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广州生活  男女

什么是层次思维?为什么写作可以提升思维的层级?|邦比读书

转载自邦比读书,作者邦比快跑。

“如果分类做的足够好,正确的决策会自动浮现。”——王兴

本文是《卡片笔记写作法》读书笔记的第二篇。

《卡片笔记写作法》告诉我们:写,是我们阅读、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最好的催化剂。思考既要在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

在纸上进行的思考有什么好处呢?一个很重要的好处就是可以提高思维的层次,那么什么是“层次思维”呢?

我们经常谈论微观思维、宏观思维,但最重要的是先认识“层次思维"。

世界的规律是分层次的,我们通常认为低层次的思维是“微观思维”、高层次的思维是“宏观思维”。

但是某个层次的“宏观思维”,也许只是更高层次的“微观思维”。

比如:牛顿力学可以视为量子力学的“宏观思维”,但相对于相对论就变成了“微观思维”。如果不确认好问题的层次就贸然用错误层次的公式去解决问题,很可能得不到答案或事倍功半。

所以,区分宏观思维还是微观思维,首先要明确讨论的问题是什么,这个思维比较的对象是更高层次还是更低层次的。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只是“层次思维”的局部表现。解决一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把问题归类到正确的层次中。

一、什么是“层次思维”

“层次思维”就是用不同层次的规律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用“层次思维”解决问题,首先是因为事务的规律是有层次的。有几点可以分享:

1、为什么规律会分出层次?

有些宏观的规律是微观规律的简单加总。1+1=2,2+1=3,那么1+1+1必然就等于3。

有些宏观规律并非是微观规律的简单加总,比如我们都知道生物的底层规律是化学、化学的底层规律是物理。

但是一些简单化学过程,如果用物理学去描述就会增加无尽的计算量。比如氢气+氧气变成水,在化学中就是一个简单的化学公式,但如果你试图用物理中的四种基本力和量子力学去计算氢气加氧气变成水的过程,可能需要一台超级计算机做计算,才能把这里面每个原子如何运动区分清楚。

同样,如果你用化学公式和控制论去预测一只饥饿的狼面对一只兔子会做什么的时候,也会面临无尽的计算,仍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但从生物常识的角度,我们闭着眼就能判断狼会去追这只兔子。

所以,生物不是化学、化学也不是物理,不能简单的因为基础原理的先后,就把不同层次的问题平等看待。

规律分出层次的原因在于,不同层次之间的规律可能面临着复杂性之墙,可能面临着量变到质变的相变过程。

所以,面对不同层次的问题必须用本层次的方法去解决,试图用高层次的思维解决低层次的问题或用低层次的思维解决高层次的问题都是困难重重。

2、层次的高低是否代表好坏?

虽然前面说高层次、低层次,但这里的高低只是为了方便形象的理解,而并不是指层次本身是有好坏关系的。高层次思维不代表高超,低层次思维不代表低劣。不同层次的问题需要不同层次的思维去解决,面对一个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认清这个问题到底属于哪个层次的问题。

宏观问题需要宏观思维,微观问题需要微观思维。

正如王兴所说:“如果分类做的足够好,正确的决策会自动浮现。”

做好分类,可以知道问题是属于哪个层次、应该用哪个层次的思维去解决,解决问题就会事半功倍。

3、“层次思维”的瓶颈

高层级的思考往往需要大量的低层级事实和逻辑推理。如果其中存在事实错误或逻辑错误,高层级思考的结论往往也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只是通过大脑思考而不借助纸笔的帮助,能够理解的思维层级一定是有限的。

主要原因是:

(1)大多数高层次的复杂的问题需要用大量低层次的概念去描述和解释,而人类的工作记忆是非常有限的。

(2)人类的思维是容易僵化的,如果不通过自我反省,很难发现推理过程中因思维僵化产生的错误。

(3)人们更习惯用系统1来思考,但是系统1容易产生大量的思维偏误。

写作有利于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帮助提升思维的层级。

二、“层次思维”的应用

1、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把问题归类到正确的层次

举例而言:短期股价-长期股价-股票市场就是三个层次的问题。

短期股价主要是一种交易结果,核心要关注多空双方的力量对比。

长期股价则不同,尽管长期股价是短期股价的加总,但是看长期股价的走势显然不能还是用短期交易的分析方法。巴菲特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说的是长期股价的走势本质上要看公司的成长,长期股价的走势主要跟公司长期的业绩有关。

格雷厄姆说:股价短期看是投票机、长期看是称重器。

其实就是采用层次思维去分别看待短期股价和长期股价。

而股票市场则是更高层次的事物。股票市场的走势是所有股票走势的加总,但是如果你想买一只股票基金,肯定不需要把指数基金涉及的所有股票拿出来分析一番。股票市场的走势主要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资金供给和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水平相关。

所以,研究短期股价、长期股价和股市,其实是三个层次的三件事情。

如果混淆了层次就会混淆方法,最终往往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2、不同层次之间的思维无法对话,对话双方应该明确对话所处的层级

有一天我在一个工厂的会议室开会,参会的9个人西装革履,聊着上市并购等金融业务。

这时候一只甲壳虫爬了过来,爬上了会议桌、爬过了电脑、然后飞到写满商业计划的白板上。

这时候,我在想,这只甲壳虫这么小,一个人的体积是他的几万倍,为何它能面临这些“庞然大物”却如此惬意?它爬在写满商业计划的白板上,白板中的复杂内容让我们焦头烂额,为何它却无动于衷?

后来想了想,核心的原因在于,对于问题理解的“层次”不同。

对于一只甲壳虫来说,它的生存系统需要能就是识别食物和威胁,它所有的感觉、行为、神经系统都是基于与它的生存系统相关的层次搭建的。

对它而言,最严重的生存威胁来自于鸟类、小型哺乳动物,所以它对人类这种体型巨大、行动缓慢又相对友善的生物没有理解能力。

而人类基于理性和智慧搭建起来的语言、逻辑、金融系统,就更不在一个甲壳虫的生存系统考虑范畴之内了。

人类和甲壳虫无法对话,正如两个思维在不同层级的人之间无法对话一样。

一次有效的对话应该建立在双方对问题层级的统一认识上。

对于关注短期股价层面的人,说“追涨杀跌”是合理的。

对于关注长期股价层面的人,说“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是合理的。

对于关注股市层面的人,说“任你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是合理的。

但是这些人如果以自己的标准去和别人对话,往往就是对牛弹琴。

用自己所在层级的策略嘲笑别人是不对的,用错了不同层级的策略则是灾难性的。

3、标准化可以帮助提升层次,并提高能力的边界

标准化可以通过分工合作和减少记忆量等机制帮助提升层次、提高能力的边界。

(1)分工合作

标准化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实现不同层次之间的分工合作。

比如,一个计算机系统,从底层到高层分别是①元器件②模块③组件④系统。

如果你想改进一台计算机的性能,合理的做法是从自己熟悉的层次入手,并且改进本层次的功能。

一个元器件厂商可以改进某个元器件的基础性能,但是改进存储能力的厂商却只能是硬盘制造商。

一个主机厂商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组件或模块拼装成整机来改进计算机的性能,但是却不可能通过一个一个元器件的改善去提升计算机的性能。

之所以大家可以实现分工合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标准化。

例如,虽然英特尔的芯片有大量的型号,但是接口都是标准化的。因为有了标准化的接口,主机厂商在设计一台计算机的时候,不需要给每个型号的芯片都单独设计一个版本,只需要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嵌入不同型号的芯片就可以了。

即便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也很难从一个个元器件开始改进计算机的性能了。但是有了标准化和基于标准化的层次提升,可以让世界上所有人仅仅通过改进系统中某一个层次的某一个部分,就能够参与到改进计算机系统的行列中。

(2)减少记忆量

标准化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减少基础内容的记忆量,并通过增加信息的层次提高复杂度。

以英语为例:

英文中常用的单词有上万个,试想,如果所有的英文单词都用一个象形的图案表示,一个人如果要作出复杂的表达需要记忆上万个图形,那么几乎就不会有多少人能够读书写字了,文明的发展就会成为奢望。

但是,学习英语的第一步仅仅是学习26个字母。26个字母构成了英语的第一层。

虽然26个字母很少,但是可以组成几百个标准化的词根、词缀,构成了英语的第二层。

词根、词缀又可以组成上万个单词,构成了英语的第三层。

单词可以组成无可计数的句子、段落、文章、书籍。从而可以表述无限的概念、逻辑和思想。

标准化的基础元素,可以更容易构建出多层次的结构,从而通过增加层次大幅提高信息容量,而只需要增加较少的记忆量。

从26个字母——几百个词根、词缀——上万个单词——无数的句子。每一个层次的理解都能帮助下一个层次的学习,最终实现无限的意思表达。

说到象形文字,可能有些人就联想到中文了。可能觉得中文不就是需要学习几千个各不相同的图案来表达意思么?

实际上不是的。汉字中常见笔划只有28种。而这些笔划又会进一步组成53个常用偏旁和250多个部首。真正必须切切实实记下来的,只有这300多个偏旁部首(记忆量类似于英文的常用词根词缀)。而大多数的文字都可以由这些偏旁部首再组合而成。

4、正确的区分层次后进行学习,可以提升效率

从上一段我们可以知道,通过标准化和分层可以把无限的表达能力压缩在有限的标准化组件中。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准则的识别层次和遵循层次的顺序进行学习,就可以提升学习的效率。

(1)把学习目标分为几个里程碑事件

希思兄弟的《强力瞬间》里说说要把一件事情分成几件有明确标志的里程碑,每完成一个里程碑就给自己一个奖励。这里面的里程碑其实就包含了不同的思维层次:

举例而言,他们把学习西班牙语,分成五级:

①能在餐馆里用西班牙语点菜(可以使用简单的词汇);

②能用西班牙语和出租车司机简单对话(可以使用简单词汇组成句子进行日常对话);

③看一张西班牙语报纸,至少能够理解其中一个新闻标题(可以进行简单单词的阅读);

④能看进去西班牙语儿童动画片(可以通过听力理解简单的句子和段落);

⑤读懂一本幼儿园级别的西班牙语书(可以进行简单的句子和段落阅读)。

通过层次的逐步提升,既减少了学习的难度,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2)DiSSS学习法中的解构

蒂姆·费里斯提出的DiSSS学习法中的D就是Deconstruction 解构,即

学习应该从哪些最小单位开始,把复杂的东西分成最简单的东西。比如,一个外国人学中文,最好的办法是先学常用的200个偏旁部首,这些部首既可以表音和表意。

也是说学习的时候你能够把一些通用的模式单独形成一个层级,对于后续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3)思维模型

《穷查理宝典》告诉我们思维模型的重要性,但是我在学习思维模型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一个思维模型应该学习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合格呢?

经过我自身的摸索,大体上把学习思维模型的过程分为4个层次。

①模型阅读者

《穷查理宝典》里,查理·芒格认为大概掌握100种左右的思维模型,便能拥有超出常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洞察力。

网上有很多文章标题起的很诱人,比如《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之类的,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看完这篇文章便拥有了查理·芒格的智慧。

当然,许多人把文章看完,虽然感觉不明觉厉,但是第二天恐怕就全都忘记了,最终当然也不能拥有查理·芒格的智慧。

②模型收集者

第二个层次的人比第一层的人好一些,他们会花时间去收集和整理思维模型,形成一个模型的收藏夹。

甚至有些人会把不同来源看到的思维模型整理到一起,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独特的记录。

但是收集的多了,时间一长,却发现好像也并没有得到太多提高,甚至很多模型都已经忘记曾经收藏过了。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经常使用自己收集的思维模型。

③模型使用者

第三个层次的人叫模型使用者,他们比模型收集者的优势在于,开始把收集的思维模型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去了。

但是可能使用得还不够熟练,每次使用时还需要打开模型库、找到具体场景对应的模型、输入模型参数、得到结果。

在特定场景下,模型使用者如果找到了合适的模型,做出的结果就已经相当令人满意了。但是如果遇到需要结合多个思维模型来做出判断的场景,一个模型一个模型的拆解,就会导致他们无法得到一个整体的直观印象,只能通过纸笔来进行计算,而不能通过大脑来进行思考。

④模型掌握者

第四个层次叫模型掌握者,模型掌握者可以掌握一些模型,掌握的标志是形成“肌肉记忆”,在看到模型适用的场景时可以立即调用模型作出初步预测。但是因为掌握的模型还不够多,难以同时使用多个思维模型作出决策。

⑤模型综合者

最后一个层次叫模型综合者,我认为查理·芒格应该就在这个层次。

模型掌握者的特点就是已经通过长期的使用让思维模型变成了“肌肉记忆”,或者说形成了“组块”。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可以同时调用多个模型进行决策,而不是像模型使用者或模型掌握者一样,一次只能调用一个模型。只有达到这种条件后,多元思维模型中“多元”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多个思维模型才能共同发挥作用。形成查理·芒格所说的LOLLAPALOOZA效应。

三、写作对于提升思维层级的好处

《卡片笔记写作法》告诉我们:写,是我们阅读、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最好的催化剂。思考既要在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

为什么写作有这么大的帮助呢?我来说一下其中的三个理由:

1、写作有利于突破工作记忆的瓶颈

工作记忆是大脑处理问题的“内存”,但是这个内存的空间非常小,每次只能同时处理4个组块。

组块可以理解为你已经熟悉的模型,例如:如果你不认识一个成语,那么每个汉字就是一个组块。如果你已经熟悉了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本身就是一个组块。

由于“内存”大小的严重限制,而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处理不止4个组块的问题。必须通过将思考过程中需要的组块外显化,才能进行更深度的思考。

外显化的一种方法是通过笔记的形式,把需要使用的组块写下来,让你不用把所有的组块都放在大脑里就能随时调用。

另一种方法是进行写作,因为如果你不理解就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写作的过程可以把复杂的问题逐步理解吸收,把原本属于不同组块的内容,合并形成一个组块,从而能够处理更加深度的问题。

没有外显化的过程,就无法进行深度思考。

卢曼说:不写作,就不能系统性的进行思考。

一位历史学家对理查德·费曼的采访,则更生动的说明了这件事情。

一位历史学家采访理查德·费曼的过程中看到了费曼的笔记本,他说非常高兴能看到“费曼思维过程的精彩记录”
“不,不!”费曼反驳道,“这些不是我思维过程的记录,它们就是我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我的思维活动都是在纸上进行的。”
“好吧,“历史学家说:”你在脑子里完成工作,但把它记录在纸上。“
“不,这不是记录,这就是工作过程。我需要在纸上开展工作,这就是那些纸。”

2、写作有利于反省

“很多人三十岁就死了,只不过到八十岁才埋葬”

1990年,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儿童时期,人的口味可以变化,但是一旦过了这个窗口期,人们就只喜欢吃原来喜欢的东西了。

对音乐和政治有同样的窗口期,基本上到了30多岁,人们对音乐和政治的偏好就不再改变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人是很容易思维僵化的,而且自己还不知道

但是写作有一个好处,一旦你要把一个东西写下来,再看的时候就不再是面对一个主观的自我,而可以像别人看自己一样去客观的审视。这个时候,更有利于发现思维中的僵化,有利于自我反省。

3、写作是系统2的思考

“写作本身可以让人发现事情的漏洞,直到把东西写下来,我才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并且我相信,既使你充满自信,在你开始构思一句话、一段话或一个故事的时候,你也会想'哦,这可能不正确',然后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思考。”——Carol Loomis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介绍,人有两个决策系统: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是无意识且快速的,处于自主控制的状态。系统2是需要运用注意力和推理的。

人们习惯用系统1来进行思考,因为系统1快速、省力、自主。但是在作出决策、分析、判断的时候,系统1自身固有的种种偏误,很容易导致错误的结果。

在写作的过程中,大脑必须强迫自己使用系统2进行思考。因为写作比口头表达更注重逻辑的严密性,有些不合逻辑的事情,说出来也许感觉振振有词,写出来的时候却会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再去反复审视,就很容易找出来有问题的地方。

三、总结:写作如何提升思维的层级

“纸上的笔记,或电脑屏幕上的笔迹并没有让当代物理学或其他种类的智力活动变得更容易,而是让它成为可能”——神经学家尼尔·利维在《牛津神经伦理学手册》中如此总结十几年的研究。

综上,写作有利于提升工作记忆、有利于反省、是系统2的思考。综合的好处就是写作有利于提升思维的层级。

思考的时候,我们会产生很多“看似”不错的想法。如果不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人很容易就停留在想法本身的层面不断的回顾、循环,然后陷入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

把这个想法写出来,一方面,可以检视一下这个想法是否会出现“见光死”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确实是个好想法,写下来以后,就可以成为后续想法的基石。你可以在此基础上,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而不是因为工作记忆空间的限制,一直在一个地方原地踏步。

写作是提高思维层级的一个好方法。

=======================

黄柏树 http://www.xinzhiliao.com/sj/qiuji/25487.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