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文化  文化

【广州】历史文化聚集地之城中村 在社会发展中不断

  有地下室,广州有城中村。据统计,当前广州市中心的“城中村”约138个,如天河的猎德村、石牌村、冼村、棠下村等。广州的城中村曾经是这座城的文化聚集高地:千年祠、巍然庙堂,积淀着广州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随着现代文明的迅猛发展,乡村的气息在这里被抽离,而都市的情调依然徘徊在村外。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城中村是一个城市的“伤疤”:潮湿,通风不畅,道狭窄,电网密布,垃圾遍地,楼与楼之间几乎可以握手(所以又有“握手楼”之称)。然而,这里也是很多外地人进入城市的第一站。相对于小区数千元的房租,500元左右的单间、阁楼能使他们从容地在中心城区获得立足之地。

  时代在变,也在变。今天的城中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外来人为了实现城市梦,而不得不蜗居的一角。现在,人们发现它住起来更舒适、安全,也更愿意称它为:家。

  车陂村的晴川苏公祠有五百多年历史,周围被现代居民楼紧紧包围。信息时报记者 陆明杰 摄

  位于广州城区东郊的车陂街,户籍人口3.7万,外来人员12万多,是辖城中村、老城区、现代小区、区域商圈的城乡结合“综合体”,也是广州数百个城中村历史变迁的缩影。在当前广州市委、市推进的“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工程中,车陂的正如火如荼进行着。从多年老住户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车陂村的,这对所有街坊来说,意味着,我的家,更美了。

  陈小姐(车陂街租户):从前线杂乱,把窗外的阳光都遮住了。线整好后,原本对于我们是奢侈品的阳光,现在也已经变成了常见的客人。现在手机信号和网速也有了改变。车陂街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个家。“家乡有的是亲情与羁绊,而这里带给我的是未来与希望。两者在天平上无疑是等同的。”

  李伯伯(本地村民):住了一辈子,这几年生活好了,可头顶电线多得我们都很久没有看到天上了。儿子劝了几次让他搬去外面住。“现在好了,我也不用搬了,还是老地方住得舒服。”

  在城中村由于房屋建筑紧密,楼与楼之间只见“一线天”,而在这狭小的空间里还盘织交错着网线、电话线、电视线,整个巷道遮天蔽日,存在安全隐患。

  今年5-6月,车陂开始对城中村三网一线余吨各类网线、导线,足足铺满了一整个篮球场。与此同时,街道还对辖内的网线、电线等进行统一更换和整饰,通过在墙体上打线槽、安装线盒等将线整齐划一。

  尤小姐(沙美街商铺老板):在沙美开店三年了,这几个月一下就变了。以前好多走鬼摆摊,十分乱,道上经挤人,走起来也不顺畅。整治后,干净多了,治安好、也好。现在临近的村民更喜欢来这里了,帮衬的人更多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对于每一个街坊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因此,菜市场,自然成为了街坊们每日光顾的场所。而场内污水满地、脏乱差,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菜市场独有的“标签”。

  但走进车陂的菜市场,买菜都能让人有不一样的心情。年初,车陂街广氮肉菜市场完成,近日车陂北街的车陂四社农贸市场也已焕然一新,这里宽敞明亮,洁净舒适堪比超市。

  除了菜市场的变化,车陂的商业街也会让你有逛大商场的错觉。昔日的沙美商业街因人流量大吸引了不少走鬼光顾,面拥挤不堪,经过街道的监督和规范,现在没有了乱摆卖,连各店铺的招牌都进行了统一,一走来顺畅有序。

  去过城中村的街坊会对街巷的道印象深刻,经过多年风雨的洗礼,崎岖的道坑坑洼洼,泥沙裸露,下水道堵塞,每逢下雨天居民出门更是举步维艰。

  不过,车陂现在的面经过整改,旧的坑洼面被新的地砖取而代之,目前已有包括南社南便街、北牧大街、东平大街等7条街完成了道翻新工作。

  而除了道的整洁,随着便民电瓶车的引入,上的“五类车”也越发少了,这对于出行的人们,无疑也是一种安全保障。

  苗大姐(西岸社区环卫工人):我在这里做了8年环卫工,以前下雨的时候是最痛苦的,许多垃圾伴着淤泥积在面坑洼处很难清理。自从重新铺后,我们扫地要方便很多,现在把自己的片区清理干净所需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两倍。

  刘阿姨(街坊):以前抱着孩子出门,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怕后面冲上来一台摩托撞到。现在便民车开通后,“五类车”已经很少看见了。出行也放心了,下雨天也方便了。

  在苏轼“晴川祠”前的大街,甚至铺设了柏油马,附近一棵曾被泥墙挡住的古树也因周边的翻修露出了新貌。偶有老人在古树下喝茶聊天,好不惬意!

  物质的改善,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文化的充实。有内涵的e家君发现,车陂的不仅仅是的改善,这里的文化和情怀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原本杂草丛生的车陂八社公园,如今成了傍晚居民纳凉下棋唱曲的好地方;在另一处的车陂六社公园,面、护栏不仅换新,而且还增加了十余个健身设施。而不少学者,也选择来车陂,向小朋友们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车陂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她的文化底蕴,外地人与本地居民住在一起,处处都能领略到岭南文化,进而更好地融入广州。

  车陂辖内的各大祠堂,历史悠久,各有一段关于姓氏的故事,尤其是每年一度的“龙舟招锦”祠堂更是热闹非凡。平日里,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晴川祠”还会举办一些书画展和文娱活动,这也成了大家经常光顾的地方。今年4月底,车陂社区文化中心挂牌成立,为街坊提供了一个欣赏书画艺术品、聆听的平台。

  城中村包容着无数低收入群体的无奈,也承载了他们的梦想和期待。正是有了广州的城中村,住不起市中心大社区的人也有了在市中心生活的可能。当年IT首富丁磊和摇滚浪子王磊,就曾在广州城中村度过了他们人生中一段失意和奋斗的岁月。

  车陂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更多外地人在此找到归属感,也让他们与梦想更近了一步,成为广州各大街村学习的典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