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文化  教育

语文教育那些朴素的道理

语文教育那些朴素的道理

  解放周末:您曾经发过一条微博,说老友和您抱怨孩子总是在玩手机和平板电脑,但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不再吵闹,他也就放任了。这种家庭相处模式应该不是个案。现在很多目光都盯着学校教育,是否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惯养成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温儒敏:某种意义上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因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父母,更多的时间在父母、长辈身边,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非常重要。但恰好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一些家长不太明白个中道理,把教育问题几乎全部交给了学校,认为“学校是管教育的,我管不了,我就工作挣钱”。这是错误的。尤其是在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更加需要陪伴,陪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如果说以前我们国家国情比较特殊,有的家长文化水平比较低,那他们可以说自己没条件。但是现在高等教育普及了,很多家长其实是有条件的,那就没理由推脱了。

  解放周末:看看城市里那些火爆的亲子教育机构就可以发现,其实相当一部分家长是很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入的。但有时候,这种“用力”却没用到点子上。

  温儒敏:为什么呢?首先还是因为功利性太强。陪伴教育和亲子阅读不应该以考试为目标,如果整天想着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那孩子很快就会没兴趣了。要尊重孩子,培养兴趣的时候要有点方法和技巧。

  比如说,家长在暑假的时候希望孩子多读书,硬性规定要读完2本书,然后出些题考察一下掌握了没有,那你说,孩子还能有兴趣吗?家长应该想办法,比方说列个10本书,给孩子一点自主权,让他自己挑其中2本阅读。不要规定得那么死,多些软性要求,孩子可能会有兴趣得多。

  有些家长对教育的理解还比较狭隘,觉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成绩好,获得成功。他们没想过,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正常人,让孩子能正常地思考问题,正常地结交朋友,正常地生活。这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需要努力克服各方面条件制约才能做到的。只有先保住“正常”,才有可能再去实现那些更高的目标。

  解放周末:但家长往往会对孩子抱很大希望,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有时候孩子没达到期望,或是不领情,家长也很无奈。

  温儒敏:如果孩子不领情,那家长应该检讨一下,是不是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强加给孩子了?有的家长教育孩子“不动笔墨不看书”,这个理念本身是好的,说的是要读写结合,但我们的家长都能做到吗?如果不行,为什么要求孩子必须一丝不苟地完成呢?

  对孩子抱有希望也没错,但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会挣钱,这些功利色彩太强的“成功”,真的就是孩子喜欢的、适合的吗?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正视、包容各种层次的教育,能考上高等院校就凭能力往高处走,不行的话去技校也行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的家长就不大会有这样的观念,认为自己的孩子去技校、职校就是“低人一等”了,对于孩子的未来可能没有管那么严。作为父母,人们当然会担心,希望孩子有前途、过上好日子,没有父母不是这么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单一的定位。18岁之后能够走上独立的道路,发展自己的爱好,也是一种“成功”。但现在在中国,似乎所有家长都“拧”着要把孩子送去“常春藤”、“985”、“211”。

  温儒敏:在网络信息爆炸的当下,家长自己想要做一个“正常人”其实也是困难的。人们看似每天都从手机、电脑接收五花八门的信息,但实际上传播最广的就那几条,面很窄,背后的观点也是模式化、趋同的。每个参与信息传播的人,又同时在抱怨它背后无形的压力,这是“不正常”的。

  要做到超脱,还是要靠教育。良好的教育就像是一个滤网,能让一个人保持自己的判断,自动过滤那些“满天飞”的焦虑情绪,守住自己。

  温儒敏是一位学者。年过古稀的他完全可以坐在书斋里,潜心于学术研究,给博士生们讲讲课。但他选择奔走,为语文不再被边缘化而奔走。

  2003年12月25日,在温儒敏的努力下,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成立。此后多年间,他深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调查,听了无数堂语文课,从源头上找问题。他关心学生,一边组织编写更符合人才发展规律,满足人才需求的教材,让孩子们“既会考试,脑子又活”,一边抽出“档期”为各类创新作文大赛“站台”,鼓励更多的孩子敢想、敢写。他关心老师,一面对教师的教育方法和读书问题直言不讳,一面举办“国培”连续多年培训20多万中小学教师。

  当别人在一旁等着资金到位时,温儒敏早已脚踏实地干了起来。尽管语文所刚成立时“穷得连办公室都没有”,但温儒敏不以为困扰,反而说,“钱多了要想着花钱,反而误事”。在他看来,语文所享有的北大多学科的资源,就是高校服务基础教育的最有力的支持。

  每次参加研讨会,人们都把温儒敏奉为“座上宾”,常请他第一个发言。但他依然谦虚,依然坚持把师范大学看作是语文教育的“主力军”,把自己所做的认为是“敲边鼓”——“如同观看比赛,看运动员竞跑,旁边来些鼓噪,以为可助一臂之力。”

  也有媒体发出过疑问,作为一个国内学术重镇的资深学者,十几年如一日地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还接下了编写教材这么一件“处在风口浪尖的事儿”,究竟是为了什么?

  温儒敏的回答就印在他的《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一书的封底:“一直以来,我深感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推进改革就比想象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往往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这些读书人受惠于社会,现在有些地位,有些发言权,更应当回馈社会。”

  “都在做批评者,那谁来做建设者?”温儒敏的话语向来不尖锐,却直指人心。(解放日报记者吴越采访整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教育的意思作文
  • 编辑:贾贵
  • 相关文章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