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生活  网事

50位老艺术家讲述上海电影往事

50位老艺术家讲述上海电影往事

  在昨天的活动上,原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著名导演于本正和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李亦中先生应邀参加,他们笑谈着片场的故事……

  “父亲(桑弧)拍《梁祝》那些片子的时候,我还小,记忆并不深刻,很多事情也是别人讲给我听的。”李亦中说,“他拍《魔术师的奇遇》的时候,我已经长大了,我也第一次跟着他到了片场。”在当时位于大木桥路的片场里,李亦中看到了演员陈强(陈佩斯的父亲)在道具火车里表演,工作人员低着头举着树枝轮流从火车车窗前经过,造成火车在开的“影像”……他看到片场里所有人都在忙,只有桑弧站在摄影机前看着,“我后来问父亲,为什么大家都在忙,你什么也不做?他想了想,笑着说好像是哦!”后来李亦中学了导演才知道,没有监视器时代下的导演工作的意义重大,“我到了好莱坞,也看到那些大导演一定要坐在专座上导演,可父亲一直是站着的。“

  “椅子肯定是为他准备的,他不坐而已,因为每个导演的风格不同。”于本正说起这把“椅子”,有一肚子“苦水”。大学刚刚毕业那会儿,于本正第一次走进片场,自然要好好表现,早上第一个到,一番整理和打扫之后,他找了把椅子坐下休息一会,这时来了两个拎着热水瓶的场工,过来和他说话,“你是刚来的大学生?”于本正说,“是啊!”场工说,“你认识字吗?”于本正疑惑了,“认识啊!怎么了?”“你站起来,看看你身后的两个字!”于本正站起来一看,椅子上写着“导演”。从那一刻起,他决定一定要“坐”导演,后来也梦想成真。

  有时候,导演孙渝烽会去给一些年轻人做讲座,“我发现很多同学甚至都不知道孙道临……” “1963年,我进入上海电影演员剧团工作,十年后,我到上海电影译制厂工作。和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工作的日子里,他们教会我的是先做人。”导演孙渝烽说,“很多老一辈的电影艺术家离开了,我们应该把他们的精神、经验……传承下去。那些健在的电影艺术家,也是电影艺术的宝库,这次‘电影老艺术家口述历史’是一次对中国电影历史的抢救性工作。”

  前两年,李亦中还想去看看当年第一次去的片场,“我真的连一点痕迹都找不到了。想当年上海天马制片厂(上影厂前身之一)的大门在网络上也找不到,只有寻访老员工,他们在那里保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照片。”李亦中说,“还有很多拍片之外的故事,如果不去记录,就像当年陈毅市长下令打开探照灯,为防止父亲拍电影时那些珍贵的电影胶片变色……”

  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众多经典佳作都诞生于这座城市,并持续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电影记忆。迄今为止,还没有专业机构对这些老电影艺术家的故事做过系统化的记录和整理。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上海音像资料馆、上海电影资料馆将联手开展“电影老艺术家口述历史”项目。上海音像资料馆“口述历史工作室”团队将具体负责相关口述采录工作,并计划在今年第一期项目中,抢救性地采访记录约50位上海老电影艺术家。通过本次口述采访活动,将记录下他们的成长经历、工作成就以及他们对上海电影事业的深情回忆。该项目将完整地梳理上海电影人的艺术历程,通过一幅幅记忆画面,生动地串联起这座城市的电影记忆。

  事实上,在做“电影老艺术家口述历史”项目之前,上海音像资料馆“口述历史工作室”自2006年起开展口述历史采录工作,至今已先后完成京昆、越剧、淮剧、木偶戏、杂技、音乐、话剧名家,老电视人、老广播人系列,以及抗战老兵、上海重大工程建设者等多个口述历史项目,采访记录了1200多位口述者,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口述历史工作室”主任李丹青说,“ 这些老人经历了岁月的风雨,如今都已经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者,在他们风华正茂的时代,是如何以吃苦耐劳的精神、特有的聪明才智创立起了属于他们的辉煌,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需要我们来留存,不能让它随时间消逝。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奋斗经历对我们后来者,甚至对这座城市都有着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