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文化  文化

从“文化沙漠”到“学术强省”: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径探析

  【核心提示】从“文化沙漠”到“学术强省”,广东哲学社会科学走出了一条对比明显、特点突出的发展道。专家认为,党的以来,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界一方面适应国内外发展趋势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取得明显进展;另一方面,面向广东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研究,让学术服务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以来的十年中,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界不断开创学术事业的新局面,为推动岭南地区的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7月18日,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暨优秀哲学社会科学颁大会在广州举行,中山大学夏书章、暨南大学饶芃子、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广东省社科院梁桂全等16位学者荣获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这一殊荣,就是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的肯定。

  据悉,该项颁发后,在全国引起一定的关注。有不少国内相关部门就此事专程到广东“取经”。这与初期广东学术界“文化沙漠”的形象大相径庭,广东一时间成为了学术发展的“先行者”。

  “总体上说,这一切都与党的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与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有学者在采访中如此表示。

  “在以来提出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尤其是科学执政,大大强化了领导的科学意识,也加速了社会科学春天的到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在谈广科院转型发展时曾如此表述。

  来自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的数据显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通过“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建设,不论是研究队伍、研究平台,还是研究项目、研究经费、研究,都实现了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以2010年为例,这一年,广东高校社科科研经费拨入5.24亿元,社科活动人员为23991人,教师承担科研课题14305项,比2000年增加了6.09倍;截至2010年底,广东省高校共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10个,省级重点研究46个,依托高校的广州市重点研究7个。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十年来,广东各单位的学术在质量上也上了一个“台阶”。仅2008年就有6项学术被收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汇编》,2010年也有6项学术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文库》。

  广东商学院科研处处长傅道忠认为,十年来,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省部级重点研究;二是高级别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经费呈现较快增长势头,标志性科研显著增多;三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文科)、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文科)等高层次领军人物不断增加,科研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四是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副院长徐瑄表示,这十年,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都有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等方面有一大批学者潜心在商都闹市中追问真理和实践真理。十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不断增加就体现了国家对学者潜心钻研的认可。

  “十五”、“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先后提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并出台了相关政策,这些都是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作为的“先行者”,广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研究需求。正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文涛总结的:“前沿阵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治理的丰富实践,为广东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问题”库。此外,当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高速期”后,“技术主义”逐步让位为“人文主义”,客观上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天时”。

  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良性互动的实例有很多。五邑大学是著名侨乡广东省江门市的一所地方院校,2006年,该校在原“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所”,并与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成立了“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侨乡研究逐渐成为近十年广东华侨华人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新方向和突破点,也给侨乡各项事业发展带来诸多突破口。这在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带头人、五邑大学副校长张国雄看来,离不开几个背景:一是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仅积极认知世界,也不断被世界所认知。而广东自近代以来通过华侨华人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二是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提出,省内各地日益注重文化资源的利用;三是与广东高校发展的逻辑一致,在走过最初的教学建设后,各领域都在寻求带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向,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在此时也就应运而生。

  十年来,广东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学术发展的“双赢”,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之一、华南师范大学与行政学院教授陈金龙对此表示,党的以来,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界一方面适应国内外发展趋势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取得明显进展;另一方面,面向广东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研究,让学术服务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

  “最近十年,学术界呈现出为不断发展和的百年进步寻找当下径的特点。经济学、学、等学科都在围绕的进步和当下共识而努力。”徐瑄认为,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对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各种思想和得快,反馈回来得也快”。

  2006年11月,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的“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正式落户五邑大学。像这样的特色文化,广东省共设立了13个。研究地方特色文化、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已成为许多广东高校发展的共同特点。

  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处长表示,“广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长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主动面向社会需求,自觉通过校市合作、制订发展规划、呈送研究、制订立法制度、参政议政等形式,为中央和地方,尤其是广东省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多元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智库”。

  2010年,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并将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工程位列十大工程之一,明确提出要“建设学术强省”;在此后不久出台的全省教育规划中又提出,到2020年,广东要“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成为国家教育综合示范区”,广东的学术强省之从此启程。

  从“文化沙漠”到“学术强省”,广东哲学社会科学走出了一条对比明显、特点突出的发展道,陈金龙将之总结为“三个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结合,以基础理论研究支撑应用对策研究;面向国内外与立足广东结合,以开阔的视野诠释“广东故事”;出与出人才结合,通过的培育带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核心提示】从“文化沙漠”到“学术强省”,广东哲学社会科学走出了一条对比明显、特点突出的发展道。专家认为,党的以来,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界一方面适应国内外发展趋势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取得明显进展;另一方面,面向广东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研究,让学术服务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党的以来的十年中,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界不断开创学术事业的新局面,为推动岭南地区的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