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文化  教育

教育的早晚和方法是二个概念

教育的早晚和方法是二个概念

  0 – 3岁的教育在逐步进入婴幼儿的家庭,对此事社会上分歧较大。本人以亲眼目睹一个少年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来剖析“少年大学生” 利、弊的原因。

  这位少年“大学生”的奶奶是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主要喂养者,初中文化),父亲是一位工科大学生本科毕业生,他11岁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中),14岁进入了医学院,19岁成了一名医生。目前是一大医院的内科副主任医生,但医学上无突出成就。

  他4岁前完全由奶奶抚养10个月时开始认字,4岁不到就能看《新民晚报》,能随意地念出公共汽车的站牌,路人称他“小妖精”,这样他的认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因而他的父亲决定把他培养成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大学生,于是没有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知识的大学生父亲就接管了儿子的教育任务。小学最初一年很顺利,没有费太大劲就跳了级,但是进入三年级开始了父子“拉锯战”,因为为了跳级,必须补高一年级课程,在每天完成了学校的作业后,父亲就给他上课并布置作业,开始作业量不大,例如;数学一般10道题,他很快完成后,就出去玩耍。他父亲一看你这么快就做完了,第二天就15道题,最后加到50题。 而他做作业的速度则越来越慢,问他: “为什么作业做得这么慢?”他说: “再快爸爸就要我做100题了。

  从此他同父亲的对立情绪越来越大,以至为了做作业他父亲在大年初一打了他一顿。但是这时他的年龄还小,他的父亲还能压得住他,他从一个普通初级中学考进入当时上海市唯一的全国重点高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寄宿制学校)。进入华高中后,他对文化学习的厌恶情绪得到了发泄,玩是他每天主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第一学期就全班最后一名,每学期必有补考,只是到了高三年感到了升学的压力,于是稍稍在文化学习上使了一点劲,高考全班倒数第三,进入医学院。他的父亲艰难而勉强地完成了少年大学生这个目标,但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打击了儿子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是不会有创造力的,因而神童到最后流于一般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早期教育的作用还是体现在打牌、麻将游戏中他的胜率极高。大多数有争议的少年大学生就是这样形成的。

  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某一位“好学生”偶然考了一次50几分被家长、老师批评后的报道,这些学生没有进行过专门0—1岁教育,那又怎么解释呢? 对早期教育抱有偏见的“专家”把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和教育的早晚混淆在一起,往往也能欺骗一部分人,这是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之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教育定义的方式
  • 编辑:贾贵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