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资讯  民生

三人居委会推动成立业委会 搞掂单位型社区转型(1

  广州市远航钢社区探索社区自治创新之,去年在黄埔区 幸福网格评选中排名第一

  原是企业宿舍区,居民多是职工和家属,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发生变动,社区管理失去“靠山”,这可如何是好?广州市黄埔区红山街道远航钢社区就面临着这种情况,单位型生活社区转型有压力——没有物业公司,垃圾没人清理,健身没场地,而居民中有不少是职工,日常生活常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只能找居委会解决。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远航钢社区了解到,该社区从去年开始主动探索社区自治创新之,居委会大力帮助辖内小区筹建业委会,1年来成效斐然,该社区在黄埔区2015年幸福网格评选中排名第一位。而远航钢社区居委会,一共只有3名工作人员。

  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黄埔区红山街远航钢社区居委会主任柏先萍介绍,该社区是由3家企业及家属区构成的单位型生活社区,辖区内有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广州中交航道局和广州钢管厂3个单位,其中广州钢管厂已经倒闭(2012年8月停产),现属广钢集团管理。由于建设年代较早,社区基础设施差,是典型的老旧职工生活区,居民中有不少职工。此外,社区没有物业服务公司,居民以往会依赖所属企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而随着企业转型,对生活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转由居委会负责。柏先萍告诉新快报记者,根据粗略统计,居委会的工作量中有三分之一是兼管辖区物业管理工作。“群众无论大事小事,都会第一时间找居委会解决”,而整个居委会只有3名工作人员。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钢管小区。该小区原是广州钢管厂家属区,该厂倒闭后,于2015年4月将所有善后工作全部移交广钢集团。广钢集团接手后,明确表示不再实行小区物业的贴补政策,本就没有物业公司的生活小区管理立即面临陷于停滞的危机。对居民影响最大的就是,垃圾清理工收不到薪水,楼下的垃圾自然就没有人理了。

  红山街道在了解情况后,给远航钢社区居委会下达了工作:召开业主大会成立业主委员会。简单,但是实际工作难度却远超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想象——小区居民多是企业职工,年龄偏大,学历不高,对成立业委会缺乏主动性。

  远航钢社区居委会接到街道要求后,首先参考学习了相关政策法规和成功案例,并召集了社区内的老、居民代表、楼长了解具体情况,还与广钢集团负责人取得联系。在协调各方意见后,居委会确定了此次大会的召开的时间和地点。

  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到,召开业委会的难点在于发挥业主积极性和处理好业主之间的矛盾。于是,居委会工作人员放弃假期,逐户走访业主,向大家介绍目前小区网格的情况,耐心解释成立业委会的意义,鼓励业主选出真正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业主代表。“真是讲到口水都干了。”柏先萍笑言。

  2015年5月5日晚上,钢管小区举行了业委会委员选举大会,业主投票率达到了83%,顺利通过了《钢管小区业主议事规则》、《钢管小区管理公约》,并选出了5名业委会委员。

  柏先萍介绍,钢管小区业委会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居民自治,收集居民的意见,利用小区的物业资金解决一些问题,如果实在无决,就由居委会、街道解决。同时,街道、居委会也可以放心地将部分资源如健身设施、图书等交给业委会,由业委会发动居民利用好这些资源。

  业委会果然不同凡响。经业委会发动,街坊们筹集了物业资金,首先解决保洁人员的工资问题。很快,小区楼下的垃圾清干净了,卫生也有所好转,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也提高了。

  柏先萍告诉新快报记者,事情源于体彩基金赞助的一批社区健身设施要入驻,而小区原来的健身场地容纳不下。另一方面,周围的空地杂草丛生,一时找不到适合的场地。为此,居委会就向街道申请了这一面硬化项目,红山街道从社区的建设经费中拨出了2000元,剩下部分由钢管小区的业主自主出资。一时间,居民们自发地参与到小区修筑面、清理杂草的活动中,以前“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景象完全改变了,很多居民出钱又出力,社区自治的意识大大增强。

  “特别是一些年纪大的居民,主动担当志愿者,每天定时施工,清理杂物,为面硬化做准备。”柏先萍回忆,老人们不怕脏、不怕累,用实际行动号召更多居民参与小区建设。在他们的行为感染下,其他居民也纷纷加入到小区卫生整治队伍中。

  上周,新快报记者在居民的带领下走访这条健身径,这里原是宿舍楼后的杂草地,面积大约400平方米,现在除了围墙边仍有一小块草地,其余早已铺设好地面,在健身设施附近还种上了树。居民们表示,最喜欢在这里散步健身。“原来小区长满了杂草,堆满了垃圾,清理整治后,现在蚊蝇明显减少了,大家的活动场地也明显增大了,小区的得到了明显的改观。”说起如今的小区,李少玉阿婆如此评价。

  在发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后,远航钢社区居委会又打起了社区内各种资源的主意。

  柏先萍把新快报记者带到位于社区内的红山街老人日托中心,她告诉记者,开办这家日托中心所需资源,正是居委会争取来的。“跟企业要地、要人、要钱。”她开玩笑称,所谓“地”,是社区内一栋企业空置的两层建筑;“人”,是指日托中心的管理人员,是企业集体户口的人员;“钱”,就是企业宿舍楼的日常开支。

  柏先萍介绍,这栋两层建筑原是企业的职工之家,近年来变成了仓库,利用率并不高。柏先萍想到,社区正缺这个资源,这栋房子能不能利用起来呢?居委会和企业几番沟通,终于达成了一见:企业将一楼的使用权交给社区无偿使用,社区在街道的帮助下对一楼进行修缮和改建,将其成街道的老人日托中心。双方还签订了合作协议,首次协议期限为8年。同时,企业还如遇第三方对地块进行拆迁,会提前告诉居委会,并协助就近提供同等面积的房屋作为老人日托中心使用。

  经过半年的筹备和后,老人日托中心在去年年底揭牌“开张”了。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日托中心面积不大,只有120平方米左右,主要提供膳食供应、保健康复、休闲娱乐三项服务,目前每天可以接待近百名老人家。

  说起与企业沟通的经验,柏先萍坦言最重要的是“脸皮厚”。她说,一般会先组织居民反映问题,把文图一并发送到企业对接人员的邮箱中,再发短信通知对方查收,如果没有回复,就打电话,一级一级往上找领导。“曾经有企业的负责人说我很烦,我也觉得是,但是没有办法啊,居民有事不会找企业,都是直接下楼找居委会,我们的资源有限,只好向企业求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