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魅力  特产

广东文化“特产”: 海洋文化

广东文化“特产”: 海洋文化

  记者:最近出版的《敢为天下先——海洋文化广东创新三十年》一书,是您担任总策划并参与著作的,专著对“海洋文化”作了别开生面的概括与论述,作为广东文化的“特产”,海洋文化“特”在何处?

  钟晓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文所所长):《敢为天下先——海洋文化广东创新三十年》和我们哲文所另外一部专著《三十年突破——和谐广州的文化品牌建设》都是作为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点图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之所以选择了“海洋文化”来破题,是我们透过深入辨析,越来越觉得海洋文化对于广东来说,几乎是一种“专利”,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是中国最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也是西洋留学和文化往来的大口岸所在,广州港更是中国唯一的两个多年长盛不衰的港口,观四海大潮,迎八面来风,广东长期以来潮奔浪涌,卷起千堆雪,积淀下深厚的海洋文化根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最先选择广东,是否与广东牢固的海洋文化根基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近三十年来,古老的海洋文化更在广东改革开放试验田中发挥了“酵母”的作用,从某些层面上说,海洋文化是研究岭南文化、广东文化、越文化的一个核心论题。

  海洋文化是广东文化的突出特色,独异的海洋性正是岭南文化的根本原则。一直以来我们就有“岭海”“粤海”之称,贴切地表述了广东异于全国各省区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底蕴,主席不是也曾留下了“粤海饮茶未能忘”的著名诗词吗?“耕海”一词,更是生动地体现了广东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的开拓、进取、创新,敢为天下先精神毋庸置疑,它的兼容、多元、共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和谐同样让世人瞩目,而“水德融和,变通在我”(郦道元),海与河交互作用使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在广东珠江流域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碰撞中自由发展,同时整合提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特色;加上海内外移民文化的发育,对外经贸文化的活跃等等,都使广东海洋文化多种多样,色彩绚丽斑斓,从而契合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需要,让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铸就了30年来的辉煌。珠江水系四通八达,南面大洋波澜壮阔,生活其间的岭海人果敢、开放、精干、变通……从而造就了独具一格的广东海洋文化。

  记者:“海洋文化”对于广东来说其实特别贴切,既直观又符合广东的特点,为什么过去一直提得不多?

  钟晓毅:我们将人类与海洋接触而产生的文明,称为“蓝色文明”。翻开浩翰的历史画卷,人类开拓这蓝色文明的道路极其漫长,步履极其艰难。尤其是对我们主要以农耕传统为主的国家来说,一直以来都是农耕经济与农业文化占了主导地位,海洋经济及海洋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只是支流与附属,具有区域性与非主流特点;或言之,我们的海洋意识相对淡薄,因为在相当多人的头脑中,至今还存在着一个误区,提起国土面积,大多仅知道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陆地,却很少知道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这表面上似乎是常识上的误区,但实质上却是观念上的误区;北京的“世纪坛”宏伟建筑,依然把祖国疆界限制为“960”;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有历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大航海家有哥伦布,却没有郑和,这是非常遗憾的。另外,我国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反映传统农业文化和历史的题材很多,而反映民族海洋历史文化精神的题材很少,就连新作出炉的茅盾文学奖,大多也是农村题材,就连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中反映海洋题材也比以前要少,这和我们的海洋意识淡薄有关,和我们缺少研究海洋历史和文化的观念有关,与国家发展海洋战略的要求也极不相称。

  “放眼世界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西方强国的兴起,无一不是通过海洋。纵观历史上世界各国强弱的更替,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其中有一条规律为史家所普遍认同,那就是一个具有海洋意识的民族才能走进海洋,才能走向强国之路。”(马志荣)广东人的“蓝色国土”意识有待加强。广东有着非常优越的海洋资源条件,海岸线居全国之首,海岛岸线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广东的这一资源禀赋,意味着广东海洋产业有着广阔的开拓空间和潜力;广东有2000多年的海洋文化史,2007年举世瞩目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成功打探出水,更是只有广东海洋文化的多样化价值,将成为推介我省海洋文化的旗帜和代表,推进海洋大省与海洋文化建设。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文所以此为契机,整合内外力量,率先写作了这本专著,并在九月中旬和《羊城晚报》合作,举办了“广东海洋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论坛,为广东的海洋文化“摇旗呐喊”。

  记者:现在人们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似乎一下子就想到广东。广东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各个领域里,经济方面尤其突出,但是也有人质疑,广东在文化方面的创新就显得比较弱,也就是您在书里提到“海洋人文”方面的问题,请谈谈您的看法?

  钟晓毅:这也是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在探讨的广东文化的内涵延伸。在以往的地域文化研究中,对人文精神内涵的概括基本上是局限于罗列一些特征,并将其称为“某地人精神”,我们在笼括广东海洋文化精神时,会受到其他地域文化研究者的诘难:这些精神我们也有,哪个地区都可以提,都可以收归己有;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系统思维,从系统分析的原理看,结构决定功能,广东的海洋文化的独特性源自于系统结构,例如,“海洋文化的开放,在务实之风盛行的广东人那里并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于取其多元价值;多元价值也不是为了它本身,或为了于其中选择一种价值,多元价值的引进紧紧地与兼容联系在一起,发展出共处、共生、糅合、融合等创新形式”(韩强)因此,评价广东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创新,也应该用系统的观念、整体的眼光去看,不能割裂开来各自论说。

  香港的昨天就是广州的今天? 记者:这几年有这样一种说法:“香港的昨天就是广州的今天”。香港与广东的关系,过去一直是广东人的骄傲,也是内地人所羡慕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可以谈谈香港文化与广东海洋文化的一些同异点吗?

  钟晓毅:粤港两地同处于岭南文化圈,语言以粤语为主,有人缘、地缘和语缘的优势为人所津津乐道,确实有可比性。但对改革开放中广东的迅速崛起,人们常误以为毗邻港澳是主要原因,却忽略了更重要的文化底蕴,那就是广东的海洋文化传统以及它们在新时期的再铸辉煌的精神内核,几千年广东人在耕海中生存,在航海中发展,在大洋外生根,源远流长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敢闯敢拼的勇气,这是比毗邻港澳、政策扶持更根本的原因。当然,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位置,香港更有现代化国际大都会的风范,而广州历史文化悠久,又得内地改革开放之先,经过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两地之间的优势对比发生了变化,导致了CEPA的产生,这使粤港区域合作面临新的挑战,推动区域合作与文化交流迈向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些活跃的文化交流无疑大大促进我们的海洋文化走向世界的速度,增强其世界影响力。

  记者:您一直从事海外华文文化的比较研究,又担任广东省社科院哲文所所长,一定对广东的文学创作非常了解。这几年来,广东的文学创作基本上都是以外来人为主,这大概也是一种“海洋”的包容性的体现吧,但是也有人为此担心广东本土文学的失传,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钟晓毅:我倒没有那么悲观,我很相信广东这片热土的魅力,能把四面八方的人吸引过来,也能让各式人等乐于在这里生活安居,这也是广东海洋文化的精髓——能海纳百川。从百越时期开始,广东就不断接受移民,逐渐形成广东人开放、兼容的文化心态,能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异己”文化,“新客家”的称谓,就是一个消除歧视、具有人情味的称呼,让千千万万的外来工有“此心安处是吾家”的安心。其实想想上一代的作家,也不全是本土作家,如欧阳山就是湖北人,却也是写出《三家巷》这样充溢着南国风情的好作品,像你们这一辈年青的作家,不是也写出了《多宝路的风》、《驶出街》这样很有广东味的作品吗?倒是广东常见的那种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过于务实的乃至功利的心态,“小富即安”的不思进取、被边缘化的底气不足会妨碍我们的文学发展。

  记者:“敢为天下先”很大程度概括了广东的特色,但也有另一种议论,认为广东人虽然在不少领域里是敢闯敢冒的,但骨子里还是比较传统的,可不可以谈谈您眼中的广东人?

  钟晓毅:近代的广东经历了深重的内忧外患,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枢纽,广东人对内外交流的体会尤为深切,海洋文化在广东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在一次次的巨浪滔天中,广东人率先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将传统人文积淀与现代人精髓融进时代进程。多种价值观的思想激荡,有多种思维方式的不断碰撞,正是这些交锋和碰撞,让广东一次次“突围而出”,也形成了广东人的“核心价值观”,他们总体上是不喜爱走极端和定于一尊的,更多是寻求一种圆通、一种平衡,以均衡、协调、多样统一于周身,形成小宇宙式的相对和谐的状态,并不总是冲冲冲、闯闯闯,总的姿态是安定的、散淡的,这就注定了广东的故事摒弃了更多灯光聚集的戏剧性效果,甚至可能取消了原本应该早点到来的,显出随意、平淡,枝枝节节蔓生着,已经有了开头,但不太理会结尾,人说“虎头蛇尾”也好,“骨子里传统”也好,他们在许多方面不是突进式的,而是渗透式的,追求以传统与现代贯融、精英与大众相通、精神与经济协调,愈来愈见底色的丰厚,足以见证粤人任情适性、达观无拘的惰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广东的特产有哪些
  • 编辑:贾贵
  • 相关文章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