们认为首先要和企业对接,了解需求,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对学员进行培训,设立培训标准模板或建立实训基地,学员可以和企业需求基本吻合,我们再推荐,同时做好就业辅导和跟进。”该负责人表示,“企业这个输出口非常重要,学员就业需要社会和企业的支持,他们也有能力做好部分工种,甚至对一些重复枯燥的工作他们更有耐心,更懂得珍惜。”

苏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